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的女人都比宋仁宗有趣

小白成長說 發佈 2020-05-11T15:36:47+00:00

雖然金老師很能get這部劇,我們也誇了優點:我太喜歡《清平樂》里這些彩蛋了。有句講句,這些人隨便拎出一個,都比他更適合拍劇。

今天說《清平樂》。

雖然金老師很能get這部劇,我們也誇了優點:我太喜歡《清平樂》里這些彩蛋了

但,鳥老師和何老師卻始終覺得少點滋味。

無風無浪的人物最是難拍。而仁宗實在平平無奇,晏殊歐陽修范仲淹等人的存在感都比他高得多,老媽劉娥也比他厲害多了。有句講句,這些人隨便拎出一個,都比他更適合拍劇。

偏偏,拍這部劇的還是張開宙——張開宙,號稱人間褪黑素,劇情把控能力差,喜歡溫水講故事,前作《知否》一直被吐槽節奏慢。

為了拍出宋仁宗的成長與抉擇,張開宙什麼都拍了。又要朝堂戲又要兒女情長,結果走馬觀花主次不分,沒有重點沒有衝突。

這就好比一盤苦瓜,本就是苦的,你還要加苦味的佐料,苦上加苦。

宋仁宗和劉娥和解這樣重要的情節戲劇張力都不強,我還指望啥?▼▼▼

宋仁宗的成長線也沒立起來,仁宗不是在忍就是在忍,家國情懷全靠嘴講▼▼▼

感情戲也不好嗑。

青梅竹馬本來挺甜,卻整了一出生母病危當天睡了人家的操作,睡完還說對方是自己的親人(?)▼▼▼

張貴妃太蠻橫,人設不討喜,出場就勸退了不少觀眾▼▼▼

一直營銷先婚後愛的帝後戀更傷人了,玻璃渣都找不到糖。

歷史上,曹皇后因為長得不好看一直不受喜愛,「貌丑不至惑君」是真的▼▼▼

結果,編劇便要把怨偶寫成真愛,寫成明明有情卻因為驕傲不肯表白,結婚五六年都沒圓房,誤會一個接著一個▼▼▼

我也沒想到,看到現在,最好磕的竟然是皇后和宦官張茂則(?)▼▼▼

張開宙偏要從皇帝視角拍完一生,反倒沒把故事說好,把宋仁宗拍得更無趣。

實在不想看宋仁宗無聊boring的一生。

真說起來,宋仁宗的老媽劉娥、老婆曹皇后、女兒趙徽柔都比他有意思。

@張開宙,下次別搞大格局了,小格局出發,《知否》那樣故事性和劇情性強的更適合你。

仁宗的三個女人,每個都能單獨拍一部劇。

前面提到了帝後線,順著這個,我們先講講仁宗的老婆曹皇后。

劇里也提到,曹後嫁給仁宗時是二婚。

原先,她嫁給了李植,李植卻逃婚做道士修仙去了。

不得不說,前夫哥太傻,錯過了離修仙最近的一次機會——曹後弟弟曹佾就是傳聞中八仙之一的曹國舅啊▼▼▼

仁宗是個顏控,曹後嫁了皇帝後,因為長得不好看一直不受寵。

曹後人這個挺多面的,可以拍的角度很多。

反面拍,曹後雖被稱為賢后,卻是被夫權社會荼毒的典型,她一生以維護君權和夫權為己任,以後宮之主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是個悲劇人物。

劇里,未出閣的曹後爽朗活潑又豁達,和男人一般上學堂讀書▼▼▼

其實,本尊從小熟讀女訓、三綱五常爛熟於胸。

曹後講究原則,愛進諫,反感違反倫理的事,仁宗嫌她不小鳥依人。

宮女和侍衛偷情被抓,宮女痛哭,仁宗就想放了人家,曹後卻堅決要賜死他們。宋仁宗不答應,她就一直站著,站到仁宗答應為止。

這段情節在劇里也出現了,改成了皇后的貼身侍女繯兒和宦官繚子相戀。

劇里倒是美化了曹後:曹後發現兩人相愛,就尋了個藉口趕繯兒出宮,告訴她兩人沒有結果▼▼▼

安妮為,別看劇里的曹皇后總是吃醋▼▼▼

但其實!本尊很喜歡給丈夫納妾!

先把養女范觀音獻給仁宗,後又想把外甥女高滔滔獻給他,仁宗沒有接受,高滔滔就嫁給了英宗。#高滔滔也是奇女子,和英宗青梅竹馬,老公繼位前都是一夫一妻,八個孩子全是她生的#

據宋人筆記《曲洧舊聞》記載,皇后為了給仁宗獵艷,還把成婚三天的婦人搶進宮了,搞得仁宗很是尷尬。

正面拍,曹皇后也有不少優點,和她相關的重大事件也多。

這是個極聰明有主見的女人。

宮裡發生了宮變,皇后運籌帷幄臨危不懼,確保了仁宗的安全。

仁宗卻認為這場叛亂是曹後為了在自己面前邀功故意安排的,還想要廢后,把功勞安在張美人身上(?)

與此同時,曹皇后非常善於自處。

反正是政治婚姻嘛,她專心把皇后當成事業在做,也被朝臣視作母儀天下的典範,把皇后做到了極致。

張貴妃盛寵,挑釁她的威嚴,她懶得計較——結果,張貴妃還早早死了。

沒有子女,她卻受官員擁護,還輔佐了三代皇帝,皇帝想廢了她都挑不出錯。

養子英宗對她不好,孫子神宗卻很孝順。

臨終前,曹後還做了一件善事,囑託神宗赦免因烏台詩案面臨死罪的蘇軾。

大家都在磕的張茂則和曹後,歷史上也很好磕哈。

劇中,張茂則是陪皇帝長大的貼身近侍,歷史上,本尊是曹皇后的心腹,平日不討仁宗喜歡。

仁宗老年神智不清時,曾大喊「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張茂則嚇得上吊,曹後就乾脆繞著仁宗走。

等仁宗死了,笑到最後的曹後還給張茂則升了職加了薪。

搞事業,不也挺爽?

當然,最傳奇的還是仁宗明面上的老媽劉娥。

以前,提起劉娥,大家就會想起「狸貓換太子」,劉娥被污名化,成了大反派:李妃生了仁宗,劉娥以狸貓換下太子,李妃因生下怪胎被打入冷宮……

劉娥是真冤,她沒害過李妃,相反,她聰明仁善,是個有手段有魄力的女政治家,後世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這回,《清平樂》倒是給了劉娥正面形象,吳越也把劉娥演的很好。

戲份不多,卻把劉娥的驕傲、隱忍、端莊威嚴都演出來了▼▼▼

歷史上的劉娥,是個相當勵志的女人。

劉娥本是四川孤女,家裡窮困潦倒,10多歲時被賣給了銀匠龔美,以撥浪鼓技藝謀生。後龔美輾轉把她賣給了襄王趙恆(後來的宋真宗),頗受寵愛。

知道兒子喜歡上賣藝女子後,宋太宗非常生氣,命兒子把劉娥趕出去。

趙恆哪裡捨得,來了一出金屋藏嬌,把劉娥藏在了下屬張耆家中,玩了15年的地下情。

所以劇中的仁宗說,張耆是對劉娥有恩的蠢材▼▼▼

趙恆繼位後,劉娥快30歲了,他對劉娥還是念念不忘,把她接進宮後一點點提拔她的位份。

趙恆愛她到什麼地步呢?

劉娥生不出來孩子,他就找了個宮女給她代孕——生下的這個孩子就是仁宗▼▼▼

老爹給他娶的郭皇后去世後,他又為了她當皇后各種和大臣槓。

劉娥的前夫龔美也跟著沾光。

龔美改名為劉美,成了劉娥兄長,還做了官。

趙恆愛劉娥,不僅因為她貌美,還因為她聰慧、有才幹。

地下情的日子,劉娥就愛讀書,研習琴棋書畫。#品品人家這上進心#

進宮後,讀的書派上了用場,她能幫真宗分憂解難,處理公務。

更難得的是,劉娥這個人也很會做人,她八面玲瓏,很會處理人際關係,宮中嬪妃和她關係都很好。

她對趙禎生母李妃很是友善,李妃死了也給了她應有的禮遇▼▼▼

#歷史上,仁宗在劉娥死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劇里將這一歷史事件提前了#

仁宗繼位後,她垂簾聽政11年,把一切處理得井井有條,就如《清平樂》里一樣。

私下,悉心教導趙禎,想讓他做個好皇帝;朝堂上,運籌帷幄主持朝政▼▼▼

期間,也有過像武則天一樣稱帝的念頭,但她最終放棄了這個機會。

劉娥一生最為那些道德家詬病的一點是,臨死前,她穿著天子袞冕祭太廟,這段在《清平樂》中也有保留▼▼▼

從街頭藝人到皇后再到輔政太后,事業愛情雙豐收,多好的大女主題材

#李少紅就以劉娥為女主拍了一部《大宋宮詞》,劉濤演的#

再說,把原著中公主徽柔和宦官懷吉的故事當主線也比現在好啊,兩人的愛情線是觀眾目前最大的盼頭了▼▼▼

原著中,趙徽柔是個極具悲劇色彩的人物,一生都在為愛情做鬥爭。

公主擇婿講究很多,宋朝駙馬不可參政,以免結黨攀附。

她和曹後的侄子曹評有過一段甜甜的初戀,卻被仁宗拆散。

仁宗覺得曹家別有用心,曹評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負,當駙馬就意味著放棄了仕途,他選擇放棄公主▼▼▼

對生母有愧的趙禎因為私心,把女兒嫁給李家後人李瑋。

劇中,李瑋無才又笨拙,李瑋母親還愛拿出婆婆的威嚴鎮壓公主▼▼▼

在李家的日子,懷吉成了公主在絕望中唯一的寄託。

懷吉雖身懷狀元之才,不比曹評差,可他是個宦官,和公主註定沒有結果▼▼▼

與此同時,公主和婆家關係越來越差。

一回,和李家鬧了矛盾後,公主不顧一切地夜扣宮門,請求與駙馬和離。

在古代,夜開禁門是大事。

公主引發滔天非議,她與懷吉的戀情也被曝光,眾人口誅筆伐,司馬光甚至要在大殿之上「碎首進諫」,懷吉也被驅逐▼▼▼

剛烈的公主做了諸多反抗,鬧過多次自殺,和懷吉終究沒有結局。

兩人隔著一堵紅牆互相守望,再不能相見▼▼▼

公主愛上太監,尊卑、人倫、真情、反抗等都有了,按原著拍也很有話題。

這段故事和歷史挺像的。公主確實被封建禮制逼瘋了早早去世,是父權君權社會的犧牲品。

只不過,本尊沒小說那麼討喜,和懷吉也算不上是絕美愛情,她還有其他寵愛的內侍。李瑋也並不粗俗,他是個才子,這門婚事是仁宗考察之後謹慎定下的。

但,公主和老爹一樣是個顏控,李瑋長相醜陋,缺乏情趣,公主喜歡不起來,史書記載其「常傭奴視之」。

夜扣宮門確實發生了,現實是公主惡人先告狀。

當時,公主和懷吉月下小酌,公主發現婆婆偷看後生氣地毆打了婆婆。據說公主本就有精神疾病,人一激動,就跑去敲宮門了。

仁宗不願嚴懲公主,就遣散了她的身邊人,給了言官們一個交代。身邊人一走,公主卻徹底瘋了。

本尊的結局比原著還要慘。

好不容易和駙馬和離,仁宗晚年想到女兒無人照顧,非要兩人復婚(?)

仁宗去世之後,英宗又把她趕回了公主府。

沒了老爹保護的公主被李瑋瘋狂虐待,據王安石《熙寧奏對日錄》記載:「瑋都不恤長主,衣服飲食藥物至於呼醫,亦多作阻隔,長主衣衾乃至有蟣虱,至自取炭生火,炭灹傷面。」

公主33歲時,鬱郁而去。

公主確實跋扈,但不愛一個人也沒有錯。千年前的封建禮教硬生生把公主逼成了悲劇,不值得反思嗎?

安妮為,我能理解正午的野心,他們想要兼顧藝術、口碑、流量,想以小見大,想上星播出,想讓觀眾通過宋仁宗窺探宋朝那段歷史。

可惜,仁宗不足以撐起立傳式的長劇。這樣一個平庸帝王,最適合當工具人串起這些人物,讓觀眾透過他的視角去看當時的人和事。

讓宋仁宗當個背景板,不管是單獨拍後宮還是單獨拍文豪,都會比現在好得多。

另一邊,正午的做法也挺矛盾:一邊嫌棄原著格局小,強行把言情小說改成一部歷史劇;另一邊,感情線又占了劇情大頭,還是不好看的那種。

什麼都想要的結果是,變成了四不像。《清平樂》到底是展示北宋士大夫風貌的正劇,還是古偶劇呢?

正午野心太大,反而把自己困住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