堯舜禹禪讓的殘酷真相:比起堯舜的悲慘下場,漢獻帝真的太幸福了

唐風宋月 發佈 2020-03-31T18:15:31+00:00

《三國演義》講述了一場禪讓大戲,就是漢獻帝禪讓皇位給魏文帝曹丕。先是華歆等一班文武入見獻帝。歆奏曰:「伏睹魏王自登位以來,德布四方,仁及萬物,越古超今,雖唐、虞無以過此。

《三國演義》講述了一場禪讓大戲,就是漢獻帝禪讓皇位給魏文帝曹丕。

先是華歆等一班文武入見獻帝。歆奏曰:「伏睹魏王自登位以來,德布四方,仁及萬物,越古超今,雖唐、虞無以過此。群臣會議,言漢祚已終,望陛下效堯、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禪與魏王,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則陛下安享清閒之福,祖宗幸甚!生靈幸甚!」

漢獻帝當然不願把皇位拱手讓人,又哭又鬧,百官哂笑而退。

第二天,曹洪、曹休仗劍上殿,跟華歆等人又是恐嚇,又是規勸,軟硬皆施,漢獻帝終於認慫,泣謂群臣曰:「朕願將天下禪於魏王,幸留殘喘,以終天年。」賈詡曰:「魏王必不負陛下。陛下可急降詔,以安眾心。」帝只得令陳群草禪國之詔,詔曰: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盪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存。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樹神武之跡,今王又光耀明德,以應其期。歷數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竊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於丞相魏王。王其毋辭!

曹丕大喜,就想上位,司馬懿說,你得端著,等他再讓。於是漢獻帝再下詔書。

詔曰:咨爾魏王,上書謙讓。朕竊為漢道陵遲,為日已久;幸賴武王操,德膺符運,奮揚神武,芟除凶暴,清定區夏。今王丕纘承前緒,至德光昭,聲教被四海,仁風扇八區。天之歷數,實在爾躬。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勛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袛,紹天明命,使行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皇帝璽綬,王其受之。

曹丕這次學乖了(估計是聽了司馬懿勸告),跟賈詡說,這次我還不能接,怕背上篡漢的罵名。賈詡說好辦,又讓漢獻帝蓋了個受禪台,召集大小官僚四百餘員,御林虎賁三十餘萬。漢獻帝親捧玉璽奉曹丕,丕受之。壇下群臣跪聽冊曰:咨爾魏王!昔者唐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漢道陵遲,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亂滋昏,群凶恣逆,宇內顛覆。賴武王神武,拯茲難於四方,惟清區夏,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獲乂,俾九服實受其賜。今王欽承前緒,光於乃德;恢文武之大業,昭爾考之弘烈。皇靈降瑞,人神告征;誕惟亮采,師錫朕命。僉曰:爾度克協於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遜爾位。於戲!天之歷數在爾躬,君其袛順大禮,饗萬國以肅承天命!

讀冊已畢,魏王曹丕即受入殿大禮,登了帝位。賈詡引大小官僚朝於台下,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大魏。降旨封漢獻帝為山陽公,即日便行,非宣召不許入朝。獻帝含淚拜謝,上馬而去。台下軍民人等見之,傷感不已。丕謂群臣曰:「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今天小編就說說唐堯禪讓虞舜是咋回事。

要說明這個問題,就得先說說禪讓啥意思。禪,從祀從單,祀是祭祀,好理解,單是啥意思呢?《說文》:單,大也。大通太,太通泰,即泰山。禪就是祭祀泰山的意思。為啥要祭祀泰山?因為在古人的概念里,泰山是天地的中心,泰山上有一根通天圓柱,人們可以順著圓柱爬到天上,向天帝匯報人間疾苦。後來天帝把天門關了,留泰山山神把守,不准凡人隨意上天,有啥話先跟泰山山神說,讓山神代為轉達。所以人們要祭祀泰山,讓自己的訴求動達天聽。其實就是間接祭天。後世的封禪泰山就是擱這兒來的。劉備把兩個兒子一個取名封,一個取名禪,到底想幹啥,不語自明。

因此禪讓的意思,就是通過祭天的形式把帝位讓出去。為啥讓位之前要祭天呢?因為人間的帝王都是天帝的兒子,也叫天子。單還有個意思,就是孤單一人。夏商周三代帝王都自稱「一人」或者「餘一人」。《湯誥》:「明聽予一人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殷王經常自稱「一人」或者「餘一人」。《詩經/大雅/下武》毛傳:「一人,天子也。」《國語/周語》韋昭註:「天子自稱曰餘一人。」所以禪的單字,還有天子本人的意思。天子們互相轉讓職務,當然要先得到天父的批准。因此《史記》寫道:堯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舜子商均不肖,舜乃薦禹於天。

明白了這個詞,下面再說堯舜禪讓事。

《史記》記載,帝堯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眾功皆興」。接著寫道: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硃開明。」堯曰:「吁!頑凶,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岳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岳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帝堯問,誰可順此事,《史記正義》解讀為「言將登用之嗣位也。」其實不確。前面給帝堯吹了好大一通牛逼,現在他忽然就要禪位,此理不通。其實帝堯說的「順此事」正是下面說的「治水」。帝堯問,誰能把水治了?諸臣舉賢不避親,先推舉了帝堯的兒子丹朱,但是帝堯否定了。丹朱是個頑劣兇惡之徒,治不了。眾人又推舉共工,帝堯說,共工也不行,就喜歡吹牛逼,不干實事。又問誰行,眾人推舉了鯀。帝堯說,鯀也不行,這傢伙不聽話,跟他的家族關係搞得很僵。四岳也毛了,是騾子是馬你得拉出來溜溜啊,不給他機會,你怎麼知道他不行呢?帝堯一看實在沒轍了,死馬權當活馬醫,只好用了鯀,九年治水未成。

此時的帝堯也老了,八十九歲了,於是想著把帝位讓出去,讓有本事的人收拾爛攤子。

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

帝堯先讓四位輔政大臣,也就是四岳,但是四岳不接這個燙手的洋芋,我們德行鄙薄,登不了帝位。堯說,那你們再找找,看誰合適。人們都說,民間有高人,叫作虞舜。

這裡有個問題,為啥帝堯不把帝位禪讓給兒子丹朱,或者四岳為啥這次不舉薦丹朱了呢?原因很簡單,如果丹朱繼承了帝位,就得把治水的活兒幹了。如果幹不好,天下諸侯和百姓就不會承認他的權威,四岳也可能再次尋找替代者。這就是漢獻帝在禪讓詔書中寫的「唐堯不私於厥子」。厥子就是不成器的兒子,至今皖北都有此方言。唐堯不是不想「私於厥子」,而是不能。那麼丹朱這會兒幹啥去了呢?被堯帝派到丹水征伐三苗去了。堯帝意思,等丹朱征討了三苗,立了戰功,有了自己的嫡系人馬,再回來繼承帝位,順理成章。

因此堯帝提出讓位,也是試探之意,沒想到四岳還真給找到一個人。

唐堯對虞舜這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進行了重重考驗。先把兩個女兒嫁給虞舜,又把九個兒子安排到虞舜身邊,名為幫忙,實為監視。虞舜先是被老父瞽叟和弟弟象暗殺了好幾次,僥倖沒死,又被堯帝放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死裡逃生之後,又是各種考驗,比唐僧取經遭的難都多,如此三年,虞舜越挫越勇,越戰越強,得到了天下諸侯和百姓的認可。

堯帝一看,再不讓也說不下去了,於是把帝位禪讓給虞舜,但是虞舜推辭了,只接受「攝政」的職位。此時兩個人跳出來堅決反對帝堯這麼做。一個是治水失敗的鯀,鯀說,您怎麼能把天下傳給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匹夫呢?接著是共工,也說,您怎麼能把天下傳給沒有血緣關係的匹夫呢?史書記載是堯帝把鯀誅殺於羽山,流放共工於幽州。其實此時舜帝已經攝政,顯而易見是舜帝用堯帝的名義把二人幹掉了。

舜帝殺了鯀,任命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親職務,繼續治水。禹歷時九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運用疏導之法,終於把水患給治了,也有了自己的嫡系力量,後來成為姚舜禪讓的對象。姚舜把帝位讓給大禹,隨後被大禹流放於九嶷山,悲慘死去,他的兩個老婆娥皇女英悲痛欲絕,哭的竹林流淚。此為後話。

帝堯活到一百零八歲駕崩,把帝位禪讓給了姚舜。其實在虞舜當了攝政之後,帝堯就被軟禁了,相當於後來的太上皇。虞舜不讓他接見群臣,也不讓他和兒子丹朱見面。帝堯駕崩後,虞舜正式登基,丹朱不承認虞舜的帝位,帶著被他征討的三苗軍隊以給父親報仇的名義殺向虞舜,結果被虞舜打敗,《史記》記載他「旱地里划船」,以證其不肖。真實情況應該是丹朱帶著舟師戰鬥,結果被姚舜派遣大禹把河道里的水導流了,擱淺在沼澤里,因此兵敗。

虞舜抓住丹朱後,並沒有殺,而是讓丹朱給堯帝守孝三年。守孝期滿,虞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跑到南河之南,以示不戀權位。丹朱繼承了父親帝位,當了三年帝。但是諸侯們都不把丹朱當棵蔥,都跑到南河之南朝拜虞舜,打官司的人也跑到虞舜那裡尋求公道,老百姓也謳歌虞舜而不謳歌丹朱。於是舜說,看來這都是天(帝之)意啊。我這個帝不當是不行了,方才正式稱帝,封丹朱為房候,因其地有女媧神廟「房」而得名。

丹朱被封於房地,依然不得自由,被舜帝派人四面圍困。丹朱百無聊賴,每天跟一幫幕僚飲酒作樂,還發明了一種棋,縱橫十九道,黑白三百六十一子,互相圍攻廝殺,起名「圍棋」。沒過幾年,死在封地。

終上所述,帝堯晚年之所以把帝位禪讓給帝舜,實在是因為當不下去了,而且兒子丹朱也不爭氣,挑不起大梁。他的處境已經是群臣觀望百姓離心,跟漢獻帝的處境也差不到哪兒去,用《竹書紀年》的話說,叫作「德衰」,因此只好另擇賢能。所以曹丕篡漢之後跟群臣說,我今天算是知道堯舜禪讓是咋回事了。

漢獻帝被廢後,被封山陽公,活的逍遙自在,比起堯舜的下場,簡直不要好太多。所以說曹丕真的很仁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