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四大失誤,加速了明朝滅亡!根源在於崇禎的自負與多疑!

李夫子說史 發佈 2020-04-28T05:21:07+00:00

剛一繼位,崇禎就著手剷除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先是收拾魏忠賢的黨羽,削減閹黨的力量,隨後逮捕魏忠賢,逼其自盡,讓士大夫們咬牙切齒的宦官亂政,就這樣結束了。

公元1627年10月2日,17歲的朱由檢成為明朝第16位皇帝,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崇禎帝!剛一繼位,崇禎就著手剷除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先是收拾魏忠賢的黨羽,削減閹黨的力量,隨後逮捕魏忠賢,逼其自盡,讓士大夫們咬牙切齒的宦官亂政,就這樣結束了。一時間舉國振奮,人們感嘆,咱們大明朝有多少年沒出過這樣的有為之君了。歷數崇禎的前任,就沒幾個像話的。崇禎的高祖父嘉靖皇帝,在位45年,前半截不錯,後半截忙著修道成仙,無心理政。

崇禎的爺爺萬曆皇帝當了48年皇帝,其中有30年為了接班人問題跟大臣慪氣,不上朝、不批閱奏章,官員病死或退休也不任命新人。崇禎的親哥哥天啟皇帝更是奇葩,此君最大的愛好是做木匠活,可以不管不顧的從早干到晚,朝政就交給魏忠賢去禍害。專制時代掌握絕對權力的皇帝對國運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皇帝胡來,對國家的傷害不可估量。到天啟末年,明朝已然是內憂外患,對內民生凋敝,老百姓只能鋌而走險,對外清興起於遼東,明軍連戰連敗,只剩下寧遠、山海關幾座孤城。大明這艘船眼看要沉了,值此緊要關頭,崇禎這位少年天子登上了舞台,一出場就搬到了魏忠賢。隨後崇禎表現得十分勤政,與他那些荒唐的前任形成鮮明對比。

大明王朝出現了新氣象,臣民們奔走相告,大明有希望了。誰也沒想到,17年後的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於絕望中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從此崇禎成為了一個悲劇性的符號,一個想要力挽狂瀾卻最終國破人亡的苦命皇帝,數遍歷代亡國之君,反差如此強烈的,實屬罕見。這就難怪大明都已經滅亡了370多年,崇禎朝那些事兒還經常引起熱議。人們都想知道在崇禎統治期間,究竟是哪些舉措導致了國家和他個人的悲劇?在明末這場大變局中,崇禎本人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今天李夫子將圍繞三個重點內容來揭示崇禎與大明王國之間的糾結關係。

崇禎政局黨爭激烈

第一,先要了解一下大明崇禎朝的政局基本盤!崇禎在處理黨爭問題上的失誤,導致朝政混亂,加重了明朝的內傷。崇禎朝的政局基本盤,簡單概括就是東林黨和非東林黨之間的內鬥,這其實是老問題了。萬曆年間,一部分朝中官員和在野士大夫議論朝政、批評時事,逐漸形成了「東林黨」。與此同時,另一些對東林黨不感冒的官員,也組成了若干小黨派,統稱「非東林黨」,雙方的矛盾日益加深,即至天啟年間,非東林黨集體投靠太監魏忠賢形成閹黨,同東林黨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閹黨一度占據上風,大肆迫害東林黨人。

崇禎繼位之後,剷除閹黨,為東林黨平反,一時間人人稱快。不過崇禎很快又對東林黨產生了警覺,初登大寶,崇禎著手重建內閣,命朝臣推舉人選,在報上來的11名候選人中,東林黨人占了大頭,這讓崇禎感到東林黨的擴張勢頭過猛,可能對皇權造成威脅。為了遏制這一趨勢,推舉名單上的人,崇禎一個都沒用。他另闢蹊徑,任命周延儒為首輔,溫體仁為次輔。周延儒本身不是東林黨人,但跟東林黨關係密切,而次輔溫體仁同東林黨,結過梁子,關係很僵。崇禎的這一人事安排,既能使東林黨發揮一定的影響力,又不至於使其失去約束,達到了政治平衡。到這一步,崇禎的表現是合格的。問題出在周延儒和溫體仁之間,開始了新一輪的黨爭。簡單來說就是溫體仁想取代周延儒自己當首輔,而感受到威脅的周延儒就想趕跑溫體仁。

為此,兩人在朝中拉幫結派,培植各自的勢力,以扳倒對方,最終是溫體仁得手了。崇禎六年初,溫體仁指使一名宦官,彈劾周延儒結黨營私。為什麼讓宦官打頭陣呢?因為他算計好了,宦官攻擊首輔,會引起東林黨不滿,他們必定會站出來替周延儒辯護。如此一來,周延儒結黨營私的罪名,不就坐實了嗎?果然朝臣們齊心維護周延儒,反而加深了崇禎的懷疑。周延儒最終丟官,溫體仁晉升首輔。這件事對崇禎一朝的政局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崇禎對東林黨徹底失望,他覺得別看這幫人以清流自居,喜歡引用聖賢書教訓人,但背地裡照樣黨同伐異,做皇帝的必須多長几個心眼,嚴加防範。從此崇禎對黨爭異常敏感,一有苗頭立即掐斷,那麼黨爭消失了嗎?不僅沒有,還愈演愈烈,成為了晚明政治的毒瘤。正是因為既然崇禎表露出厭惡東林黨的態度,那就一定有人靠著排擠東林黨上位,溫體仁就是典型。可實際上溫體仁在結黨營私方面,比周延儒還厲害,只不過手段更加隱蔽。例如,溫體仁想提拔誰,通常先讓黨羽舉薦,等崇禎來詢問內閣意見才表示附和。從表面上看,他只是順水推舟而已,運用這種方式,溫體仁在朝堂上培植大量親信,形成所謂「溫黨」。

當然以崇禎對黨爭的敏銳程度,溫體仁終究露出了馬腳。崇禎十年,他丟掉了首輔的寶座,溫體仁的敗露使崇禎對朝臣進一步失望,對黨爭更加敏感。之後的7年時間,崇禎撤換下了不下10名首輔,其他的內閣成員換得更頻繁。崇禎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防止內閣結黨,此舉副作用極大。你想內閣整天扳著指頭,數頂上的烏紗帽還能待幾天,哪還有心思處理政務?即便定下一項政策,也是剛起個頭,就因為負責官員倒台,半途而廢,這就非常糟糕了。崇禎年紀輕輕當上了皇帝,政治經驗匱乏,明朝又面臨著內憂外患,這時候他迫切需要一個有經驗的穩定的內閣班子,來出謀劃策、落實執行。然而,崇禎的作為卻使晚明朝政始終處於動盪之中,無法應對危機。這在戰略決策上暴露的尤為明顯。這也是第2個重點內容。

崇禎戰略失誤

第二,崇禎在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崇禎在戰略決策上首鼠兩端,造成了災難性後果。比方說崇禎也是夠倒霉的,剛登上帝位,就面臨兩大危機,第一個危機來自東北方向,後金也就是滿清的進犯。第二個危機是西北的農民起義。先說滿清,萬曆後期他崛起於遼東,曾在薩爾滸之戰重創明軍,天啟年間,滿清的擴張勢不可擋,明軍步步後退,在整個遼東只剩下錦州、寧遠、山海關等幾座孤城。崇禎二年,清軍千里奔襲突然出現在北京城下,猛攻廣渠門、德勝門。要不是後來清軍主動撤退,後果不堪設想。最讓崇禎震驚的是清軍一路奔襲,明軍一路潰敗,幾乎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崇禎意識到滿清已經對大明產生了實質性的威脅,必須全力以赴。可屋漏偏逢連夜雨,東北清軍隔三差五的進犯,西北邊又爆發了農民起義。

從天啟後期開始,由於連年大旱,西北地區的農業生產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很多地方顆粒無收,但朝廷的賦稅不僅沒有減免,反而變本加厲。州縣官員經常接到上級公文,要求徵收糧米騾馬等物資,支援遼東戰場。為了完成指標,地方官吏加緊催兵,老百姓僅剩的口糧都被奪走了,真是雪上加霜。崇禎元年,災情達到極點,有官員向崇禎報告,地方上老百姓的糧食都被徵收了,餓極了就去採集一種名叫蓬草的植物,勉強餬口。後來蓬草吃完了,只好剝樹皮,很多人活活餓死,一些地方還出現人吃人的慘劇,吃人者在城外架起鍋,用人骨頭當柴,煮人肉吃。

自古以來,老百姓被逼得沒活路了,就只有揭竿而起。崇禎剛繼位,災情最嚴重的陝北爆發了農民起義,農民軍圍攻縣城搶奪糧倉,那段時間崇禎正忙著剷除魏忠賢,又要對付清軍,沒有餘力管農民軍,而且他認為這不過就是幾個流寇鬧事,翻不了天。掉以輕心的結果是農民起義蓬勃發展,從陝北蔓延到山西、甘肅,大有席捲全國之勢。這其中就有李自成的農民軍。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因生活所迫,跑到甘肅當兵,逐漸成為了一名基層軍官。他一個體制內的人士,怎麼會造反呢?這件事情跟崇禎二年清軍侵犯京城有關。那一次崇禎慌了神,命各地勤王,李自成所在的部隊也響應了號召,但走到半路上,因為將領剋扣軍餉,士兵譁變,由李自成帶頭,殺了將領,率軍起義。李自成把隊伍拉回了老家陝西,發展迅速,加上張獻忠等人率領的農民軍,聲勢十分浩大。這已經使陝西的地方部隊無法鎮壓的了。

至此,崇禎必須兩線作戰,東邊要擊敗清軍,即攘外,西邊要剿滅農民軍及安內。以明朝的國力和軍力,要在攘外的同時安內根本不可能。比較現實的做法是先同滿清議和,然後集中力量消滅農民軍。那麼滿清是不是願意議和呢?他是願意的。理由有兩個,第一、當時皇太極剛剛繼位,需要一個相對和平的外部環境來處理內部矛盾。第二、山海關是清軍難以攻克的關隘,而要繞過山海關,就得征服蒙古各部落,這需要時間。在這之前,皇太極有意同明朝和平共處,這種和平註定是短暫的,但明朝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差先平息農民起義,解除後顧之憂,再回過頭來全力對抗滿清。

問題在於崇禎一心收復遼東,並且對自身實力有著迷之自信。他覺得農民軍成不了氣候,對清作戰才最要緊。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崇禎拒絕議和,結果每當明軍對農民軍取得優勢,遼東方面就會告急。明軍主力不得不前往支援,農民軍獲得喘息之機,沒多久即死灰復燃,實力比之前更壯大,而調往遼東的明軍主力,基本上是有去無回,統統被清軍消滅了。例如崇禎4年,朝廷從各地調集援軍,加上關寧鐵騎,總兵力超過了6萬。在大凌河一帶,與清軍決戰,試圖一舉翻盤。可結局是清軍大勝,明軍團滅,兩線作戰的結果,明軍精銳全部斷送在遼東戰場,農民軍則趁機茁壯成長。

崇禎六年冬,農民軍紛紛渡過黃河進入中原,並蔓延到山西、安徽、江西、江蘇等地。崇禎八年,張獻忠攻入鳳陽,把朱元璋的祖墳都一把火燒了,朝野震動。不久,京冀重地也出現了農民軍,局勢異常嚴峻。崇禎十年三月,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略,辦法是把有農民軍活動的區域劃分為四個大戰區和六個小戰區,組成一張大網,明軍主力進入網中,對農民軍窮追猛打。地方部隊則紮緊籬笆,不讓農民軍逃脫,這相當於關門捉兔子。比起明軍跟在農民軍屁股後頭跑要強得多。不過這個戰略要奏效,得滿足兩個條件,足夠的兵力和足夠的時間。所以楊嗣昌建議同滿清議和,然後騰出手來根除農民軍。

崇禎批准了十面張網的戰略,並且調動20萬明軍,供楊嗣昌調遣,但仍然沒有同意對清議和。崇禎十年八月,十面張網戰略正式啟動,這一招果然有效。一年裡,各地農民軍遭到重創,張獻忠接受招安,李自成帶著千餘殘兵躲進了陝西與湖北交界的大山深處,明軍眼看就要取得決定性勝利了。偏偏這時候,東北邊境又出狀況了。崇禎11年9月,清軍大舉進犯,京城再度戒嚴。崇禎急調明軍主力回師,卻被清軍打得滿地找牙,這又給了農民軍翻盤的機會。不久,張獻忠反叛,李自成也走出了大山,重新壯大了起來。而明軍再也無力撲滅這遍地烽火了。崇禎12年,楊嗣昌親往湖廣坐鎮也未能挽回敗局,以至於憂患成疾。崇禎14年,李自成攻陷洛陽,殺福王朱常洵,張獻忠攻陷襄陽,殺襄王朱翊銘。消息傳來楊嗣昌驚嚇而死。崇禎15年,最後一支明軍主力在松井之戰中全軍覆沒。至此,無論是對內鎮壓農民軍,還是對外抵抗清軍,明軍都已經無能為力了。而在軍事力量耗盡的同時,財政也到了崩潰的邊緣。

明末財政崩潰

第三,明末財政的崩潰,成為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明朝後期幾乎年年打仗,軍費居高不下。據崇禎初年統計,就算把財政收入全部用作軍費,每年也還差40餘萬兩。而且朝廷還有龐大的官僚集團和宗室人口要養活。這裡先說後者,明穆宗時有20多萬人,光井藩王就有幾十個,他們生活奢靡,每年消耗數百萬兩白銀,比如山西一年的財稅收入,還不夠養活一個晉王朱審烜,錢不夠花,怎麼辦?只有加稅,最早加的是所謂遼餉,萬曆後期,為了加派軍隊與滿清作戰,朝廷加征遼餉。這項政策延續到了崇禎時期,崇禎十年,為了支持楊嗣昌徹底剿滅農民軍,又加收剿餉。

崇禎12年,為了訓練新軍,崇禎又決定加收練餉,遼餉、剿餉、練餉合稱「三餉」,總計徵收白銀約1600萬兩,比正規賦稅還高,可想而知,這對百姓造成了何等沉重的負擔。很多人被逼得傾家蕩產。三餉加派進一步惡化了民生,迫使更多的人加入農民軍,反抗朝廷,竭澤而漁,收上來的稅費,都用到前線了嗎?怎麼可能?明末貪腐已經深入到官僚系統的毛細血管,可以說是無官不貪,經過層層盤剝,真正用到一線將士手中的所剩無幾。明軍基層官兵長期處於吃不飽飯的狀態。

李自成就是因為將領剋扣軍餉,憤而造反的,這樣的軍隊怎麼會有戰鬥力呢?文臣武將的貪腐,崇禎自然是知道的,也動過讓他們出點血的念頭。他曾經同內閣首輔薛國觀商量,薛國觀表示,您得拿皇親國戚開刀,他們要是帶頭捐助,朝臣們也就不敢抵制了。崇禎覺得有道理,決定先樹立一個榜樣,他選中了武清侯李國瑞。李國瑞是崇禎的遠房親戚,在京城算是大戶。崇禎就跟他說,你家那麼有錢,先借給朝廷40萬兩銀子,當國庫充足了,再還你。李國瑞不敢拒絕,又不想交錢,極度焦慮之下竟然死了。他這一死滿朝文武意識到,下一個該輪到自己了。於是各派放下黨爭聯合起來,一邊給李國瑞鳴冤,一邊給自己哭窮,恰巧崇禎最疼愛的皇五子此時夭折,年僅5歲。外面就傳揚說,崇禎要是還逼著大家交錢,老天爺會讓他的兒子通通死掉。崇禎害怕了,他對李國瑞進行撫恤,絕口不提借錢的事,崇禎拿達官顯貴沒轍,只能繼續薅老百姓的羊毛。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農民軍,農民軍的地盤越來越大,朝廷能收上來的稅急劇縮水,各項開支卻是水漲船高,入不敷出極其嚴重。明朝財政已經在事實上破產了。崇禎17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隨即兵分兩路,從西安出發向北京進軍。一路上大順軍只打了一兩次硬仗,多數地方明軍都是望風而逃。事到臨頭,崇禎再次向朝廷提出,借錢用於軍餉,以挽回敗局。朝臣們百般推脫,崇禎也清楚,人心已經散了,事情不了了之。3月16日,大順軍兵臨城下,18日晚攻入城內,崇禎知道大勢已去,帶著太監王承恩在煤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自縊身亡。大明王朝隨之畫上了句號。

崇禎的極端自負和極其多疑

縱觀崇禎朝滅亡的結局,跟崇禎的性格缺陷,有很大關係。首先應該肯定崇禎非常勤政,他當政17年,每天開朝會,從不間斷,批閱奏章也是極為認真,一發現問題就駁回,讓內閣提出新方案。這在明朝中期以後的皇帝中絕對屬於工作狂。以崇禎的勤勉作為一個守成之主本是可以的。只可惜他有嚴重的性格缺陷,面對危機,這種性格缺陷就壞了事。崇禎的性格有兩個鮮明的特點,極端自負和極其多疑。極端自負,是因為崇禎長於深宮,一直被奴婢伺候著,而且他14歲封為信王,地位尊貴。所以在青少年時期沒遇到過什麼挫折,也沒人敢對他說半個不字。久而久之,崇禎變得非常自負,覺得自己的主張都是對的,掌握了絕對權力後,這種我不會犯錯的迷之自信就更加的強烈。

多疑的性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跟殘酷的宮廷鬥爭有關。天啟6年,魏忠賢只是輕信告發皇后張氏的父親攻擊朝政,還陰謀殺害天啟,擁立崇禎,這可是謀逆大罪。如果成立,即便貴為藩王,崇禎也會有性命之憂。所以他惶惶不可終日,所幸,天啟氣還算清醒,不相信這檔子事,風波這才平息下來。事後,魏忠賢跟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似的,還經常派人給崇禎送些花草、瓜果,表示尊重,而暗地裡閹黨一直在監視著崇禎。信王府的太監會把崇禎的一舉一動都匯報上去,這讓崇禎體會到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沒有人是值得信任的。一個表面上唯唯諾諾的人很可能心懷鬼胎,隨時咬你一口,這就塑造了崇禎及其多疑的性格。

掌握絕對權力後,這種性格缺陷就被無限放大。縱觀崇禎當政的17年,極端的自負和多疑,使得晚明朝廷的各項決策和舉動每每陷入一個怪圈。凡是崇禎認定的事情,一定要辦。辦砸了,他從不反思自己,更不願意承認錯誤,而是指責是大臣們不盡心盡力,甚至懷疑他們有不良企圖。總之,錯都是臣子的,罪責自然也要由臣子來承擔。所以在崇禎手下做官,簡直是在刀尖上行走,稍有閃失,就有可能被皇帝丟出去背鍋,弄不好還會人頭落地,袁崇煥之死,就很能體現這一點。袁崇煥是唯一一個兩次擊敗清軍的明軍將領。

崇禎的性格缺陷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所以崇禎對他原本是非常信任的。崇禎元年4月,袁崇煥被任命為薊遼總督,加兵部尚書銜,負責遼東戰事。他掌握的軍隊相當於天下總兵馬的一半。誰料一年半之後,崇禎的態度徹底翻轉。崇禎二年10月,清軍進逼北京。崇禎命袁崇煥回援。袁崇煥率領關寧鐵騎日夜奔馳,於10月20日在廣渠門外同清軍激戰,獲得小勝,暫緩了敵人的攻勢。23日,崇禎召見袁崇煥及其部下,對他們的連日苦戰進行慰勞。然而沒幾天,12月1日,崇禎招袁崇煥進宮,他人剛到就被崇禎劈頭蓋臉的責問弄蒙了。皇帝問他,為什麼不馬上同清軍決戰,還京師以安寧?還不等袁崇煥答覆,一旁的錦衣衛將他捆綁起來,關進大牢。

等清軍撤軍後,崇禎以欺瞞君上、擅自與敵議和等罪名,判袁崇煥凌遲處死。崇禎為何要殺死袁崇煥?袁崇煥究竟有沒有罪?幾百年來爭論不休,歷史研究者提出過各種看法,在這裡李夫子著重從崇禎的性格角度做一些分析。史料記載,袁崇煥之死的直接原因是皇太極使用了反間計,皇太極故意放跑了一個太監,讓他回去傳播假消息,說袁崇煥已經同清軍達成秘密協議,當事情辦成,清軍就撤兵。儘管這個消息很可疑,但是由於崇禎的疑心病很重,覺得還是先把袁崇煥抓起來比較保險。逮人的時候,內閣大學士也在場,他措手不及,連連磕頭,為袁崇煥求饒。這說明崇禎是臨時起意,沒跟內閣商量過,這很可能是誤信謠言後的應激反應。

不過袁崇煥之死還不能完全歸咎於崇禎的多疑,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袁崇煥被抓是在崇禎二年12月,被殺沙是在次年8月,中間相隔8個多月,以崇禎的智商以及那麼長時間的調查分析,要說沒弄清真相,說不過去。合理的解釋是剛開始崇禎確實中計了,不過在清軍退去局勢穩定下來以後,他已經明白過來,可袁崇煥仍然難逃一死,這就與崇禎極端自負的性格有關了。崇禎曾經問袁崇煥,要多久才能收復遼東?袁崇煥回答5年就夠了。崇禎很高興,許諾說,如果能收復遼東,朕就封你為侯。事後有大臣問袁崇煥,5年復遼是怎麼算出來的?袁崇煥輕描淡寫的說,我是看皇上焦慮,為了寬慰他才說只要5年的,萬萬沒想到皇上當真了,把5年復遼當成了國策,弄得朝野皆知,誰知道打臉來得如此之快,僅僅一年後,敵人竟然已經打到了天子腳下,而且一路上所向披靡,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殘酷的現實將5年復遼大氣球戳破了。你要皇帝的臉往哪擱?所以崇禎認為袁崇煥辜負了自己的信任,罪責難逃。此外,崇禎還要給京城百姓一個交代,京城有200年未曾經歷戰爭了,清軍的襲擊著實讓京城百姓受驚,而且達官顯貴多在京郊制有產業,這一次遭遇了清軍搶掠,損失慘重。所以上上下下都要求追責,責任當然不可能追究到皇帝頭上。替罪羊只能袁崇煥來當。史料記載,京城百姓真的以為袁崇煥是漢奸,引來了清軍,對他恨之入骨。人們爭著吃他的肉,以解心頭之恨。像這樣的讓手下人背黑鍋的事情,崇禎幹了不止一次,比如楊嗣昌提出十面張網的戰略之後,崇禎其實知道,與滿清議和是理性選擇,可收復遼東的高調已經唱了好幾年,現在忽然說要同敵人談判,崇禎丟不起這個人,他希望由朝臣們主動提出,他順從忠意,答應就是了。這樣皇帝的面子保住了,議和也成功了,豈不兩全其美。

可惜明朝上下瀰漫著一股誰和談誰就是漢奸的風氣。尤其是東林黨,認為滿清是蠻夷,哪有同蠻夷妥協的道理。他們不僅不主張議和,反而痛罵楊嗣昌,逼迫崇禎打消議和的念頭。楊嗣昌死後,崇禎又想同滿清議和,怕輿論反彈,就只是兵部尚書陳新甲暗中聯絡,可事情到底泄露了,朝野譁然,朝臣們紛紛彈劾陳新甲,事到臨頭,崇禎不承認自己是幕後推手,反而是反咬一口,指責陳新甲擅自議和,為平息眾怒,陳新甲被處以極刑,淪為又一個替罪羊。這種讓官員背鍋的做派,使整個官僚集團與皇帝離心離德,朝臣但求自保,不肯幹事,因為事情辦砸了,皇帝就會把你拋出去頂缸。

崇禎的悲哀

李自成向北京進軍時,崇禎想要遷都南京,他故伎重演,自己不說,希望朝臣主動提出,可朝臣怕擔責任,無人出頭,無奈之下,崇禎只得留守北京,但他已經指揮不動軍隊了。朝臣們也做好了投降的準備,最後時刻,崇禎連個願意護衛自己突圍的大臣都找不到,在絕望中自殺。可以說崇禎的死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性格缺陷導致的。當然話說回來,在明朝滅亡這件事情上,崇禎的責任最多就是加速了這個過程。因為我們之前說到的種種問題,如君臣關係緊張、滿清崛起、貪污腐敗、民不聊生等,根也很早就埋下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算崇禎能力超強,性格也完美。面對晚明這個爛攤子,恐怕也是無力回天。所以崇禎真正的不幸在於生逢亂世,危機集中爆發,君主專制的特性又把他的缺點成倍放大,最終導致了他個人和國家的悲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