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當如孫仲謀:沒有傳奇的孫權,卻是不下於曹操劉備的興業之君

一個人的歷史 發佈 2020-05-12T01:15:16+00:00

提到吳主孫權,很多人會認為他是憑藉了父親和兄長打下來的基業,人們對於孫堅和孫策的英勇故事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孫權所沒有那麼多印象,提及最多的的就是孫權不善於用兵,以至於在逍遙津差點被張遼抓了俘虜的事情。

提到吳主孫權,很多人會認為他是憑藉了父親和兄長打下來的基業,人們對於孫堅和孫策的英勇故事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孫權所沒有那麼多印象,提及最多的的就是孫權不善於用兵,以至於在逍遙津差點被張遼抓了俘虜的事情。

和曹操、劉備相比,孫權身上確實沒有那麼多的傳奇,他的能力並不體現在軍事上和戰場上,而是體現在善於識人用人,駕馭部下,同時對於自己能夠做到把持自身,能夠改過向善,進而從諫如流。儘管在其晚年時,也犯了一系列的錯誤,從而導致東吳走向了衰敗,但是瑕不掩瑜,孫權是個沒有傳奇但真實可信的管理者,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不次於曹操、劉備的英雄人物。

父兄之功:孫堅、孫策兩父子依靠其勇力,開創了江東基業。

首先我們要說下孫堅,孫堅少年英雄,以勇力而聞名於天下。他的官職是靠軍功積累出來的,平定黃巾軍,討伐西北羌人,因功被拜為長沙太守,封烏程侯。就憑藉這份軍功,別說劉備比不上,就是曹操在軍功上和孫堅相比也有所不如。討伐董卓時,關東軍中曹操態度最堅決,而孫權作戰最勇猛,一直追著董卓窮追猛打,打到了洛陽城下。董卓對於孫堅的勇猛十分忌憚,因此曾經派人去拉攏孫堅,說自己有一個女兒,想和孫堅的兒子聯姻,兩家成為兒女親家。但是面對董卓的拉攏,孫堅斷然拒絕了,對於董卓的種種倒行逆施,孫堅絕不會和他同流合污。

孫堅的問題在於跟錯了人,他跟隨了四世三公的袁術,就是被曹操稱為「冢中枯骨」的短視之人。袁術上表保舉孫堅做豫州刺史,然後派他去進攻荊州劉表,結果在這次戰鬥中,孫堅被劉表手下部將黃祖暗箭所殺,從此以後,孫堅的手下也都被袁術節制。

孫堅去世的時候,其子孫策只有十六歲,他繼承了父親的特質,作戰十分勇猛,是一員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是開始的時候,他在袁術手下效力,儘管一直作戰勇敢,並且屢立戰功,但是袁術對於孫策的態度一直是即用且防。很多時候,袁術許下的承諾總是不去兌現,這讓孫策很失望。說的直白一點,袁術就是個大忽悠,忽悠孫策為自己賣命,又不給孫策實際的好處,這種做法一次兩次可以,多了就不靈了。孫策提出自己要去江東創業,袁術到了這個時候,沒有辦法繼續留下孫策,只好假惺惺的給了他點資助。離開袁術返回江東,是孫策做出的一個十分重要且正確的決策,在江東孫策打開了局面。

孫策在江東所向披靡,身邊也聚集了一群能人異士,謀士有張昭、秦松等人,武將有程普、黃蓋等人,合作夥伴則有周瑜、魯肅等人,孫策的勢力得到了進一步壯大。這個時候袁術稱帝,給孫策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他以討伐叛逆為由,藉以徹底擺脫了袁術的控制,同時繼續在江東發展自己的勢力。這個時候的曹操精力主要放在了北方,因此,對於孫策在江東的行動採取了支持的態度,同時為穩住孫策,主動同孫策建立聯姻關係。

但在官渡之戰前夕,孫策遇刺身亡,這對於剛剛在江東站穩腳跟的孫氏來講,面臨著一次巨大的危機。鞏固東吳政權的工作,是由孫權來完成的,因此孫權是興業之人。

興利除弊:既有謀略,又有手段的興業之主。

當時東吳政權並不穩固,孫氏只占領了五個地方,但這些地方也沒有完全被控制,也就是恩信未立。天下的英雄還在州郡之間,並沒有到孫氏的周邊來,很多人在觀望,不清楚江東政權的未來存亡,因此並沒有真心擁護孫氏在江東的統治。

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這些問題都是孫權所面對,並且一定要解決的問題。孫權知道自己年輕,在江東這塊地方並沒有什麼威信,為了鞏固孫氏在江東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他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從上面這句話表面的意思看,張昭和周瑜認為孫權這個人可以輔佐成就大事,因此真心誠意的輔佐孫權。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如果孫權不展現出自己的能力,怎麼能獲得張昭和周瑜的支持呢?張昭是謀士之首,周瑜則是江東勢力的代表人物,爭取這兩個人對自己的支持,是孫權鞏固江東政權的第一步。

獲得了內部的支持後,孫權又獲得了曹操的支持,這個時候曹操的精力集中於對付北方的袁紹,因此他也不希望江南亂起來。因此對於孫策指定的接班人,曹操利用漢獻帝從官方確認了孫權江東之主的合法身份。

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爭取到了曹操的支持,讓孫權在江東的地位合法化,這叫做名正而言順。孫權很會利用一切對於自己有利的因素,來達到強化自己統治的目的,這是作為傑出管理者的基本。

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范等為將率。——《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對待年長位尊的張昭,孫權用對待師傅的禮節去對待張昭,讓這位老臣為其效死命。而對於周瑜、程普、呂范這些實力派,則按照其能力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他們每個人最大的作用,這叫什麼?知人善任,各司其職,各謀其事。

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光靠原來的一般人馬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孫權開始招攬人才,用優厚的待遇去聘請天下名士為己所用。這樣一來,江南有能力的人紛紛投靠到孫氏陣營。魯肅、諸葛瑾都成為了孫權身邊的賓客,江東陣營變得更加強大了。

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下面該做什麼了呢?鞏固統治,去討伐那些不服從自己的人。孫權安排諸將去討伐山越,一樣以來可以達到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把反對孫氏的的勢力剷除,鞏固自己的統治,這就是鎮;第二個目的是通過對山越用兵,增加東吳的兵源,同時聚斂財富。

對於內部有不臣之心的功勳之臣,孫權也絕不手軟,如堂兄孫輔,曾經輔佐孫策幾下大功,但孫策死後,他擔心孫權年幼,無法控制住江東的大局,因此暗中和曹操聯絡,但這件事被孫權發覺了。

遣使與曹公相聞,事覺,權幽系之。數歲卒。——《三國志·吳志·宗室傳》

孫權不動聲色,把孫輔召到自己身邊,問道:「兄弟之間,有什麼事是不能談的嗎?為什麼一定要找外人來呢?」孫輔開始並不承認自己和曹操勾結的事情,於是孫權和張昭出示了證據:孫輔和曹操之間的書信,孫輔啞口無言。

行人以告,權乃還,偽若不知,與張昭共見輔,權謂輔曰:「兄厭樂邪,何為呼他人?」輔雲無是。權因投書與昭,昭示輔,輔慚無辭。乃悉斬輔親近,分其部曲,徒輔置東。——《三國志·吳志·宗室傳》

於是孫權把孫輔的近臣全部斬殺,又把他手下的部隊分配給了其他人,並把孫輔軟禁起來,流放打到了東部地區。和對待其他人相比,對於這位堂兄,孫權的手段已經算是溫和了。

廬江太守李術曾經受過孫策的恩惠,他的廬江太守的職務就是孫策保舉的,同時孫策當初還給了他三千人馬。

表用汝南李術為廬江太守,給兵三千人以守皖。——《三國志·孫策傳》

但是孫權繼位之後,李術不服從孫權的指揮,還收留背叛孫權的部隊為己所用。孫權在沒有摸清李術意圖的情況下,決定採取先禮後兵的辦法,他先派人去向李術討要這些背叛自己的部隊。

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權移書求索。——《三國志·吳主傳》注引《江表傳》

李術說:「天下間的事情,本來就是有德的人會被人歸附,失德的人會眾叛親離,哪有歸還的道理呢?」孫權很憤怒,但是他並沒有立刻行動,他先向曹操匯報說:「李術這個傢伙,他殺了您任命的揚州刺史嚴象,我現在要剿滅他,他一定會向您求救,希望您不要理會他的請求,被他所矇騙。」然後孫權才派兵進攻李術。

是歲舉兵攻術於皖城。術閉門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糧食乏盡,婦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梟術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三國志·吳主傳》注引《江表傳》

李術果然向曹操求救,曹操對李術的請求置之不理。不久之後,孫權攻破城池,把李術斬首,並把李術手下的三萬部隊都收編到了自己的手下。能夠忽悠曹操,讓曹操不干預自己剪除異己擴充實力,這就是十八歲的孫權的過人之處。當然他的理由很充分,李術確實曾殺了由曹操任命的揚州刺史嚴象,但是孫權的話只說了一半,因為這件事的主謀是他的哥哥孫策,李術不過是個馬前卒。

知人善任: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位置發揮他們的作用,同時又不能失去控制。

好的領導最大的能力莫過於用人。在用人處事方面,孫權有自己的過人之處。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深藏不漏,隱而不宣

孫權曾經和魯肅有過一次深談,內容就是東吳的戰略定位問題。魯肅也在這次和孫權談話中,提出了自己為孫權勾勒的江東的戰略藍圖,核心思想就是鞏固江東的基業,看準時機去討伐黃祖報仇,而後取荊州劉表,占據江東和荊州之地,待天下時變。

對於魯肅的謀劃,孫權的態度很模糊,他並沒有直接表態,因為他剛剛繼承了兄長的基業,還在和曹操周旋之中,他不想過早的暴露戰略意圖,那樣對自己十分不利,因此他對魯肅所說,儘管心裡十分贊同,但表面上還是以漢臣自居,並不表示同意,這就是孫權的高明之處。

二、不求全責備,務求人盡其用。

對於孫權的用人智慧,最具體的體現在對於周瑜、魯肅和呂蒙的使用上。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們會注意到赤壁之戰時周瑜是大都督,程普是副都督,程普不服從周瑜的安排,讓周瑜還費了一番周折。但實際上,造成這種局面,正是孫權安排所致,因為程普和周瑜是左右都督權力相當,孫權並不想讓周瑜大權獨攬,這對於他來講也是權力制衡的手段。

對於魯肅,孫權肯定他在戰略層的規劃十分出色,是大智;在曹操大兵壓境時,力主聯劉抗曹,反對張昭等人的投降主張,是大勇。但對於把荊州交給劉備,後來又不能討要回來的問題,也並不包容,認為魯肅有解決不了具體問題,願意說大話的毛病。但瑕不掩瑜,他同時又肯定了魯肅治軍有法,行軍有方的優點。

對於呂蒙,孫權聯繫呂蒙多讀書,呂蒙以自己軍務繁忙為由拒絕了孫權。孫權說:「我知道將軍很忙,但是我也很忙,每天還要拿出時間來看書學習,讓將軍學習不是要你做博士,而是要你知進退,明禮儀,知尊卑的道理,知道君臣之道!」呂蒙聽了孫權的話以後不敢不從,從此開始發奮讀書,取得的進步讓魯肅都感到很驚訝。

三、對外戰略靈活,善於順應時變。

孫權是三國中最後稱帝的,在曹丕篡漢稱帝後,他還主動稱臣,這當然是政治上的需要。當時,吳蜀之間因為荊州之事矛盾加劇,孫權為了轉移矛盾,才主動向曹丕稱臣,企圖轉移矛盾。但曹丕讓孫權把兒子派到曹魏做人質的時候,孫權就找了一堆理由堅決不去。可見稱臣是形勢所迫,不過是外交手段罷了。

夷陵之戰獲勝後,面對曹丕的進攻,孫權有主動和蜀漢恢復關係。這個時候的蜀漢,元氣大傷,加之諸葛亮的力主,和東吳達成了和解,從而又保持了幾十年的天下均勢。

到了孫權晚年的時候,由於孫權自己對於權力的眷戀和疑心病加重,加上不能很好的處理繼承人問題,導致了東吳走向衰落。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