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唯一的古墓博物館,墓室里安放著形象恐怖的神獸,佑死者安寧

大河鄉土 發佈 2020-05-11T08:01:24+00:00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古代的一句老話道出了生死居住的好去處。蘇杭自古就是人間天堂,而北邙,就是今天的洛陽北郊的邙山。古人事死如事生,對於死後居住的選址和風水,是非常看重的。一般帝王登基後,陵墓的修建就同時開始了,而普通百姓,也會在經濟允許的範圍內,在喪葬親人的時候儘可能陪葬一些金銀珠寶,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裡過得舒心。圖為邙山墓葬區里的北魏景陵。

歷史在墓中,文物會說話。數不勝數的王侯將相、才士名流安葬在邙山,700多平方公里地區冢連冢墓壓墓,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延續時間之長,不僅在中國獨一無二,也是世界罕見。上個世紀80年代初,洛陽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們倡議開發邙山墓葬文化,於是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考古工作,古墓博物館於1987年建成對外開放,分歷代典型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兩大展區。圖為墓葬區的東漢出行圖壁畫。

河南古墓博物館緊依著北魏景陵,現名為河南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這個博物館裡,陳列著洛陽地區挖掘出土的25座墓葬,600件文物,考古工作者把歷朝歷代的古墓集中在一起,小心翼翼地給每一塊磚編上號,繪好圖,再遷移到地下六米深的博物館中,根據原來的位置進行復原,保持著一定的潮濕和昏暗,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圖為宋金墓葬。

這些古墓所有的建築材料都來自原來的墓室。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個博物館是目前全國唯一一所以陳列歷代典型墓葬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目前我們看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墓葬,唯一不同的就是挪了個地方重新砌了一遍。墓室年代上至兩漢下迄宋金,展覽陳列包括墓室建築、磚雕壁畫、出土文物。」圖為墓室里的陪葬品,用白色描繪出來的人形部分是曾經棺槨所在的位置。

撞開千年墓門,帶著窺探和惶恐,想要了解死去之後的世界,兩漢便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歷史上,漢代流行厚葬,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對死的重視不亞於生。漢墓「十墓九空」足可以說明墓中的陪葬物豐富,引得盜墓賊頻頻光顧。漢墓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土坑墓、木槨墓、磚室墓等,從墓中出土文物可以基本判斷出身份貴賤、家產貧富。圖為兩漢展區的夫妻異穴合葬墓,也叫隔山葬,西漢後期流行同穴不同寢的喪葬形式。

「墓室的門一般都非常低矮,需要貓著腰才能進入,這是因為墓就是給死去的人居住的,本來就不打算讓活人進來。」工作人員說,古墓博物館裡的墓室以家族墓居多,雖然不是高大威嚴,但是磚雕和壁畫都非常精美,其中一座墓穴內,壁道盡頭的壁畫上是著名的「婦人啟門圖」,畫著一個女子掩著房門,探出半個身子,庭院房屋,寓意墓主人家大業大,殷實富有,門的後面還有無限空間。

鎮墓獸是一種冥器,古人認為陰間有各種野鬼惡鬼,會危害死者的鬼魂,鎮墓獸的目的是為避邪,以佑護死者亡魂的安寧,是墓室中常見的隨葬器物。鎮墓獸造型獨特外形抽象,構思詭異奇特,形象恐怖怪誕,具有強烈的神秘意味和濃厚的巫術神話色彩。這種風俗流行於東周時期,結束於五代,在不同時期的墓室中,鎮墓獸的形態各有不同。圖為墓室中的鎮墓獸。

歷經了千年後,宋金時期的墓室斗拱依然鮮艷奪目,北宋時期的墓室中,最常見的雕刻就是牡丹。墓室的棺床上雕有漂亮的牡丹花,棺材門窗上也都有牡丹花。牡丹有富貴之名,可以想像,北宋時期牡丹文化已經深深地滲入了北宋百姓的日常生活,洛陽百姓對牡丹的喜愛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這一喜愛延續到今天,街頭巷尾,總能看見牡丹的身姿,每年春天來洛陽看牡丹的遊客也是絡繹不絕。

古人的墓室,基本仿照生前居住的房屋,門窗斗拱、裝飾陳設都齊全逼真,彷佛一座真實的豪宅,美輪美奐。牆壁上的磚畫或者壁畫,都反映著主人生前的生活形態,大多是主人宴請賓客或者休閒娛樂的場景。圖中是一場地下的家宴,夫妻二人拱手端坐,面容微笑,中間桌上放滿了壺杯碗盤和菜餚食品。時間仿佛凝固,宴會已經開了千年,生前這樣過日子,死後他們仍然希望這樣,不論陰間陽間,一家人總要聚在一起。

死去的世界裡,一點一滴折射著生者的心態,生前嚮往著榮華富貴家庭和美,死後繼續享受歡樂時光,渴望靈魂升天,渴望六世輪迴,這樣的心情一筆一划地在牆壁上呈現出來,隔著時空,和現代人面對面地交流。從某種意義上講,死亡也是另一種新生,而這千年的凝視,到底是誰在凝視誰?(圖文:孫普峰/大河鄉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