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之戰:一個南宋文人和一位金國皇帝的較量,為南宋續命100年

溫水歷史 發佈 2020-05-15T00:31:50+00:00

1127年,興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的金國大軍,在摧枯拉朽滅掉宗主國遼國之後,揮師南下攻破北宋開封城,把徽欽二帝、趙宋宗室、後宮嬪妃,連同金銀財寶一起,擄到了北方。

1127年,興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的金國大軍,在摧枯拉朽滅掉宗主國遼國之後,揮師南下攻破北宋開封城,把徽欽二帝、趙宋宗室、後宮嬪妃,連同金銀財寶一起,擄到了北方。

宋帝國在北方的統治土崩瓦解的時候,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由於剛剛被任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出差在外,成了漏網之魚躲過一劫。隨後,在副帥宗澤的擁立下,趙構在河南商丘繼位稱帝,成為後來的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


不過,這位高宗皇帝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都是在逃亡途中度過的。因為金人不會允許一個活生生的、脫離控制的趙宋親王,把本來已經滅亡的宋朝又復活了。因此,金軍一路南追,趙構則是一路逃跑。

商丘—揚州—鎮江—臨安(今杭州)—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越州(今紹興)—明州定海(今舟山)—台州—溫州—越州(今紹興)—臨安(今杭州),兜兜轉轉還一度漂泊海上,趙構也真夠窩囊的。

據說正是在從揚州渡江到鎮江的過程中,趙構被嚇破了膽,還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在岳飛、韓世忠等人把金兀朮的軍隊趕回江北以後,宋高宗還是不敢再跟金人硬碰硬了,只想要一味地求和。至於屈辱不屈辱,代價高不高,趙構根本不在乎。只要保住自己的皇位,萬事可商量。

1141年(紹興十一年),在金國放回來的秦檜一手操辦之下,宋高宗答應向金國稱臣、殺主戰名將岳飛、每年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的條件,達成「紹興和議」。以淮河-秦嶺-大散關一線為界,南宋正式開始了偏安南方。

宋金兩國在看似相安無事地過了20年之後,再次面臨戰爭的局面。金國此時正是弒君篡位的完顏亮在位時期,他曾經許下豪言壯語,要揮師過江一舉滅掉南宋統一全國,讓自己成為大一統王朝的皇帝。

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九月,金主完顏亮親率大軍從開封出發,開始了他的南侵之旅。南宋方面,一聽到完顏亮大軍渡過淮河,負責淮西戰場的建康都統制王權,瞬間放棄江北的廬州(今合肥),由和州(今安徽和縣)渡過長江。由於王權不戰而退,負責淮東的劉錡也只能退軍,駐守鎮江。金軍幾乎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兩淮,飲馬長江邊。

完顏亮的大軍意圖在和州渡江,在江南的採石(今安徽馬鞍山採石)登陸。然而就在他進抵和州時,後院卻起了火。原來他的堂弟完顏雍趁後方空虛,在遼陽稱帝準備代替完顏亮了。但完顏亮卻做出了一個很奇葩的決定,大軍繼續攻打南宋,象徵性地派了一支偏師回去平叛。而正是這個決定,讓他最後死在了長江邊上,再也沒有活著回到金國。


而另一邊,臨安城中的宋高宗聽到王權敗退江南的軍報後,第一個念頭就是再次逃跑,要到海上去躲避金軍。他給宰相陳康伯下了一個手詔,說如果沒有打退敵軍,就讓百官都散了吧。你聽聽這奇葩的決定吧,看起來還貌似有幾分仁慈,不連累大家。

好在陳康伯還是個明事理的宰相,立馬把詔書燒了,對高宗說如果百官都走了陛下您不是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嗎?宋高宗一聽有道理,這才坐下來跟陳康伯商量迎敵的對策。

在陳康伯的一再請求下,宋高宗勉強下詔親征,從臨安北上建康(今江蘇南京)。接著,又召回主戰派的領頭人物曾經的宰相張浚,命其判建康府,跟在高宗身邊安皇帝的心。

在軍事上,將只知道逃跑的王權召回,以池州都統制李顯忠代領他的軍隊。同時,讓中書舍人虞允文以參謀軍事的身份,前往採石犒勞軍隊。而正是虞允文這個不起眼的文官,最終決定了一場戰役,一個皇帝,兩個國家的命運。

虞允文到達採石的時候,正是軍隊群龍無首的時候,王權已經甩手而去,新的主帥李顯忠卻還沒有來。宋軍的殘兵敗將們,三三兩兩散坐在路邊,盔甲武器丟在一邊,完全沒有一點即將迎戰金軍的樣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江對面的金軍,又是在臨江修築高台,又是戰鼓喧天,一副隨時渡江殺過來的樣子。

虞允文一看,這個樣子肯定不行啊,金軍一旦渡江,南宋就玩完了啊。他馬上召集將士,以欽差的身份曉以忠義、分析利弊,將士們一聽有人願意帶領他們迎戰金軍,個個群情激奮、願意死戰到底。

隨行官員勸虞允文不要去趟這趟渾水,對他說:「你只是受命犒師勞軍,又沒受命督戰。別人丟下來的爛攤子,你何必去替人收拾呢?」虞允文大義凜然回答道:「危及社稷江山的時刻,我怎麼能就這樣躲避呢!」

十一月八日,完顏亮親自指揮金軍渡江,十餘艘戰船由楊林河口進入長江,其中兩艘船雖然抵達南岸但卻擱淺了。宋軍又利用自己的水軍優勢,放出致命的霹靂炮,並使用靈活的海鰍船衝撞敵船,金軍戰船不是被擊沉就是被迫逃走。戰事持續到日落時分,金軍付出成百上千的士兵生命代價,最終沒能登陸,只能退回江北。

當天夜裡,虞允文心生一計,準備對進軍戰船進行夾擊。他派出一部分戰船提前開赴上游,另一部分戰船埋伏到楊林河口。第二天,金軍戰船再度企圖強行渡江,不過卻遭宋軍戰船的東西夾擊,金軍大量船隻被燒毀,大敗而歸。

這就是宋金之間命運攸關的采石之戰,最終在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南宋贏得了勝利。這一戰,幾乎完全仰賴虞允文這個小小的中書舍人,他當機立斷勇於承擔,組織潰散的軍民,用智用力奮勇抵禦,贏得采石之戰。但采石之戰的歷史性作用,還要在半個月之後才會完全顯現出來。

采石之戰潰敗的完顏亮很不甘心,他隨即命令大軍移師,沿長江東進到揚州南面的瓜洲,準備在這裡再次強行渡江。虞允文真是馬不停蹄,立即把駐守採石的宋軍分兵,帶著其中的一萬六千人馳援瓜州一江之隔的鎮江。

此時,鎮江的京口倒是有時間做好了準備,集結了御營宿衛使楊存中和東路主帥成閔的20萬大軍,再加上虞允文帶去的1萬多人馬,終於從數量上可以和完顏亮的金軍相抗衡了。虞允文再次發揮了兵不厭詐的手段,部署多艘車船,在長江江面上駛過來、游過去,營造出宋軍胸有成竹的樣子,硬是把金軍給震懾住了。

此時此刻,金軍中的將帥們已經對繼續渡江攻打失去了信心,也完全沒有了興趣。但皇帝完顏亮卻沒有審時度勢,還頒下死命令,限諸將在三天之內渡江成功,否則全部處死。

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顏亮下令第二天必須渡江,有敢後退者全部戰斬首。第二天清晨,統軍大將耶律元宜帶著一群武將,徑直闖進完顏亮的大帳,二話不說亂箭射死了皇帝完顏亮,一個皇帝就這麼死在了自己部下的亂箭之中


​ 殺死皇帝完顏亮之後,耶律元宜帶著金軍後退30里,派人前往鎮江的宋軍軍營議和。宋金兩國再次坐在了談判桌前,和平取代了戰爭。完顏亮最終用自己的性命,證明了一己之力想要攪動天下大勢,還是很有難度的。

而虞允文這個小小的中書舍人,則用一場采石之戰的勝利,證明了家國危難之際,總會有仁人志士站出來捍衛和抵禦。而他的勇氣和指揮能力,甚至讓劉錡這樣的名將也不得不佩服,他對虞允文說:「朝廷養兵三十年,一籌莫展,大功倒出自一個儒生,我輩愧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