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的煩惱

婚戀心理專家陳露 發佈 2020-02-06T15:05:30+00:00

柳女士走進諮詢室的時候,披頭散髮,風風火火,直呼「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遲到了。太煩了,我父親住院要轉院,搞的來!」等她心神穩定下來,竹筒倒豆子一樣訴說和13歲大女兒溝通的問題。


柳女士走進諮詢室的時候,披頭散髮,風風火火,直呼「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遲到了。太煩了,我父親住院要轉院,搞的來!」等她心神穩定下來,竹筒倒豆子一樣訴說和13歲大女兒溝通的問題。


她說,小孩子13歲,上了一個新的學校,可能不適應,脾氣越來越急,成績越來越差,還說被同學嘲笑。我知道她壓力大,儘量克制,和她好好溝通,提醒她少看手機,把成績搞上去,多學習交新朋友。可是她覺得我很煩,天天批評她,甚至覺得我們不愛她,更寵愛弟弟。實際上,沒老二的時候,我的精力都在她身上。但現在可能是因為有了弟弟,我也不太有時間能顧及到她的感受,她會覺得我偏心。但是我想,她作為姐姐,是該幫我照顧弟弟,而不是添亂的時候了。說到我老公,他平時工作很忙,難得回家就看見我們兩個嘰嘰歪歪,也會嫌煩,會指責我,你跟她吵有什麼用呢!他經常就是說,管她幹嘛,她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反正最後還是她的人生。我覺得現在孩子初中,我作為一個媽媽,總歸要管的,省得她以後的人生後悔,對吧?」

柳女士所說的事情,所面臨的壓力牽涉了幾個方面。

一個家庭一般會遇到4種壓力,第一種壓力稱為晴天霹靂,通常產生於家庭之外以及家庭的力量所不能及的外部壓力,比方說自然災害,地震海嘯等。

第二類壓力是發展性危機,這種壓力極為常見且可以預見,同時會造成人生的永久性改變,例如結婚、長子進入青春期,幼子出生,或是夫妻退休,而這些偏偏又都是再普通不過,順理成章的變化,但當家庭結構沒能及時調整並適應這些變化,普普通通的改變都會變成了危機。沒能調整適應可能是因為接踵而至的,紛繁龐雜的改變,使得整個家庭系統因超載而無力承受。

第三種壓力,可以算作是一種結構性的壓力,但這種類型實在是毫無蹤跡可尋,準確來說這種壓力更像是掩蓋在家庭表面平靜之下從不停歇運作的活火山,而且完全可能將會甚至已經在某一個時刻爆發,打破這種表面上的平靜。這類家庭有此時此刻、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又可能發現這個問題背後會牽扯出更多的問題,而且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譬如,丈夫曾經外遇,因為兩方家族的干預,以及為了孩子,妻子選擇了隱忍,但是到孩子到了十來歲,突然說不想上學,或者情緒障礙,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的時候,發現丈夫和妻子維持貌合神離的婚姻已經有很多年。

第四種壓力會集中體現在某一家庭成員身上,家中的某一家庭成員表現出極強的依賴性或者極為無能,可能是由慢性疾病所造成的,當家庭成員被確診某種疾病後,家庭各成員原來的分工就被打破,需要分精力給病患。

柳女士的壓力和家庭正常的發展性危機,以及家庭成員患病有關。

父親腦溢血住院,「已經住了快一年了,也沒有得到改善,估計是時間的問題,病況也不會有很大的改觀了。反正很多事情都是很不如意的。」她說這個話的時候,臉色漸漸沉了下去,眉頭緊鎖。因為長期沒有保養,瓜子小臉上的雀斑肆意橫生,嘴唇乾澀甚至有點脫皮。

「以前,爸爸身體好的時候幫我去帶孩子,然後家裡都是他來弄飯,大女兒小的時候也沒有這麼多的學習壓力,現在一下子到了青春期就很難管了。我爸爸媽身體不好,我媽什麼事情都要來問我,我要管老的,要管小的,然後我老公又不支持我的想法了,不能理解我,我還有個4歲的小兒子要照顧,我就覺得人很崩潰。」

中年的夫妻上要面對老人生病,下要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幼子的嗷嗷待哺,如果夫妻之間還沒有合作,彼此各自孤單,那生活就像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

大女兒的逆反:姐弟之爭?

大女兒的情緒問題除了與大女兒到了青春期有關,因為青春少女需要獨立自主,會與母親發生爭執,而爭執的本身就是需要自己的話語權,也就是自己為自己做主的權利。但同時,也提到了二胎家庭兩個孩子可能遇到的顧此薄比的問題。女兒的學業成績下降,人際關係不良,對母親的埋怨是否與家庭有了弟弟有關?

一般說來,二胎家庭,如果老大出現一些情緒問題,通常情況下,會認為老大認為媽媽愛弟弟不再愛他,嫉妒小弟弟奪取了原本全部屬於她的愛,或者說是老大對母親專一注意力的喪失而作出的反應,因為母親現在必須把大量的注意力給弟弟了。這種認為一般都假設是老大自身的問題,不夠體諒家長,不夠懂事。採用的做法也就就是告訴老大,媽媽愛弟弟,也愛你,兩個孩子一樣愛等的話語來緩解大孩子的焦慮,但是,通常這些做法,也許有用,也許也未必管用。因為老大不是聽父母說什麼,而是更以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為主。而這種感受和體驗是很主觀的。


如果從家庭系統的觀點出發,更會關注家庭在老二降生後是如何重新組織的。在圍繞老二降生家庭重組的過程中,母親承擔了主要照看小弟弟的責任,父親因為工作忙,在家庭照顧的角色仿佛是可有可無的,先前是外公替代了先生的角色,照顧母子三個的飲食起居,後來,因為外公的生病,他的照顧功能減少,甚至需要劉女士的照顧或者參與。那麼,這個大女兒或許喪失了她在家庭中的習慣角色,進一步而言,她的學校適應能力的導火索或許是學校的原因,可是追究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許反映了這個家庭的重組,在滿足所有成員的需要上是不充分的,或者是不完全的。只單獨評價這個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叛逆就會忽視整個家庭系統需要改變這一點。

當孩子有些情緒壓力,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孩子所面臨的學業或者人際關係的壓力,夫妻之間並沒有更好的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沒有效果。

一、父母認為孩子發脾氣,不聽話,是孩子對家長權威的挑戰,如果訓斥無果的話,更加的盯著孩子,不依不饒,或者直接選擇放棄,說一些喪氣的話,那麼造成了孩子新一輪的對抗,更坐實了孩子覺得父母偏心弟弟的感受,就維持住孩子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孩子的問題。

二、面對老大的叛逆,更要考驗父母的合作能力。當媽媽要帶小的,應付不了大,搞得情緒失控的時候,有好的夫妻關係的爸爸可以安撫媽媽,讓媽媽退後,自己接管對大女兒的照顧。但,很多家庭這樣的合作比較困難,因為很多年以來,當照顧小孩的需要占據了妻子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女性和孩子建立了更為緊密的依戀關係,導致夫妻的兩人世界退居到次要地位,甚至可有可無的地步,夫妻之間就缺乏合作的訓練過程。夫妻之間說話彼此都沒辦法心平氣和,常常相互否定。另外,丈夫常年也沒有和女兒建立良好的關係,不懂方式方法的話,青春期的孩子肯定不買帳。

應對之策:重建夫妻聯盟

對於妻子來說,照顧兩個孩子,以及應付生活的瑣事是有壓力的,同時也會使一方需要依賴另一方的需求和焦慮升高。

丈夫可能覺得「兩個孩子奪走了我的老婆,我在外面工作很辛苦,但是到家並沒有覺得幸福。」

而妻子會說,照顧兩個孩子讓我覺得脆弱不堪,我需要更多的愛和安撫,他卻一直在工作。即使回來,也會嫌煩,幫不上忙。

他們的目的都是好的,媽媽照顧孩子,爸爸為了家庭努力工作,但他們都忽視了對方真正的情感需要。

和心愛的人失去內心的連接,會破壞一個人的安全感,我們會感受到焦慮。因為大腦中的杏仁核(恐懼中樞)激活,一旦杏仁核激活,我們說話做事不加思考,衝動行事。

這種恐慌可能來自於外部壓力,也可能來自於我們的內心。當我們在需要幫助時感到被拋棄,大腦就會自動進入焦慮模式。

當關係出現斷痕時,女性往往比男性更為敏感。她經常表現出的反應,就是責怪對方,但以批評和埋怨對方的方式要求對方給自己支持,註定會失敗。

男性因為從小被教育要「壓抑情緒和需要」,通常傾向於避免衝突。

她的憤怒和他的迴避都掩蓋了事情的本質,他們都渴望彼此連接,彼此心的靠近。

大多數時候,夫妻之間的爭吵只是對情感連接斷開的抗議,在悲痛之下,伴侶們真正急切的問題是,你會隨時保護,幫助我嗎?你需要我嗎?

當家庭生命周期到了家有青少年的階段,上有老,下有小,夫妻是三代人家庭機構中的中流砥柱,只有夯實這個基礎,才能應對家庭危機。而當夫妻之間的心與心的連接斷開後,我們怎麼做才是關鍵。

男性常常說不知道怎麼安慰妻子,但其實他們是知道的,因為他們當面對小孩子的時候,他會幫孩子掖好輩子,耐心細聲的說話。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弱小,需要他們的照顧,可是,當看到自己的妻子,他們只看見一個批評自己的人,卻沒有意識到她的脆弱,也需要自己的關愛。

給這對夫妻的建議是:一種與人連接的最基本的方法是身體的接觸。在妻子緊張的時候,可以握住她的手,在爭吵的時候,可以撫摸他的肩膀,都可以瞬間降低焦慮或者憤怒的情緒。

如果妻子因為照顧孩子焦頭爛額,常常感到被丈夫忽視,妻子應該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和丈夫好好商量,心平氣和的探討如何更好的面對兩個孩子,以免累積的怨氣碰到應激事件一起發泄出來。

在混亂的生活中還是需要創造一些儀式感。不論大小,在起床,出門,回家和睡前,都有意識的擁抱,親吻對方,當然,用屬於夫妻之間喜歡的方式。記住特殊的日子,結婚紀念日,生日,——這些儀式可以幫夫妻在繁雜的世界中保護彼此的關係。

隨著外公的生病,孩子的長大,這個家庭需要重新組織家庭的互動系統,形成相互支持的局面。父親在這段時間需要調整工作量,要多支持妻子,擔負起真正照顧家庭的責任。夫妻兩個人需要平心靜氣的展開討論,不見得都會一致,但是不要把精力花在無謂的賭氣、相互指責當中,而是針對問題做處理。

如果,大人互相關調整好情緒,對孩子的情緒也有能力去引導和疏解。當大家處於相對放鬆的狀態,那麼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機會變多,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支持和幫助也就越多。孩子更願意跟父母分享心情,一家人的互動才可能進入正向循環。

有一位14歲罹患躁鬱症的孩子說過,我在學校學習方面有壓力,但是如果我在家裡能夠得到溫暖,我覺得它是可以治癒的。

所以,越是面臨困難情況,家長如何調整,如何合作,創造一個可以讓孩子能夠好好生存的安全環境是中孩子自我療愈,提高外界應對能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