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科學家說氣候變化會引發「毀滅性」的病毒爆發?

周周周樹人 發佈 2020-01-26T16:53:38+00:00

在地球上,北極可以說是一個隱藏人類很多未知秘密的地區,人類科學探索也相對較少,除了在冰融化上得到的數據比較多之外,其他可能都是偏少情況。

在地球上,北極可以說是一個隱藏人類很多未知秘密的地區,人類科學探索也相對較少,除了在冰融化上得到的數據比較多之外,其他可能都是偏少情況。根據《科學報告》雜誌指出,在北極地區,科學家們發現了一波「致命病毒」的出現。

確定了!北極「致命病毒」或在爆發中,不可能發生卻已發生了。該致命病毒對海獅,海豹,水獺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可能產生重大影響,而出現致命病毒後,也隨著冰川融化的加劇,不斷的蔓延到其他大洲區域,所以影響範圍在進一步擴大,我們來看看什麼情況。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該致命病毒稱為phocine distemper病毒(PDV,也稱為phocine morbillivirus),在2002年的時候,就已經在北大西洋爆發了一次,殺死了數千隻歐洲海豹,同時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北海獺中也被發現。

所以說,「致命病毒」在生物身上的蔓延已經形成。而根據科學研究人員表示,融化的海冰正在連接以前被冰隔開的海洋哺乳動物群,從而打開了「致命病毒」傳播的途徑。也就是說,冰川的融化將「致命病毒」給蔓延出來了。

這相當於是「致命病毒」的一個流傳路徑。而在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溫度提升導致了北冰洋的海冰融化速度快於冬季的冰凍速度,所以說蔓延的速度也加強了。科學研究人員們稱,病毒在移動,這個看來是已經確定了。

這個結果也是為期15年來進行的探索,測量的最終說明。《科學報告》雜誌指出,這也表明了海冰的徹底「重塑」為北極和亞北極海豹之間的接觸,開闢了此前「不可能」的接觸途徑,這使得該病毒被引入北太平洋,不可能發生的已經發生了。研究人員們在研究之中還發現,從2001年至2016年,從阿拉斯加東南部到俄羅斯,沿著阿留申群島以及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博福特海,對包括北部海豹,斯特勒海獅和北部水獺在內的海洋哺乳動物進行了PDV的測量說明。

證明了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動物有可能攜帶長距離的傳播的「致命病毒」,也就是這裡說的「phocine distemper病毒」。並且科學家們從2003年開始在北太平洋地區發現了廣泛的病毒感染和接觸,並在2009年出現了第二個接觸和感染高峰期,這些高峰與北極海冰面積減少相吻合,以確定了它的存在。

其中一位名叫「伊莉莎白·范沃爾默」研究者表示,隨著海冰融化趨勢的加強,這種病毒和其他病原體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洋哺乳動物之間傳播的機會可能會越來越普遍。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生物逐步走向了面臨「致命病毒」的威脅,如今暫時不清楚蔓延的程度有多大,也沒說什麼辦法進行阻止。從現有的科學調查數據來看,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算是已經有了,不清楚這種「致命病毒」會不會得到控制,科學報告也並沒有指出,甚至讓我們擔心的是,會不會造成對已經公布之外的其他生物產生威脅,如果蔓延太強的話,只要有水的連接和動物的遷徙,那必然會傳播得更加的廣泛,所以需要多多注意下。

溫度孕育著病毒,地球上越高溫的區域,病毒越瘋狂

伊波拉、愛滋、登革熱、瘧疾、猿類泡沫病毒......這些臭名昭著的致命病毒,都從非洲發家,熱帶的氣候、環境、低發展程度、低人類密度、高野生動物密度等等,都成為這些病毒瘋狂發展的有利條件。

1980年,有一種疾病被悄無聲息地消滅了。

它,叫猴痘!

6-16天潛伏期,病人會腫脹、頭疼、背痛、肌肉酸疼。緊接著就是發燒,皮膚大範圍皮疹,尤其是手掌和腳底。雖然致死率不到10%,但這個病毒有個很大的「倔強」,那就是不挑老弱病殘,反而對年輕力壯群體有較高致死率。

奈及利亞2017年爆發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疫情中,共查出172例猴痘疑似病例, 61例確診病例。其中,四分之三的患者為男性,年齡在21-40歲之間。在我們還沒完全了解它運行機制的情況下,它就搞了出大的!再回想1980宣布它被消滅?人類真是傲慢!

舉這個例子,要表達的是,隨著氣候變暖,熱帶區域範圍實際性地擴大,也自然會增加病毒的活躍度。

病毒在「移動」

蚊子、嚙齒類動物、蝙蝠等等,都是移動的病毒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步調,這些動物活動範圍也隨之擴大,遷徙的成本在降低。21世紀初,研究員保羅·愛潑斯坦就預測,由於氣候變化,蚊子傳播的疾病可能蔓延。蚊子可攜帶許多疾病,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這些都使它們在傳播疾病方面更有效率。

而實際上,寨卡病毒,就被證明了:一個變暖的世界可以有效擴大其感染範圍。

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危險一觸即發!

說到氣候變化,其實有一類區域,是最受影響的。

那就是:永久凍土!(結論來自《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那些被封存於冰川和永凍土中的遠古病毒,可能已經被困在那裡數千年之久。

人類知道用冰凍的方式保存器官、精子、卵子等等。而病毒,在凍土中,也往往保存著活性,隨時等待爆發。

截至目前,已經發現了大量複雜的巨型病毒,存在於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中。《生命科學雜誌》的文章就顯示,一種3萬年前的病毒,在2015年被發現的時候,還對人類有著極大的危害。

阿拉斯加冰原的屍體中曾發現完整的西班牙流感病毒!

19世紀90年代西伯利亞的人口中有近一半死於天花,他們的屍體被埋在沿科拉馬河的永久凍土層。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可能會帶來《生化危機》般的恐懼感。

絕望閉環——變異&耐藥!

溫度的緩慢上升,不僅僅讓病毒逐步活躍,也讓病毒有更大可能產生變異;而更多人感染,就可能有更大機率出現大範圍耐藥新毒株。

這是一個完美的、近乎絕望的閉環。

前幾年,英國還懸賞巨資,希望找到新的超級抗生素,不得不說,這個行為很有防患於未然的先見之明。

於是,似乎我寥寥數言,已經描繪了這樣一個絕望的未來:

地下有病毒在等待覆蘇;熱帶有病毒躍躍欲試:雨林包圍城市;成千上萬的病毒在等待一波爆發,不知哪一種就可能全面擊潰我們的醫療儲備;耐藥、變異、恐慌、經濟崩潰。

氣候變化,單在超級病毒這一個方面,就足以讓人類不寒而慄!

只要沒有病毒和細菌適合的土壤和環境,任何東西都會悄無聲息,自然而然的消失,任何事物都是一樣的,不止是病毒和細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