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吃相」,暴露了你的性格

有書共讀 發佈 2020-04-16T03:29:08+00:00

在一次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上,84歲的鐘南山院士喊話年輕人:健康是一個人幹事情的本錢,是需要投資的。編輯搜圖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愛吃的人,都很熱愛生活相信很多人,都喜歡這樣一個場景:傍晚,暮色四合,空氣清涼,煙囪里炊煙裊裊,胡同里飯香撲鼻。

在一次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上,84歲的鐘南山院士喊話年輕人:


健康是一個人幹事情的本錢,是需要投資的。


其中,鍾南山院士分享了一個經驗:


吃飯不要吃太飽,早餐很重要。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鍾南山院士的早餐都吃什麼呢?


前陣子,網上曝出一份鍾南山院士的早餐。


兩個橙子、一個蛋黃、三個蛋白、兩片麵包、牛奶和紅豆粥。


看完鍾老豐富的早餐,再看看我們自己的,充其量也就是「填飽肚子」。


其實,不難發現,越厲害的人,往往都越會吃。


吃的只是一份飯,但暴露出來的,卻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態度和內心的世界。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愛吃的人,都很熱愛生活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這樣一個場景:


傍晚,暮色四合,空氣清涼,煙囪里炊煙裊裊,胡同里飯香撲鼻。


如此市井的生活,真實又貼切,實在沒有理由不喜歡。


食物會勾起生命最原始的慾望,也會充滿對生活的熱愛。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是圈裡十足的「資深吃貨」。


聽他談論美食,仿佛空氣里都飄著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據說陳曉卿有個小本子,記錄著全北京城最好吃的美食館。


只要告訴他,你想吃什麼,有什麼口味偏好,他就能給你推薦一家很好吃的店。


他喜歡吃,有時甚至為了一口美食,連命都不要。


2008年,四川地震,陳曉卿到青川送物資。


走到一半,路斷了,沒辦法繼續前行。


肚子餓了,正好路邊有家肥腸店,陳曉卿走進去吃飯。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這家看似不起眼的小店,肥腸做的意外好吃,吃了一口,就大呼好吃。


結果還沒吃幾口,餘震來了,店裡的食客放下碗筷,紛紛往外面跑。


陳曉卿也跟著跑了出來,但想到剛才那個味道,心裡很是不舍。


於是,又折返回去,繼續享用了起來,心想吃到這麼美味的食物,死了也值了。


後來他開玩笑說:


「這個故事,屬非常個別的案例。


我不是教人如何為吃捨命,只是想告訴大家,對美食要有充分的熱愛。


因為愛美食的人,必定熱愛生活。」


每一個熱愛美食的人,都是溫暖又真切,熱愛生活的「藝術家」。


真實的生活,是最感動人心的。


他們享受與柴米油鹽、鍋碗瓢盆在一起的細膩又有滋有味的日子。


他們喜歡逛菜市場,看蔬菜上掛滿的水珠,聽商販鮮活的吆喝,觀人們臉上安定喜悅的笑容,享受把食材變成美食的過程。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跟喜歡美食的人在一起,日子永遠不會枯燥,他們會把愛都傾注在食物里,溫暖心,溫暖胃。


愛美食的人,他們有耐心,很溫柔,他們能將平淡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愛吃的人,性格都很開朗


很喜歡一句話:


「哭著吃飯的人,是可以走下去的。」


無論一個人如何落魄,只要還願意張口吃飯,內心就有活著的希望。


古龍說:


「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


人只要對食物還充滿渴求,吃得下飯,就一定不會輕易放棄自己。


《上海的金枝玉葉》中,講述了一個家道中落的淒涼故事。


主人公黛西,40歲以前錦衣玉食,不知苦滋味,家裡光做飯的廚師就好幾個。


人到中年,家道中落,後半生光景無比淒涼。


即便如此,她依然學會了用茶缸做最地道的俄羅斯蛋糕,每天都有吃下午茶的習慣。


這個蛋糕寄託了她後半生的希望,使她保持了一份應有的體面和尊嚴。


著名美食家蔡瀾說過:


「愛吃的人,享受食物的人,大多數是個性開朗的,他們不會給你增加什麼麻煩,不管在金錢上還是在感情上。」


歷史上,被貶、被冷落、被驅逐的文人,不在少數,大文豪蘇東坡便是其中一位。


蘇東坡不僅詩作得好,對吃也很有研究。


被貶黃州時,蘇東坡沒有鬱郁不得志,反而每天心情大好,賞美景,嘗美食。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黃州地帶貧窮,稻米價格都很昂貴。


蘇東坡就買來便宜豬肉,加入醬料,小火慢燉,香味撲鼻,讓人食慾大好。


這道菜正是後來揚名千里的「東坡肉」。


被貶惠州時,沒啥吃的,他就挖野菜烤著吃,吃的是不亦樂乎。


被貶儋州時,他用清酒煮生蚝,美味又新鮮。


蘇東坡總是能從惡劣的環境裡,找到好吃的,滿足自己的胃。


胃得到了滿足,心情自然也就跟著大好。


愛吃的人,大都很樂觀開朗,因為美食本就可以治癒人。


只要吃進去一口美味的食物,無論當時心情多麼糟糕,都會瞬間豁然開朗。


沒有什麼壞心情是一頓美食解決不了的,如果有的話,那就兩頓。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愛吃的人,都很值得交往


清朝詩人、散文家、美食家袁枚,是出了名的「吃貨」,聘請過一個名叫王小余的廚師。


王小余做菜很是講究,要求也很嚴格,很多人覺得他做菜過分講究。


可袁枚卻不這麼覺得,反而很欣賞王小余的講究,尊重他做的菜,還特意為他寫了一部《隨園食單》。


袁枚並不是達官貴族,望門子弟,後來更是辭去了官職,回鄉靜養。


王小余作為當時聲名在外的廚師,有不少大戶人家,都想聘請他去做廚師。


可王小余偏偏就喜歡待在袁枚的隨園裡。


有人問王小余,為什麼不去豪門做事,反而在這清貧的隨園終老?


王小余說:


「知己難,知味更難。」


袁枚既是知己,又知其味。


十幾年後,王小余因病去世,袁枚每次吃飯,想起王小余都會落淚。


後來,袁枚花費了好幾年時間,為王小余寫了本《廚者王小余傳》,希望後人能記住他。


有人說:


「能坐在一起吃飯的人,一定是合得來的。」


余秋雨也有言:


「友情因無所求而深刻。


吃,是本性,無需刻意,交友更是如此,珍惜那個和你一樣愛吃的朋友,因為他一定是一個重義之人。」


不難發現,愛吃的人都有很好的社交,人緣不差。


因為沒有人可以拒絕美食,一起分享、討論和製作美食,本就是一種交往。


對一個喜歡做飯的人來說,最有成就感的一定不是做了一桌子色澤鮮美的菜。


而是做好的菜,被人吃了個精光,看著吃飯的人一臉滿足。


愛吃、會吃、懂吃的人,大都是會分享的人,不會很自私。


你心情不好,或是失戀了,她都願意帶你去吃各種食物,用食物治癒你。


一個願意犧牲時間陪伴你的人,毫無疑問,一定是值得交往的。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越厲害的人,越會吃


能吃和會吃,是截然不同的。


能吃,是食慾好,飯量大,胃口足;


會吃,是對生活品質有細緻的追求。


越會吃的人,一定對生活充滿熱情,總是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味蕾。


一個對生活消極又頹廢的人,是不會花心思在吃的上面。


一個厲害的人身上,一定具備各種特徵。


但他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樂觀開朗,又值得信賴的人。


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特徵,他都很難成功。


畫家張大千說過:


「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又哪能學好藝術?」


餘生,讓我們都做一個會吃的人。


最重要的是,熱愛生活,樂觀開朗,對任何事物充滿歡喜和期待,值得成為別人的依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