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齊國大疫---淺談中國古代的對疫情的認知

靜心匠道 發佈 2020-02-10T01:39:39+00:00

正逢新春假期,人員流動很大也有很多人有了出行旅遊聚會的計劃,卻由於疫情而全部終止。例如:發現印加人之後,侵略者西班牙人,向美洲殖民擴張,同時也將天花、麻疹、斑疹傷寒和流感傳播到了整個美洲。

作者:靜心匠道

引子:

2020年的新年,突然其來的一場疫情。牽動了全國上下的人心,疫情受到了國內外際社會巨大的關注度。正逢新春假期,人員流動很大也有很多人有了出行旅遊聚會的計劃,卻由於疫情而全部終止。本人也是退了去全家大小去泉州旅行的票和酒店,待家裡十幾天時間。大家都居家隔離,成為了這次疫情好控制的關鍵手段。



古代埃及和羅馬時期的大瘟疫。

現在科學研究:如果一個種群,接觸了新的種群。極其有機會感染上某種病毒,新病毒就會對這個種群形成強大的殺傷力。例如:發現印加人之後,侵略者西班牙人,向美洲殖民擴張,同時也將天花、麻疹、斑疹傷寒和流感傳播到了整個美洲。作為土著人的「印第安人」,完全沒有對這些病毒有免疫力和醫學防疫體系,由於人口的巨大損失,失去了有效的反擊。歐洲人對美洲的征服,就變成了一場病魔的大傳播。數字記載,當時西班牙人入侵,墨西哥原有的居民有3000萬之多,但是經過天花的侵襲。40年時間,失去了2700萬,剩下了300萬,再過了100年後,只剩下了160萬。


西方的考古專家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了「肺結核病」。發生在現在的北非和歐洲。(感覺非洲是各種疫情的源頭地),西方最早找到歷史記載,大規模傳染病的時間,大約在4000多年前。當時富饒的的埃及尼羅河沿岸地區,在出土的一個文物,「埃伯斯紙草文稿文獻」中。專家翻譯出來,裡面充滿很多細節描述大瘟疫。歷史丨輪到了公元165年,西漢同時代的羅馬帝國,也發生了一場可怕的疫情。這個傳染病,就是中國清朝時期都很恐怖的「天花」,這次疫情蔓延輻射到「羅馬帝國」。其威力巨大就單說羅馬城,數據記載「每日死2000人左右,同時由於沒有有效的手段去隔離,天花病肆虐了羅馬15年時間,基本把羅馬首都義大利附近的三分之一人口給消滅了。」天花「過後,羅馬又迎來一個新的對手」鼠疫「,就是談之色變的黑死病。這個是人類又一個兇惡敵人,根據資料記載(公元3世紀----公元6世紀之間),黑死病蔓延到整個羅馬帝國。最後結果,東羅馬帝國的徹底奔潰。而後來在公元1346年----1361年間,再次爆發了一次黑死病,其影響力更加厲害。在這場病魔控制下,根據不完全統計歐洲約有2400萬人死亡,是當時整個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

看完西方歷史上的大瘟疫的,反觀中國夏商周時期對疫情的認識。

在可以找到的歷史資料裡面,商朝時期對人體結構和各部位的疾病就有系統的認識。據宋鎮豪先生統計,殷墟甲骨文資料中:記載(疾首、疾腦、疾目、疾耳、疾口、疾舌、疾胸、疾齒、疾足、疾骨、疾有夢)等50餘種疾病,涉及內、外、口腔、牙、五官、眼、骨、神經、腫瘤、小兒、婦、傳染病等各醫學領域。商人不但給疾病以專有名詞,而且均以病理感覺和病灶病發部位定名。

再翻開歷史典籍,你會看到,我們東周時期的歷史學家,正式在在公羊傳中運用了一個記載了傳染病,這個代表著當時已經有傳染病的流行。同時大家開始給傳染病的叫法,就叫「疫」。這也算是古代中華民族祖先對傳染病認識的一個「萌芽」。

那麼大家很奇怪了為什麼叫後來叫「疫」呢?我們先看看疫字的解釋和內容,

「疫」字其實古代代表徭役奴役和戰爭,當時古代戰爭過後,或者戰爭期間,估計由於衛生條件太差,和防範措施不當,經常聚集後就會發生疫情,人民慢慢總結出一些經驗以後,就有了這個帶病字頭的疫字。



商人對草藥藥性開始有系統的記錄。據《逸周書》記載,武王滅商,曾效仿殷政,「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畜五味,以備百草」,說明殷商時期人們對很多物質的藥性也已非常了解。商朝神秘的文字"甲骨文",專家和學者就發現了「蟲」字和「蠱」字,還有「瘧字,「疾」字等的記載。而這些簡單的幾筆刻畫,沉痛的紀錄了當年歷史。

經過商周時期的發展,中國的人口密集度和經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而商周時期也是中國認識瘟疫的萌芽時期,商周時期隨著內外交流的增多,城市規模不斷的擴大,傳染病首先在奴隸和勞役人群密集的地方出現,同時慢慢會在軍隊或城市中傳播。

我翻閱了一些典籍在《周禮》中,我們找到這句:「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 」就是在周朝的時候,其實就有疾醫出現,而其主要的工作,就是控制四時的疫情。而《呂氏春秋》中還有一個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這裡就更指明了,一些疫情的來源。而孔子整理的《易經》裡面,也有「出入無疾,朋來無咎」,這個十復卦裡面的一個卦辭,簡單的說:告誡人們,疾病最好出入要注意,好少點相互交際,以免疾病傳染給他人。而神奇的《山海經》中記載:「又東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這個叫蜚的獸就是上古時期人民認為的災難之獸,同樣大家把疫也放進災難裡面了。

古人在《周禮·天官》說:「春時有痟首疾。」又說:「秋時有瘧寒疾。」《靈樞·論疾診尺》有說:「夏天傷於暑,秋生痎瘧。」余雲岫《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則疑「痟首疾」為春季時的流行性感冒,指瘧由蚊所傳授。又如《周禮·天官》所云「秋時有瘧寒疾」及《孟子·公孫丑下》所云「有寒疾,不可以風」,余氏又引張子鶴《中國醫藥科學討論》謂寒疾也是流行性感冒。顯然,這些先秦文獻及甲骨文刻辭中的由表示人體部位或人體器官之外的字與「疾」字組成的詞雖然表示傳染病、流行病,但這些傳染病、流行病的傳染性即便很強,致死率卻很低,不足以對患者的生命和社會造成巨大的威脅和破壞。所以,這些詞表示的傳染病、流行病並不屬於瘟疫,或者還沒有發展到瘟疫的程度。

不過,由於瘟疫規模較小,加之文獻記載簡略,或是具體時間難於判斷,或是在疾病特徵方面記載得含糊不清,幾乎沒有能夠明確判斷時間或界定瘟疫性質的瘟疫傳播或疫災爆發事件。

中國歷史記載第一場疫情

春秋戰國時,疫災的流行和爆發的規模較小,頻率較低。疫災延續的時間也比較短暫,對人口和社會的破壞力遠不如同時期頻發的戰爭更加有殺傷力。這一時期,史料記載的疫災年份僅有4個,疫災頻度僅為1.64%。即便考慮到文獻資料的佚失等原因造成的記載不全的因素,在中國古代瘟疫史中,春秋戰國時瘟疫流行、疫災爆發的頻度依舊相當低。可是,這仍然無法改變瘟疫流行導致人口罹難和社會破壞的歷史規律。

資料顯示司馬遷寫的《史記》開始起到崇禎帝的明朝末年(1647年),僅僅在正史留下深刻記載的,大瘟疫就有95次之多,疫病大流行後,疾病流行就開始越來越頻繁,特別是在朝代的更替產生的饑荒、與各種戰爭之後。在一書《中國救荒史》上記錄另外一個數據,就是在我國疫情的發生次數,周朝一次,秦漢時期十三次、魏晉時期十七次、隋唐時期十七次、北宋南宋時期三十二次、元朝時期二十次次、明朝時期六十四次、清朝時期七十四次。這個十大約的統計數據。但是,不斷的疫情發生,中華民族並沒有像西方的羅馬帝國一樣,因為連續瘟疫而解體,最後消失在歷史的塵埃里,反而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越斗越強。我們再看看我們的史官們留下的歷史書籍,回到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是怎麼對瘟疫的記載和記錄。


我們查到的中國一個疫情記載是在,公元前674年,按中國的天干地支曆法,是屬於丁未年(羊年),中國的東周時期,周惠王三年,丁未年,齊國傳染病流行。—— 《公羊傳》莊二十年,這個是摺疊隱藏過的信息記錄,現在我翻開公羊傳比較詳細的紀錄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齊大災。大災者何?大痔也。大痔者何?痢也。

何以書?記災也。外災不書,此何以書?及我也。

秋,七月。冬,齊人伐戎。

以下是簡單的講解,

時間:魯莊公二十年(周惠王三年)

地點:東周的魯國。

周曆二月,春天的時候, 魯國桓公妻子,叫做姜氏,去到莒國。

同年夏天,也就是大約四月左右,魯國鄰近的齊國就突然發生大災。

是什麼大災呢?(要需要專門記錄,這次大災就是大疾疫。)

那是什麼樣大疾疫呢?

齊國發生流行的傳染病。

那為什麼記載這件事呢?

因為要記載災難。魯國以外的災難是不記載的,

這裡為什麼記載呢?

因為這種傳染病已波及到魯國。

首次記載的是齊國的發生的傳染病,而這次傳染病的發生是在夏天,本來魯國是不記錄的,但是由於這次傳染病太厲害了,之間傳到了魯國,就是擴散到了魯國,但是後面沒有再記錄下去,

到了秋和冬,齊國就進攻戎國。並沒有記錄齊國的傳染病到底怎麼結束的,怎麼控制的。

這裡雖然只是看到簡單的信息,但是同時也看到了一個問題,傳染病首次在歷史上記錄,這次規模有點大,讓魯國的歷史官員都要去記載。


齊國醫療條件怎麼做應對措施,在短時間內疫情就受到了控制。

那麼會有一個疑問,我們這次的疫情都花了全國的努力去控制,古代條件那麼差,疫情怎麼就在短時間得到控制,最後消滅呢?

歷史資料中找到,中國古代生產力落後,通常交通也不發達,這樣其實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很少。會局部性爆發瘟疫,但是只要做到有效的隔離,就能阻斷瘟疫感染重災區,和其他未感染瘟疫地區之間的交聯繫,簡單的說齊國採取的方式,就是封鎖官道和城門,《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秦國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到「癘所」。讓他們和體健的人,區分吃喝活動,從而切斷傳播源,找到根據。



其實就是夏商周發展出來的,中國最特色的醫學體系,巫醫體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逸周書·大聚》記載:「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這裡看到巫醫是系統化的,末端已經達到了鄉的分支。《論語·子路》中記載:「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其實在商和周的努力下,中國有上層國君和到各種諸侯國,再到大夫階層,都已經有系統的醫學體系,就睡巫醫體系。而這個也就是我們後世中醫體系的萌芽和發展階段。

當疫情的發生,這個全國性的巫醫體系就發生了作用,利用多年積累的經驗和理論,利用砭石,針灸和湯藥為基礎,齊國的中醫可能利用湯藥作為輔助。給患病人群進行治理,利用激發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去戰勝病毒!在提高免疫力和加強衛生習慣後,患者體內產生抗體,因此古代在一場瘟疫下來,一般都不會再次感染上同種瘟疫。

具體其他手段,我們下一篇再詳細討論。

放下史書,回顧一下我們人類,走過的悠長漫長的發展歷程,無論我們和祖先都一樣,都要不斷面對挑戰,在不經意之間。就會有這樣和那樣的災難發生。而最難的就是各種出人意外的天災和疾病,這些事情經常使我們的祖先和我們都備受折磨和煎熬。

但祖先們一路走下來,沒有屈服過,我們同樣不會屈服,疫情無情人有情,事情過去就睡有反思和總結。人類總要學會在不懈的鬥爭中前進,前進,前進。我們堅定的看到我們的祖國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各種的災難從來都沒有阻止,中華民族邁向美好的未來


下期我們來說一下巫醫是如何控制住東周的疫情的。




參考文獻:

《卜辭》:甲子卜,貞:疾役(疫),不征 (延)?貞:疾役 (疫),其征 (延)?

《公羊傳》莊公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齊大災。大災者何?大痔也。大痔者何?痢也。何以書?記災也。外災不書,此何以書?及我也。秋,七月。冬,齊人伐戎。

《睡虎地秦墓竹簡》所記《秦律》:城旦,鬼薪癘,何論?當遷癘遷所。

《論語·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

《逸周書·大聚》:「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

《山海經》中記載:「又東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