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社交災難,是交淺言深

父母讀物 發佈 2020-05-22T18:42:30+00:00

交淺,但不言深,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場自我的修行。交淺不言深,體現的是為人處世的一份謹慎,是成熟、是明智,是懂得保護自己的表現。


你是否也遇到過以下不愉快的經歷?


家裡不常走動的親戚一開口就問你:「買房子了嗎?買車了嗎?」


小區里交情較淺的鄰居一見面就問:「怎麼還不結婚啊?怎麼還不要小孩啊?」


只能算是萍水之交的人,卻總問:「在哪工作?工資多少錢一個月?」


蘇軾如是說:「交淺言深,君子所戒。」


為人的教養、情商的高低,往往就體現在人際交往的分寸感上。


交淺,但不言深,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場自我的修行。




交淺言深,乃社交大忌


《圍爐夜話》里說:「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很多人,因為急於要和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一上來就稱兄道弟,歡喜一家親,犯下「交淺言深」的錯誤。


其實,讓別人在與自己初次相交時就產生好感,不如使別人與自己長期相處後,沒有厭惡情緒。


電影《一個時代的婚戀觀》中,有一個橋段。


男主角查爾斯,在一場宴會上遇見了一位普通朋友,查爾斯想跟他把關係搞熟,於是等寒暄完幾句,查爾斯就找個話題,關心地問:「你的女朋友好嗎?」


朋友笑道:「她已經不再是我的女朋友了。」


查爾斯一聽到這,立刻安慰他:「別難過,人們說她一直跟陶比有染。」


這時,那位朋友的面色一冷,震驚之後,說了一句話:「她已經是我的妻子了!」


氣氛突然變得尷尬,簡直讓查爾斯想挖個地洞飛速逃走。


人際交往當中,把握好分寸感很重要。


很多人希望在初次見面中就讓關係一步登天,便過度直白地談論他人的私密,或將自己的隱私毫無遮掩地如數分享。


然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不僅沒有讓彼此更靠近,反而惹得對方提防起來了。


交淺言深,不是通往良好關係的捷徑,而是自欺欺人的偏方。



與人交往,真的不用太急,有幾分情分,就做幾分情分的事。三分熟的關係,不要拿出七分熱的熟絡,切記用力過度。


俗話講得好:「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牢固的感情,都是用時間經營出來的,而絕非靠第一次見面就掏心掏肺的舉動就可鑄成。


即使一些套路能暫時獲得人心,真正持久的感情,也肯定是用真誠與時間熬出來的。


只要用心地交往、謹言慎行,人的感情自然會按照它自身的規律發展。




關係不熟,別掏心掏肺


《後漢書》中講到:「駰聞,交淺而言深者,愚也」。


連對方人品都不清楚,就掏心掏肺,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朋友阿美差點丟掉她那世界500強的好工作。


阿美畢業後就進了該名企,工作一年有餘,高薪待遇,壓力適度,身邊人都對她艷羨不已。


前段時間部門來了位新同事,叫小英,小姑娘為人熱情,一口一個姐姐的稱呼阿美,所以兩人就更親近了些。


有一回,小英跟阿美感嘆職場的血腥,向她討教應對的措施。熱心腸的阿美便跟她掏了心窩,跟她詳細說了哪個同事會嚼舌根,哪個領導喜歡朝令夕改以及一些職場忌諱之事。


幾天後,阿美感到有些同事有意避開自己,再過了不久,領導將阿美抽調到外地的子公司,說是外調,其實是被邊緣化了。


阿美百思不得其解,問了比較熟的同事才知道,原來小英將那晚的對話當作談資跟其他同事分享了,最後傳到了領導的耳朵里。


正是:「逢人但說三分話,遇事勿拋一片心。」


交情越淺,就越要謹慎的說話,越要重視對隱私的保護。



有人覺得在與人交往時,心裡打著算盤,是圓滑世故的表現;但萬一對方人品不好呢?


不讓自己承受冒著如此大的風險,而是去加深對對方的了解後再做定奪,才是對自己負責的行為。


作家勞倫·奧利弗也說:「完全看錯一個人多麼容易,只看見他們的一小部分就誤解為全部,一想到這就發抖。」


交淺不言深,體現的是為人處世的一份謹慎,是成熟、是明智,是懂得保護自己的表現。



古人講:「獨處時守心,群處時守嘴。」


人人都有一張嘴,能說話,不代表會說話;說得多,不代表說的對;很多時候,口沫橫飛,比不上適時的沉默。


人際交往當中,我們總會遇見那個可以讓自己暢所欲言的好朋友,可以盡情地向他傾訴自己的所有,無所保留。


但在那之前,交情尚淺的時候,還是要謹言慎行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