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鐘錶,如何知曉時間?

小茗文化 發佈 2020-01-02T05:11:20+00:00

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這個容器中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杆,相當於現代鐘錶上顯示時刻的鐘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

我們現在要想知道時間很簡單,但在鐘錶沒有被發明出來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計時的呢?

大家都知道的是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十二時辰與今天的計時法的關係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依此類推,亥時就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在白天沒有鐘錶的古人,計時主要利用「日晷」,根據太陽投射在立於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標誌刻度的圓盤上的石針的影子的指向來確定,在有太陽有光線的白天,可以確定,但到了晚上的時候,沒有了太陽,人們又該如何來確定時間呢?


這當然也不能難倒我們充滿智慧的先人們,一般來說當時在夜間計時一般來說有以下3種方法。

「漏刻」計時

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這個容器中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杆,相當於現代鐘錶上顯示時刻的鐘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杆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杆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人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這種方法一般是皇室和貴族才用,朝廷研究和使用「黃曆」曆法這也是必備的設施。


「動物報時」

「雞鳴」是最古老的確定時間的方法,它是根據土公雞打鳴的晚上打鳴規律性而確定晚上時間,一般有「雞叫三遍」之說,雞正半夜是不叫的,過了半夜多一點雞叫表示子時三更,第二遍寅時四更,第三遍則是辰時五更,也代表即將天明。


「星象定時」

這種方法比動物報時更加古老,是根據月亮和星星晚上的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的時間,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時間。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準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