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直言惹禍端,不僅遭受宮刑,後代把姓都給改了

秋月明秋風清 發佈 2020-02-02T00:11:10+00:00

說起司馬遷,在大多數眼中,他是一個直言不諱且非常有才華的人。而正是因為他的直言,為自己招致了大禍,不但對自己的生命造成危害,甚至一直影響到了後代。

說起司馬遷,在大多數眼中,他是一個直言不諱且非常有才華的人。而正是因為他的直言,為自己招致了大禍,不但對自己的生命造成危害,甚至一直影響到了後代。

司馬遷(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稱為"史聖"。

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史記》,它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影響巨大。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陛下。"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

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也就是宮刑。

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種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又極大地侮辱人格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他後來想通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已經40不惑的他毅然選擇了腐刑,忍辱負重得活了下來。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

司馬遷在信中告訴好友仁安,自己之所以在蒙受奇恥大辱之後還頑強地活下來,就是為了完成《史記》的著述。漢武帝本就聽信寵臣讒言,見信後又大怒,司馬遷遭受迫害,終年56歲。

據說,悲痛中的司馬遷夫人為了保住《史記》副稿,免遭滿門抄斬之禍,便讓兩個兒子身藏《史記》副稿,逃回故鄉韓城。司馬遷族人怕株連九族,連夜由族長司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議,決定改姓和遷居。因此長門便在"馬"字旁加兩點,改為了"馮"姓;次門在"司"字旁加一豎,改為"同"姓。從此,司馬遷的後代就分別姓"馮"和"同"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