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荒唐失國後,為何僥倖復辟,卻以殺于謙為篡位正名?

以禮觀書 發佈 2020-01-19T03:33:59+00:00

但是,其皇祖母、仁宗皇后張太皇太后,仍然指定他繼承大統,並以一代女政治家傑出的才能和魄力,聯合內閣「三楊」與軍事統帥、英國公張輔,禮部尚書胡濙,盡力輔佐這個少年天子。

向敬之

1

明英宗朱祁鎮九歲登基,大明王朝第一次出現了主少國疑的局面。

但是,其皇祖母、仁宗皇后張太皇太后,仍然指定他繼承大統,並以一代女政治家傑出的才能和魄力,聯合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與軍事統帥、英國公張輔,禮部尚書胡濙,盡力輔佐這個少年天子。

朱祁鎮的父祖,都是短命的皇帝,然而他們將永樂之治發展壯大,基本實現一個仁宣盛世的強盛國力。

幼主幸運地接了一手好牌,並且在做甩手掌柜時,大明王朝出現了鼎盛局面。遺憾的是,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病逝,楊士奇等四大臣(楊榮死於正統五年)雖有心繼續輔臣朱祁鎮,然而這個生為天潢貴胄的年輕皇帝,在大伴太監王振的誘惑下,沉迷享樂。

王振粗通詩書,中過舉人,自閹入宮,深得宣德帝朱瞻基喜愛,命為東宮局郎,做皇太子朱祁鎮的大伴。《大明風華》將王振弄作朱祁鎮的同齡人,甚至還小,其實不符,他應該比朱祁鎮的長輩年齡。張太皇太后死後,朱祁鎮稱他為先生、百官尊其為翁父,就是一個證明。


王振以落魄文人,自我屈辱地閹割入宮,卻僥倖在朱祁鎮登基之初,成為了司禮監掌印太監,成為了內閣部院與皇帝之間的聯繫人,少不了弄權。

張太皇太后在世時,尚能制衡王振。《大明風華》中為了突出孫若微的大義,過分地矮化張太皇太后,有些約束皇帝、痛斥王振的戲份,其實在歷史上是屬於張太皇太后的。

太皇太后死了,楊士奇相繼病逝,胡濙年邁無心國事。楊溥為人謹慎,繼任首輔,卻因老邁,對王振恃勢弄權也是無能為力,僅剩下張輔與王振繼續抗衡。

王振背後是皇帝,代行的是皇權,百官爭相攀附,老帥張輔也只能齒冷避讓。

結果,正統十四年,瓦剌犯明,血氣方剛的朱祁鎮,想玩一次馬上治天下,聽從太監王振的慫恿,不顧大臣的反對,執意親征,不意荒蕪的土木堡,成了數十萬明軍精銳與張輔等良將老臣的墳墓。

侍衛武官樊忠,掄起鐵錘,砸死王振。《大明風華》將朱祁鎮的禁衛武官樊忠,弄成了永樂帝與宣德帝的御林軍首領,與史不符。

樊忠還是死於亂箭穿心。而朱祁鎮,也成為了瓦剌太師也先的俘虜。

2

朱祁鎮出征前,皇太后下旨,封兩歲的朱見深(當時還叫做朱見濬)為皇太子。這是備不虞之需。

不虞之需,成了時勢必須。

朱祁鎮被俘。大明朝驚變。

兩歲的太子少不更事,皇太后孫氏沒有張太皇太后的政治才幹。於是,為避免非常時期主少國疑,大臣王文、于謙等向皇太后建議,擁立唯一的皇弟郕王朱祁鈺登基,改年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以絕瓦剌挾英宗以令明朝。


朱祁鈺稱帝,也接受了朱見深繼續為儲君的事實。這是皇太后與于謙等大臣商定的結果,意思是將來皇位還得傳給朱見深,回到英宗世系。

然而,朱祁鈺棧戀帝位不說,且在瓦剌送回英宗後將朱祁鎮幽禁南宮,且在景泰三年廢掉侄子朱見深的儲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景泰帝特地安排了一個由兵部尚書于謙領銜的群臣賀表。

然而,朱見濟無命消受頂級榮耀,於第二年夭折。他是朱祁鈺的獨子,給了朱祁鈺沉重一擊。景泰八年正月初,朱祁鈺突患重病,皇儲問題再次擺上桌面,群臣議論紛紛,一時之間,定不下來。大將石亨約定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發動奪門之變,將英宗朱祁鎮迎出。

英宗復辟,見深復儲。若無奪門之變,倘若朱祁鈺不死,時值壯年的他如果再生子嗣,已被廢為沂王的朱見深,恐無繼位之日。

同時又有另外一種可能。石亨等之所以能發動奪門之變,是因為朱祁鈺已瀕臨大限。即便朱祁鈺沒有指定接班人,頗有政治手腕的孫太后也會聯手于謙、王文等實權派大臣擁立朱見深繼位:朱祁鈺只有朱祁鎮一個親兄弟,論親疏也只能從朱祁鎮諸子中選擇,朱見深為前太子,被群臣議定即位是毫無懸念的。

3

南宮復辟,石亨進忠國公掌兵權,徐有貞封武功伯兼首輔,曹吉祥封昭武伯掌印司禮監。這些人狼狽為奸,又爭權奪利,都想以復位首功,將朱祁鎮操縱成傀儡皇帝。這樣的君臣,徹底遺棄了朱祁鈺與于謙等推行各項改革,將日見恢復元氣的大明徹底墮入衰亡的境地。

以于謙為首的正直能臣,成了復辟者們的眾矢之的。

新君登基,下旨抓于謙、王文等下獄。

石亨們趕緊給於謙羅列罪名,這個說他圖謀不軌鼓動朱祁鈺更換了原定的太子,那個說他預謀迎立朱祁鎮最忌諱的襄王為儲君。

宣德帝駕崩後,大臣因為太子朱祁鎮年幼,議立宣德帝胞弟、襄王朱瞻墡為嗣君,被張太皇太后罷議。朱祁鎮北征被俘,群臣又以皇叔襄王朱瞻墡年長且賢,欲立新君,但是朱瞻墡堅持議立皇太子朱見深,令郕王朱祁鈺監國。最具人氣的明星朱瞻墡,有才略,喜清閒,卻遭到朱祁鎮最為防患。

款款都是謀逆大罪。言官上奏。「都御史蕭惟禎定讞,坐以謀逆,處極刑。」(《明史·于謙傳》)

朱祁鎮自知「于謙實有功」於社稷,但他復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于謙斬立決,抄其家,家人戍邊。


朱祁鎮所以同意殺掉于謙等,是有原因的。

一、于謙于謙力挽狂瀾,議立新君,整兵對陣,保住了朱明王朝的江山,但讓朱祁鎮成為了被遙立的太上皇,受盡了侮辱。

二、朱祁鎮掌權後,將原定的太子、英宗之子朱見深廢掉,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得到了于謙為首的大臣支持。

三、于謙等同朱祁鈺合作的七年里,已經很默契,日見成效,而且他們在朝野舉足若輕,影響深遠,不殺掉他們,勢必造成石亨等的復辟英宗不能服眾,甚至有會被翻盤的可能。徐有貞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明史·于謙傳》)

當然,他們也知道這些證據,不足以作為殺于謙的罪名,於是,石亨與徐有貞又指使投效的言官,舉報于謙與王文有謀立外藩之事。

王文說:召親王須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馬牌,內府兵部可驗。

石亨等找來管理車駕馬牌的官員沈敬,勒令他做偽證。沈敬不懼淫威,堅持信符、馬牌原封未動。

最後,石亨等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于謙和王文。

至於《明史》說「英宗亦悔之」;也說他怒斥石亨推薦的繼任兵部尚書陳汝言「未一年敗,贓累巨萬」,而「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還說他獲報邊警有感於臣下說「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而無可奈何。

朱祁鎮真的是後悔了嗎?即便其後期有治世良臣李賢輔弼,也未給於謙平反,也饒恕被判流放戍邊的于謙家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