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人父母,養育出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並不是什麼好事

心理相先生 發佈 2020-02-24T03:16:48+00:00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很多都時候父母養育出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並不是什麼好事,就比如上面的這三類父母,願我們能認識到這一點。


養育出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會成為做父母的一項榮耀,這樣的孩子還會成為人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孩子都會成為別人稱讚的對象。

可從臨床心理諮詢的各種案例看來,那些容易出現問題的孩子,比如容易抑鬱和焦慮的人,往往就是這個類型的孩子長大後的結果。因為他們太容易為別人著想,他們太容易自我攻擊。

所謂自我攻擊,就是過度的要求自己,責怪自己,抱怨自己。現實中他們是好孩子,是懂事的孩子,善良的大人,可是他們卻經常自我攻擊,因此他們並不開心,並不快樂,而開心、快樂這很重要。

1、自體虛弱的父母

自體虛弱的父母,往往會養育出一個軟弱、自卑的孩子。所謂的自體,說的就是一個人的自我,是相對於客體(別人)而言的,自體虛弱的人喜歡發脾氣,抱怨和歸罪別人。同時不善於當機立斷,不會做選擇,容易後悔、遲疑。

那麼這樣的特質放在一個撫養者,放在父母身上,會是怎麼樣的效果和結果呢?我們不妨來看看我一個來訪者的例子。我的來訪者王斌(化名),他由於和他的妻子要離婚,兩個人一起來到諮詢室。

他的妻子對我說,他的丈夫喜歡罵孩子,喜歡抱怨,經常把家裡的氣氛搞得很凝重,與此同時,面對事情總是猶猶豫豫,很容易就焦慮和抑鬱。但是他人很好,對她也不錯,所以還是想能不能改變一下他這種性格。

王斌告訴我,他其實有點自卑,自己的父母身體一直不好,家裡的經濟狀況也比較差,媽媽又喜歡怨天尤人,還喜歡罵人,凡事都要操心。

這樣的家庭和父母,使得他很早就要懂事,就要乖巧,為此他需要經常壓抑自己,他需要變得敏感,以覺察到母親的情緒。在王斌家裡,就是一個自體虛弱的父母經常抱怨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自體壓制太多,使得孩子的自體沒有辦法成長。

那麼如果這樣的現狀,他的愛人沒有覺察到的話,很可能就會繼續傳遞給他們的孩子,即他會繼承他母親的特質,儘管他很懂事,但是還是會莫名的發脾氣和抱怨,而很可能他會把這種特質繼續傳遞給他的孩子,就這樣問題一代一代被傳遞。

2、沒有激情和活力的父母

生命力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回到生物學的範疇內來討論,例如生命力是萬物復甦,大地回春,獅子奔跑,雄鷹展翅。精神分析心理學將這種能量的施展和釋放稱之為生物的攻擊性,而這恰恰是激情和活力的原始能量。對於高等動物人來說,就是飽滿的情緒,就是讓喜怒哀樂自由的流淌,就是不壓抑,就是真實的存在。

而一個沒有攻擊性的父親或者母親,往往會認為表現出自己真實的情緒是不好的,例如憤怒是需要壓抑的,他們很可能會給孩子傳遞出一種觀念,要忍、要讓、要壓抑,不要在別人跟前真實。

3、喜歡在孩子跟前傾訴(哭訴)的父母

一般來說,好的父母應該做孩子的容器,容納孩子的各種情緒,讓孩子意識到世界是安全感的,他的自我是可以舒展的。

而喜歡在孩子跟前傾訴,特別是哭訴的父母,是相反的,他們把孩子當作一個容器,用來容納自己,這種狀況,孩子作為一個幼小的生命體,是沒有辦法,展開自己生命力的,同時他由於要當作父母的容器,可能他的自我會受到創傷。

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王安(化名),他有著很嚴重的抑鬱特質,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母親有著抑鬱型人格,經常在他跟前哭訴,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對他講述自己過往的心酸,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各種哭訴,從來沒有顧及到他是一個孩子。

就這樣王安從小很乖巧,很懂事,但是殊不知他自己經常會情緒低落,很小的一些不順之事,他都會不開心。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很多都時候父母養育出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並不是什麼好事,就比如上面的這三類父母,願我們能認識到這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