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996算什麼!機器人時代,你該學學人工智慧了

杜豆豆萬卷好書讀書會 發佈 2020-01-10T05:41:54+00:00

文/杜豆豆馬云:我不為996辯護,我向奮鬥者致敬。1 你不努力,總有人比你更努力馬雲一直都很火,被當成了神一樣的人物。但去年有段時間,馬雲火得很不幸,遭網友一通狂罵,還被人民日報批駁。為啥?都是「996」惹的禍唄。

文/杜豆豆


1 你不努力,總有人比你更努力

馬雲一直都很火,被當成了神一樣的人物。

但去年有段時間,馬雲火得很不幸,遭網友一通狂罵,還被人民日報批駁。為啥?

都是「996」惹的禍唄。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沒補貼沒加班費,也沒假讓你請。美其名曰:為了奮鬥,沖吧!

為此,馬雲大佬還專門回應網友的罵貼說:

「我不為996辯護,我向奮鬥者致敬。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工作生活方式的權利。選擇輕輕鬆鬆的工作方式,不願意付出「超人努力」,也無可厚非,但你也體會不到奮鬥帶來的幸福和回報。」.......

「找到喜歡的事,不存在996這個問題;如果不喜歡不熱愛,上班每分鐘都是折磨。」......

「我不要說996,到今天為止,我肯定是12x12以上。這世界上996的人很多,每天工作12小時、13小時的人很多,比我們辛苦、比我們努力、比我們聰明的人很多,並不是所有做996的人都有這個機會真正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並且還能夠有成就感的事。」

馬雲996,引來軒然大波,雖然看似有些不太人道,反映的卻是社會現實。因為,你不努力,總有人比你更努力。競爭的白熱化,讓你身不由己。

不要說你個人了,看看那些跨國企業,這些年在中國,還不是面對瘋狂的996,被打得一塌糊塗?

亞馬遜只剩0.6%的市場份額,IBM早早把個人電腦業務賣給了聯想,東芝把白色家電業務賣給了美的,奔馳把Smart品牌賣給了吉利……

996已經成為很多國內企業的職業常態,你想要個好飯碗,趁年輕多點積攢,不拼能行嗎?

2 更慘的還有,機器人的威脅

說到這裡,我其實已經很不忍心再說下去。多麼不人道的社會,現代版的「人吃人」呢!—— 怨不得有人會發起 996 ICU—— 年輕時996、到老了ICU。

而且,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馬雲的膽識和運氣,即便你真的很努力,也未必就能成功不是?

更慘的還有,未來,你面臨的不單單是同類的掠食,你還可能面臨機器人的威脅。

來聽聽這段話:

「當我初創微軟時,當時的機器人技術與個人電腦發展水平大致相當,而很快,機器人將像個人電腦一樣幾乎無處不在。」

相信你很容易就猜到了,說這段話的人,就是那個蓋世聰明的比爾·蓋茨。

再聽聽這段:

「當技術失業的陰影已經成為西方的一個熱議話題時,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機器人革命對中國很可能帶來甚至更具戲劇性的影響。這是因為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影響到來的時候,中國還處在向富裕國家過渡的進程中。美國有能力在技術還遠未達到先進時,依靠工廠就業建立起強大的中產階級群體,而中國卻要在機器人時代來面對這一問題。」

而說這話的人,名字叫做馬丁·福特,他寫了一本書,叫做《機器人時代》。在這本書中,他為了講清這段稍顯抽象的話,他還舉了個例子。

他說:

「2014年,郭台銘曾透露說,富士康有一家完全機械化的工廠,為成都一家『非常知名的公司』生產產品。這家自動化的工廠晝夜不停地生產產品,而且在黑暗的環境中也能照常進行:因為那裡沒有工人,也就沒有必要把燈打開。」

是的,你想的沒錯,幹活的是機器人,7乘24小時工作。馬雲也不過是標榜自己工作12小時以上,它們根本不休息,你比得過嗎?

3 競爭本就激烈,機器人還來搶飯碗,我該怎麼辦?

難道,像我們這樣的小人物,就只能接受996的命運,戰戰兢兢,把自己熬成燈油嗎?

誰都願意把命運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成為奴隸。我也一樣。所以,我的建議是:

第一,如果你想出人頭地拿高薪、以事業為重,你只能接受在搏殺中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英雄從來都不是躺在被窩裡得到的,不要說996,馬雲的12127都可能是你的正常生活。

選擇做「事業狂」,你要選擇一個投入回報更高的平台,發揮你最大的潛力。不過,你的代價也有可能是含淚的「馬雲」,在韓國的一個節目中真情地說:

「如果有來生,我一定選擇家庭。"

第二,如果你想選擇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要早做打算。

一早就進體制、進外企,還是趁年輕時先996積累資本、等到拼不動時馬上解脫,這需要你有相當的洞察力,才能做好這樣的人生規劃。

要有相當的洞察力,不是說說這麼簡單的。你要充電學習,讓自己有一雙慧眼,有一個充滿智慧的大腦。

如果你不想被同類敲掉飯碗,更不想被機器人淘汰,我推薦你多了解一下人工智慧方面的知識。理由有三:

其一,人工智慧現在最熱門,你不想被最前沿的科技淘汰,就必須要了解它。

其二,如果你希望自己在擇業時,就規避被機器人搶走飯碗的風險,或者希望順勢而為, 搞清如何調整你的知識結構,你需要了解它;

其三,別人趟過的,會成為最好的借鑑。這些知識,會讓你預測出機器人搶占人類工作,給社會經濟和政治等方面可能帶來的影響。實際上,很多影響,已經開始在我們周圍出現。了解人工智慧,你至少會得到應對的啟發。

根據馬丁·福特在《機器人時代》中的預測,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只有二三十年,人工智慧將徹底顛覆人類社會的形態。無論是藍領,還是記者、律師、醫生等社會精英,都將面臨機器人的挑戰。

比如,會寫新聞報導的機器人、會拉小提琴的機器人、能根據體溫等身體指標感知人類情緒的機器人等等,都已經被發明出來。

但是,面對機器人時代的來臨,我們沒有必要恐慌,而是應該以理性的態度,拿出合理的應對策略。在20年的緩衝期內,以昂揚自信的姿態步入機器人的時代。

從個人角度,我們需要做的,是改變自身的知識結構,重新學習,尤其是學習和人工智慧交互甚至是研發人工智慧的技術和知識。相信我們的政府,也會從社會層面出台相關政策,保證大量工作崗位被機器人取代之後,人們仍有收入保障,並且有機會重新就業,至少有事可干,不會產生被社會遺棄的厭世感。

機器人時代來了,馬雲996算什麼!

馬雲抓住了網際網路,你能抓住人工智慧嗎?就看你的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