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原因分析

治國評論天下 發佈 2020-01-18T20:10:49+00:00

北宋滅亡原因分析宋徽宗是北宋最沒有治國水平的一個皇帝,進行了20多年沒有水平的執政,是北宋政治體制倒退的20多年,是喪失民心的20多年。

北宋滅亡原因分析

宋徽宗是北宋最沒有治國水平的一個皇帝,進行了20多年沒有水平的執政,是北宋政治體制倒退的20多年,是喪失民心的20多年。宋徽宗的統治,嚴重傷害了北宋的立國根基,是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在形勢一團糟的情況下,宋徽宗在李綱的建議下,讓位於太子,還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其選擇的這個繼位兒子沒有足夠能力力挽狂瀾,辜負了國民的希望,北宋很有希望的一次轉機機會,就這樣的喪失了。如果宋徽宗有一些知人善任的眼光,在危機時刻,讓位於兒子趙構,也許是最佳選擇,這也許可以避免北宋的滅亡。

北宋削弱將軍權利的傳統政策,對北宋前期的政治穩定,對杜絕武裝篡權行為,大有幫助。但是北宋中後期,政權穩定以後,削弱將軍權力的策略應該改變了,繼續保持原來的傳統,危害就很大了。削弱將軍權力的策略,對於有一定能力的皇帝,能適當知人善任的皇帝,危害不算大。但是對於宋徽宗、宋欽宗這樣的缺乏治國水平的皇帝,就顯得格外有危害了。也許就是這個政策,最終帶來了北宋的滅亡。

我們知道現代民主國家,都是文官領導軍隊,與宋朝是類似的。但是二者還是存在明顯差異的,宋朝是文官全面領導軍隊,甚至具體的戰鬥也是由文官決策布置。而美國這類民主國家,文官在軍事總部任職,管理軍隊日常事務,而具體的戰爭活動,都是任用軍事將領決策布置。美國還有參謀長聯席會議組織,作為總統的軍事決策建議機構。

美國軍隊文官分布情況類似於漢唐時期的文官分布,比如,中央最高的軍隊統領,太尉職務一般由文官出身的官員擔任。對比現代民主國家軍事體制,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宋朝對軍事將領的挾制太過分了,這不僅降低了軍事將領的地位,讓軍事領域難以吸引人才,而且極大遏制了軍事將領的能動性,讓軍隊總體表現處於較低水平。宋朝之所以如此,這是對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時期,軍人跋扈的矯枉過正,沒辦法,歷史往往就是如此,對曾經出現的事情的經驗教訓,由於難以掌握矯正力度,總是容易陷入過猶不及的狀態,過一段時間再反向矯正,如此的反反覆復。

北宋和談派的強大和必然伴隨的嚴重綏靖政策,明顯削弱了宋朝力量。北宋有一個巨大和談勢力團體,或北宋贊成的和談的人口是比較多的,這是北宋通過和談獲益不少的結果。通過與遼國和談,獲得兩國之間上百年的和平局面。曾經的和談成果很大,這當然很誘人,和談勢力強大是必然的。但是,北宋末年這次和談卻失算了,金國在保持軍事力量優勢的情況下,在似乎可以輕易消滅宋朝的情況下,真實的和談願望不強,虛假和談的成分比較多。

北宋的和談派,通過自己認為的有利於和談的單方面行動,比如,不與已經入侵境內的金軍接觸或戰鬥的措施,以及具體的和談行為,喪失了殲滅金軍的機會,在客觀上幫助了金國,成為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這些和談派不知道和談的基本道理,和談的成功需要軍事做後盾。檀淵之盟,遼國之所以有和談的誠心,主要原因是北宋取得了東京保衛戰的初步勝利,感受到了宋朝的巨大實力,遼國軍事進攻無望,自然就願意誠心談判了。

寄希望於和談的氣氛或嚴重的綏靖政策導致上億人口的北宋,沒能組織一場像樣的大會戰,就這樣的不明不白的滅亡了,確實令人惋惜。我們知道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對叛軍組織了六十萬人的大會戰,雖然由於指揮不力,失敗了,但是這對於五千萬人口的唐朝來說,是可以承受的。對於人口上億的北宋來說,完全具備組織幾次幾十萬人口規模的大會戰的人力資源基礎,但是,綏靖的北宋朝廷並沒有這樣做。

文官領兵決戰有一個重大缺點,往往過於重視軍隊士氣因素,又缺乏提高軍隊士氣的謀略,常常規勸沒有軍事才能的皇帝御駕親征,這雖然可能會有提高軍隊士氣的作用,但其危害也許更大。事實上,提高軍隊士氣的辦法是多種多樣的,沒有必要用皇帝跟隨軍隊來提高士氣。沒有軍事才能的皇帝跟隨軍隊決戰,基本純屬擺設,浪費人力物力,使皇帝陷於危險之中,是很不可取的策略。最後,北宋大吃這方面的虧,北宋的領導核心宋欽宗冒險談判,輕易的被挾持,這嚴重打擊了北宋的領導機構,確實是很有危害的事情。事實上,從國家領導機構的安全角度考慮,皇帝可以考慮提前撤出東京,文臣們不應該過度阻攔。唐朝的皇帝曾經多次出逃長安,避難四川,宋朝的皇帝也可以考慮南撤避險,這也沒有什麼不妥。北宋末代皇帝與明朝末代皇帝,都缺乏做出避險的策略,或受到朝臣的阻礙,難以實行這樣的策略。

帶有福利性質的募兵制導致軍人中的懶散之徒較多,這明顯降低了軍人士氣,危害很大。長期的和平環境,不能給予軍隊大浪淘沙的機會,導致軍隊戰鬥力很低,超出了筆者的想像。出現了還沒有開戰,軍隊就潰散的令人震驚的事情,還有一些城市不戰就降,特別是洛陽這樣的像樣的城市。面對金軍的侵略,朝廷戰略布置的一塌糊塗,整個南方地區,似乎沒有參與到這次深遠影響漢族發展的衛國戰爭。總之,許多事情都是不可思議的,充滿巨大遺憾的事情比比皆是,讓筆者尤為痛心。

當然,北宋長期的和平安逸幸福生活,與死亡的門檻差距很大,這導致北宋人口珍惜自己的生命。由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口構成的軍隊,比如缺乏野性,對死亡較為畏懼,這與同時期生活綜合水平明顯低或死亡率明顯高的金國或蒙古軍隊來說,宋軍相對容易潰散。這是人性的普遍本性所致,無可厚非。比如,在元朝末年,由於受到各種歧視,以及元朝統治的低水平表現,漢族人口生活水平和意外死亡率較高,與死亡門檻的差距小,大家畏懼死亡的程度就小了,在同樣的情況下,軍隊就不容易崩潰了,並且戰鬥力也會較強。

當時的非漢族人口戰鬥力相對較強的原因之一是,非漢族人口的生活水平低,非正常死亡率高,自然是畏懼死亡的程度低一些。隨著非漢族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非正常死亡率的下降,其畏懼死亡的程度就會提高,戰鬥力自然就會降低,比如,清朝中後期的旗兵。這其實也就是為什麼落後地區打敗先進地區的原因,更落後的打敗不太落後的地區的原因。金國消滅遼國,蒙古消滅金國都隱含著這個道理。

北宋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擁有當時最高的生活水平,最低的非正常死亡率,其成年健康男性自然是最害怕死亡的,最珍惜自己生命的,最嚮往繼續生活的。處於當時自然環境最惡劣的蒙古高原上的遊牧人口,雖然是以肉食為主,但是經常面臨缺吃少穿的問題,實際生活水平處於最低狀態,更重要的是生命無常,因暴風雪而死,更多的是相互的屠殺,讓生命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其生活質量與死亡差距不大,人們對生活的留戀不大,對死亡的畏懼不大,在相同裝備的時候,其軍隊自然具有最強的戰鬥力。

一直缺乏馬匹,在騎兵最輝煌的時代,這自然是悲劇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馬匹的重要性,周圍政權主動地限制對宋朝的馬匹輸出,不能大規模購買馬匹,自然不能受益騎兵時代的輝煌。宋朝時期的生產力已經處於較高水平,特別是冶鐵水平大幅度提高,廉價的鐵器讓騎兵如虎添翼。不說鐵質盔甲,就說馬掌的普及就可以了。馬掌出現的時間應該比馬鐙晚,其普及的時間就更晚了,在鐵器昂貴的時候,人們就是知道馬掌的價值,馬掌也不會在遊牧地區普及。對於富裕程度較高的中原地區來說,馬掌的普及率會明顯高於遊牧地區。不幸的是,北宋時期,鐵器相對廉價了,並且幽雲十六州的被割讓,導致遊牧地區與漢族地區的貿易暢通了,結果是,馬掌在遊牧地區逐漸普及了,這明顯提高了遊牧地區騎兵的戰鬥力。

鐵質馬鐙也應該有類似的普及道理。雖然金屬馬鐙很早就出現了,但是其普及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真正在遊牧地區普及,應該也就是在北宋時期。當然,還有騎兵手中武器的趨向最佳化,比如,箭矢和長矛最佳化,鋼刀普遍化,頭盔最佳化,總之,幽雲十六州的割讓和生產力的前進,讓遊牧地區的騎兵優勢突顯出來,這自然是北宋滅亡的根源。你可以算一算,一個裝備優良的騎兵,需要多少鋼鐵。四個馬掌(金兵和蒙古兵一個人配備三匹馬,這意味著需要12個馬掌),兩個鐵質馬鐙,一個頭盔,可能還有鐵質盔甲,若干支箭矢箭頭的鋼鐵,長矛的鐵尖,鋼刀,在金屬昂貴的時代,這種裝備普及不起來。而北宋發達的生產力,為這種裝備普及提供了客觀條件。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局部,北宋東京繁華景觀的記載,人們騎著驢,牛拉著車,突顯了馬匹的稀缺。如果是唐朝的長安街景,主流應該是騎著馬,馬拉著車。要知道,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普遍的使用馬拉車了,而牛是耕地的。北宋卻退化到如此情況,這確實是北宋的悲劇,這種悲劇的產生,唐朝應該負主要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