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軍艦進台海炒作,禁止我大使進入議會,英國要成為下一個澳洲?

龍行軍武 發佈 2021-09-27T16:48:24+00:00

這不,9月27日台灣省綠媒炒作稱,「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編隊中的「里奇蒙」號護衛艦被記錄到正通過南海,「里奇蒙」也發推文炒作,結果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全程跟蹤監視警戒,讓我想起了2018年7月那次,同樣是23型護衛艦的「薩瑟蘭」號經南海返回英國時,被中國16艘艦船跟蹤,當時的英媒《泰晤士報》描述稱,可能是英國皇家海軍歷史上最悲傷的場景,一艘4000噸左右、已經老舊的英國護衛艦,孤身隻影,獨自航行在碧落天藍的大海上,周圍16艘他國的新銳戰艦繞著他各種圍觀戲耍。


如果說在亞洲地區,跟在美國身後「反華」蹦躂最歡的是澳大利亞的話,那麼在歐洲地區就是澳洲的前「宗主國」英國了。

這不,9月27日台灣省綠媒炒作稱,「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編隊中的「里奇蒙」號護衛艦被記錄到正通過南海,「里奇蒙」也發推文炒作,結果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全程跟蹤監視警戒,讓我想起了2018年7月那次,同樣是23型護衛艦的「薩瑟蘭」號經南海返回英國時,被中國16艘艦船跟蹤,當時的英媒《泰晤士報》描述稱,可能是英國皇家海軍歷史上最悲傷的場景,一艘4000噸左右、已經老舊的英國護衛艦,孤身隻影,獨自航行在碧落天藍的大海上,周圍16艘他國的新銳戰艦繞著他各種圍觀戲耍。「薩瑟蘭」號的經歷感受,現在「里奇蒙」應該深有體會。

這已經不是英國近期第一次對中國發起挑釁,就在不久前據《環球網》報導稱,英國當地時間15日,原本中國駐英大使鄭澤光要出席在英國議會大廈,由英國議會跨黨派中國小組和英中貿協聯合舉辦的夏季招待會,但卻被告知禁止進入英國議會。原因是鄧肯·史密斯和湯姆·圖根哈特等5名遭中國制裁的英國下院議員在此前一周聯名致信議會下院議長,兩名同樣被制裁的上院議員則致信上院議長,同時就中國大使將應邀參加招待會一事表示抗議。14日,議會下院議長霍伊爾和上院議長麥克福爾雙雙做出禁止中國大使進入議會大廈的決定。可見當下在英國政壇,其「反華」氛圍愈演愈烈,堪稱「歐洲版澳大利亞」。

中英關係從「黃金時代」走向低谷,英國正淪為美國的「反華」拉拉隊長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9月15日當天,美英澳三國宣布組建AUKUS三邊合作聯盟,這個類似軍事合作組織已經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比所謂的美日澳印「四方機制」和「五眼聯盟」更進一步,矛頭直指「遏制中國」,第一項大動作就是要用核潛艇武裝澳大利亞這個亞太「反華急先鋒」。

作為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在歐洲甚至在全世界都有著重要影響力。曾經的英國人並不是跟在美國身後那個亦步亦趨的「小弟」。當1949年發生震驚中外的「紫石英號事件」時,那時的英國還在試圖阻止解放軍的「百萬雄師過大江」。然而僅僅過了一年時間,英國就把「運輸大隊長」拋棄,1950年,英國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歐洲國家,氣的宋美齡在美國演講時稱「我為英國感到恥辱」,可見英國在二戰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仍然有著自己的外交主張和政策。

此後自1972年中英兩國關係正常化後,中英關係發展一直平穩順利,1975年中國還從英國引進了「斯貝」發動機,並用在了「飛豹」戰機上。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海軍一度打算從英國引進42型驅逐艦來改進051型驅逐艦,最後由於經費緊張作罷,卻也從英國購買了不少裝備,如馬可尼公司的雷達、馬丁貝克公司的彈射座椅以及著名的「辛柏林」炮射雷達等,大大促進了我國武器工業的發展。

不止是軍事合作領域,詹森的前幾任首相都致力於推動中英關係向前全面發展。在2004年,中英關係從「全面夥伴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經在接受採訪時稱「我在擔任首相期間加強了與中國的夥伴關係,現任首相卡梅倫正在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關係,這說明英國政界不同政治派別在發展對華關係上擁有共識,都認為英中關係非常重要。」2015年年初,時任英國首相在慶祝中國農曆新年的賀詞中提到,2015年中英關係將迎來「黃金時代」。

卡梅倫可能沒有想到,中英之間的「黃金時代」會結束的如此之快,自川普時代以來,英國緊緊跟隨美國腳步,在政、經、軍事等領域對中國進行打壓圍堵。前不久發生的所謂「新疆棉花」問題上,上文提到的鄧肯·史密斯和湯姆·圖根哈特等5名議員造謠及傳播虛假信息「抹黑」中國,遭到中國制裁。7月1日,英國外交發展大臣有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涉港言論,涉及香港國安法,並妄言「英國不會丟棄對香港民眾的歷史責任」,此舉嚴重粗暴的干涉了我國內政,我國駐英大使對此進行了強烈譴責,並直接警告英方「對於任何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言行,中方歷來堅決反擊,絕不姑息。

在經濟領域,去年英國已經宣布停止和華為合作,吊銷了中國環球電視網在英國的廣播執照。近期又有消息稱,英國方面想要將中廣核派出在英國所有的核電項目之外,並希望中廣核主動退出已簽訂的協議。除此之外,英國還派出「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編隊到中國南海進行所謂的「自由巡航」,加入AUKUS聯盟,而這個組織的所有成員國,現在無一不是最「反華」的國家。

更離譜的是,英國現今執政黨保守黨領導下的一個「中國研究小組」公然承擔「反華機構」的責任,不僅散播病毒來自中國這種不實的言論,還呼籲英國應該和中國保持距離。甚至要求英國必須告訴中國——「只要中國敢用武力統一台灣,那麼英國就要和中國立刻斷交」,如今又派「里奇蒙」號穿越台灣海峽,給「台獨」分子釋放錯誤信號,英國顯然已經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無怪乎英國自由民主黨前黨魁都直截了當地稱,英國正在淪為美國「反華」的拉拉隊長。

政冷經熱,英國妄圖「端中國飯碗,砸中國鍋」

雖然英國對中國經濟進行打壓,但在實際經貿往來中,中英經貿關係卻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英國經濟遭受重創,對「世界工廠」中國更加依賴。根據英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前7月,英國前五大貿易夥伴分別是美、德。中、荷、法。英國對中國進出口總額高達619.99億美元,同比增長增長37.75%。而在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英國前五大貿易夥伴當中,只有與中國實現雙邊貨物貿易正增長,而其他國家的進口都下降了,而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增長了17.2%,中國已經成為英國最大的進口商品來源國,在英國的經濟復甦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就連英國政府也迫切的希望利用中國的市場和投資促進本國經濟復甦和增長,今年2月12日,在慶祝中國農曆新年的中企圓桌會議上,詹森表示自己是「狂熱的親華派」,他說「即便偶爾出現政治困難,我也要致力於改善兩國關係」。在脫歐和疫情的雙重打擊下,英國超發貨幣已經導致國內物價通脹嚴重,詹森的表態無非就是想要找一個貿易夥伴來救急。英國的「特殊關係」美國自己都是「焦頭爛額」,自己都快管不了自己了,更不用說來管英國了。而中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所以詹森就「想吃中國飯,又砸中國鍋」,而中國對這種沒有誠意的做派,當然肯定不會搭理。氣急敗壞的英國又搞「炮艦外交」,結果在我軍的演習之下,灰溜溜的從巴士海峽「溜走」了,上演了一出「小丑是我自己」的好戲。

仍然與美國有分歧,但鐵了心抱住美國「大腿」

受到脫歐影響和疫情重擊的雙重打擊下,英國「豪賭」一把,全面倒向美國,希望繼續跟在「全球警察」後邊撈些好處。實際上,英美之間同樣存在不小的分歧,在拜登訪問英國會晤詹森前,指示美駐英外交官向詹森政府發起罕見的外交照會威脅,以表達對「脫歐」危害北愛爾蘭和平協議的不滿,而詹森也不願使用「美英特殊關係」的說法,以免令英國顯得軟弱。

然而時過境遷,僅僅3個月後,現在這個被拜登曾稱為「心智和情緒」上「克隆」川普的英國首相,在9月21日在白宮與拜登舉行會談前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採訪時,詹森對拜登大加讚賞,稱「關於拜登,我要說的是,與美國新總統打交道,的確是一股清新的空氣,因為我們在一些事情上真的可以真正合作。」特別是全球氣候方面,稱讚拜登做了「出色」的工作。不知道詹森說出這番話的時候,是否會想到半年前,美國財政部宣布正考慮對英國、印度、澳大利亞等7個國家發動制裁。而且直到現在,英國的威士忌等商品也正在受到美國的制裁。

中國拿英國就沒辦法了嗎?情況正相反。

隨著英國敢於充當美國「反華馬前卒」,在可預見的未來,英國必將繼續對中國大放厥詞,同時加緊在軍事、外交等領域和中國「對抗」。那麼英國圍堵打壓中國的企圖能夠實現嗎?

在龍行看來,這是美英的痴心妄想。我們還是從經濟層面看,疫情衝擊下,英國應對疫情的主要措施就是超發貨幣,來個「大水漫灌」,短期內的確緩解了一部分經濟不景氣問題,但也帶來了通貨膨脹等問題,尤其是原材料和能源的漲價,尤其是後者的漲價將導致英國通脹率超4%,這可不是龍行說的,而是英國央行發出警告說的,英國家庭的生活成本也將因此上升。

而中國的產品一向是出了名的價廉物美,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中歐班列開行超過1.2萬列,同比增長50%。中國出口的日用品、電子產品和醫療用品在英國具有廣大的市場,以至於現在到英國的船費已經飛漲到從前的6倍,但英國人就是停不下來「買買買」,特別是來自中國的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需求特別旺盛。英國出口到中國的比較有優勢的產品,比如葡萄酒、化妝品和汽車零部件,中國卻能在其他國家內找到替代品,就如同澳大利亞葡萄酒被制裁後,法國重新搶占澳洲葡萄酒留下的市場,成為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第一。再說的明白點,那就是英國市場對中國商品的依賴程度遠高於中國對英國商品的。如果中國一旦對英國產品進行制裁,那麼英國原本就不景氣的經濟將會雪上加霜。

另外一個不引人注意卻市場廣大的就是留學生經濟了,龍行身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英國進行留學。而根據英國高等教育數據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留學生是英國留學生的最大群體,常年穩居人數第一,現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已經達到了22萬人之多,平均每個留學生要花4萬歐元,這對英國大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收入,也為英國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然而如果英國繼續在「反華」的道路上繼續「狂飆」,那麼情況很可能就像澳大利亞那樣。有數據顯示,疫情流行期間,在澳洲的留學生急劇減少,給澳洲經濟帶來100億澳元的損失,其中20%來自於中國留學生,但自2019年開始到澳洲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增速放緩。

換句話說,現在中國不是要拿英國怎麼著,而是英國希望中國加大投資,加大和英國的貿易往來,幫助英國度過經濟難關,詹森在說自己是「狂熱的親華派」時就希望通過重啟中英年度經濟財金對話和中英聯合貿易和經濟委員會(JETCO),來恢復兩國之間的正式貿易討論。這兩個經濟對話已在去年被暫停,其原因看看英國當下的表現就知道了。中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絕不會允許再出現一個「澳大利亞」。

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百年前的世界,英國早已不是百年前那個稱霸世界、威風八面能夠對任意國家指手畫腳的「日不落帝國」了,而中國經過艱苦奮鬥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實力平視「地球村」的任何國家。如果英國繼續端著「老牌資本主義帝國」的架子,妄想逼迫中國低頭,那是絕對不會實現的。

還是那句話,想談貿易可以,但必須拿出誠意來。如今中英關係發展的主動權在中國,選擇權卻在英國手裡。接下來,就看英國是想成為下一個澳大利亞,還是幡然醒悟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