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闢!《傷寒論》89味中藥都在這,好學又好記

醫承有道 發佈 2020-05-10T07:46:10+00:00

可這幾日,讀了這位「世界短篇小說之王」所寫的《傷寒藥性賦》一文後,深深覺得這是一位被小說耽誤的醫學大家,短短千餘字涵蓋了《傷寒論》方中基本所有藥物的性味及功能,文字通俗易懂,語句暢達明快,非常便於理解和記憶。

導讀:提起蒲松齡先生,我們就會想起他那「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的《聊齋志異》,還有這句同樣流傳至今,激勵了無數寒窗苦讀的學子的座右銘。可這幾日,讀了這位「世界短篇小說之王」所寫的《傷寒藥性賦》一文後,深深覺得這是一位被小說耽誤的醫學大家,短短千餘字涵蓋了《傷寒論》方中基本所有藥物的性味及功能,文字通俗易懂,語句暢達明快,非常便於理解和記憶。


《傷寒藥性賦》

文 / 蒲松齡


麻黃髮汗,最為雄驍;入足太陽之經絡,啟手太陰之皮毛。細辛溫經而散水,少陰頭痛而能療。

柴胡為少陽之專家,在經主氣而在藏主血。葛根為陽明之的藥,脾渴可解而胃熱能消。

補脾胃而升其陽,須升麻兮為引;通陽氣而發其表,用蔥白兮焉逃。瓜蒂吐寒飲於胸次,桔梗引藥力於至高。

一、發表吐涌,約此八條

桂枝上行,虛實兩便:血氣欲和,汗則自生;榮衛既調,汗亦自止。大熱善走, 厥惟附子:能退陰而還陽,可起死而回生。

乾薑能去沉寒,性不走而莫比;又引氣而入氣分,亦引血而歸血里。若欲止嘔溫中,則生薑可喜;人知其散風寒若彼,誰知其行脾津如此。

茱萸大溫,三陰並理;止寒痛於腹心,下逆氣於胸里。蜀椒引腎逆以歸經;巴豆泄糟粕而消癖。至厚朴之除脹消痰,亦因其下氣耳。

二、溫熱八種,約略盡矣。至於平補,亦有數端

參能補氣,而生土、生金,則生熟異用;術能益脾,而發汗、止汗,則蒼白殊觀。

生地補真陰而涼血熱;當歸入大厥而散內寒。甘草功大,止痛於咽,善瀉心者,炙之能補;遇勢急者,緩之能安。

萎蕤治風濕而兼代參芪,粳米益脾胃而仍補下元。健土勝水,飴棗一般,一入氣分則不謀而然。

阿膠為肺家要藥,虛實嗽皆可安痊;苟潤燥而止痛,則須食蜜之甘。半夏止嘔,又治寒痰;能燥津液,渴者忌焉。

杏仁下氣而潤肺;桃仁破血而緩肝。甘瀾水主傷寒之陰症;麻子仁潤陽明之便難。

雞黃入陰而補不足;漿水化滯而解渴煩。又喜潦水發蹤,而無助濕之偏。

若夫茯苓止渴而通小便,更利滯血於腰間;是生津緩脾之妙藥,尤助陽除濕之神煎。

豬苓去濕而止水逆之吐;澤瀉行水而除淋瀝之艱。滑石去濕熱而通陰竅;通草去肺熱而開化源。

三、五者皆燥利之藥,臨時在用者之權

乃若芍藥斂血,性味寒酸;白補赤散,腹痛可安。五味子亦收肺氣,宜常服於暑天。

麥冬專入肺經,生津液而行血脈;天冬兼滋腎氣,泄滯血而助其元。

枳實療痞滿而治胸痹,不獨為功於下部;枳殼醫血痔而利大便,非徒降氣於高巔。

貝母則息嗽止渴,去心腹之結實;旋覆則軟痞治噫,消胸膈之稠黏。小豆逐水,即排膿而亦用;烏梅雲嗽,以治疣而能兼。


四、如收斂之諸藥,得苦酒而乃全

且如瀉熱則宜苦寒,療疾各有其道:黃芩泄大腸而入膽部,除熱濕以有功;黃連泄心火而清中焦,入眼科而益妙。

梔仁泄肺火,故得津液之下行;黃柏泄膀胱,尤為滋腎之聖藥。泄胃火則用石膏,熱得白虎方效;知母清無根之腎火,又涼肺金而行水竅。

溫瘧猖狂,用白頭翁;熱利下重,秦皮與用。血分泄藥,大黃為宗;酒浸可上,酒洗留中。

芒硝潤下而軟堅陷胸。香豉去滿,發汗得蔥;得薤治痢,得酒治風。茵陳蒿治疸、治黃,為除熱濕之藥;土瓜根去邪、去水,有治瘟疫之功。

括蔞實補肺降痰,止消渴而胸垢可洗;括蔞根生津解熱,消腫毒而月水能通。

連翹主瘀熱之在里;竹葉止喘促之上沖。葶藶之辛以降氣;梓皮之苦以去蟲。寒泄各用,以發群蒙。

又有破堅下水,大戟與甘遂同稱;散濕下行,商陸與芫花並利。蜀漆破血而補飛神;海藻消腫而泄水氣。

斂正氣、固脫陽,則加龍骨;止心痛、軟脅腎,則加牡礪。石脂溫清,可暖下焦;代赭甘寒,能鎮水逆。

鉛丹微冷,是鎮驚安吐之良方;餘糧性澀,為陽明血分之重。豬膚治客熱於少陰;膽汁治熱渴而生脈。人尿主引火下行;中褌主陰陽病易。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文章作者:蒲松齡

文章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朱玉璽

審核:汪金鳳

版權申明:文章和配圖的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點擊「了解更多」學習中醫 ↓ ↓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