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條老街,承載了幾代人的童年回憶,匯聚了巴蜀建築的美學

驢險記 發佈 2020-05-07T10:20:07+00:00

談及重慶,大部分人腦海中會反映出與抖音推送上無差的畫面。的確,這些都是重慶的名片,但這是大部分人眼中千篇一律的重慶,而不是你眼中獨一無二的山城。

談及重慶,大部分人腦海中會反映出與抖音推送上無差的畫面。比如被燈光包裝的高樓大廈,穿樓而過的輕軌,火辣朝天的火鍋,燈紅通明的洪崖洞……的確,這些都是重慶的名片,但這是大部分人眼中千篇一律的重慶,而不是你眼中獨一無二的山城。今天,我們拋開你所知道的這些不談,去看一看這座老城最初的模樣。

1.重慶的靈魂,有一半是老舊街道賦予的

相信大部分人對重慶的印象就是樓高橋多,這裡的建築具有年代氣息。其實我在重慶讀書的幾年時光里,也看過不少建築民宿,但依舊還是會被這裡的川東民居的格局所打動。這裡的建築依山而建,鱗次櫛比,輕軌從頭頂划過,還沒等你回過神來,列車已經駛進了居民樓里,「穿針引線」的場景每天都在現實生活中上演著,我外表強裝著鎮定,但內心依舊抑制不住對於這座城市的歡喜。

雖然重慶至今無法與北上廣深相媲美,但重慶近年來的經濟增速,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重慶之所以能夠在近兩年惹得這麼多人喜愛,想必是因為它粗獷的山脈和綿延的長江水乳交融,列車和高橋在空中的和諧互動,既不失老城的韻味,同樣又極富張力,潑辣直爽的山城人民性格讓這座城市都極其鮮活。可以說,重慶這座城市一半的靈魂都是老街賦予的,而我要給你講的正是重慶的下浩老街。

2.曾經興盛一時,轉眼時過境遷

下浩老街曾經是到長江邊上龍門浩碼頭的必經之路,陪都時期龍門浩碼頭就是連接渝中半島與南岸的交通要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少小型企業陸續遷入下浩正街,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下浩街區一直是南岸長江邊上繁華的街道。這條看似僥倖保存下來的老街,其實和重慶的山水格局大有關係。被長江、嘉陵江切割成幾部分的重慶,在舊時需要靠水路連接。其中,南岸和渝中半島的連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南岸的龍門浩碼頭和渝中半島與之嚮往的望龍門。

在那個以水為路的年代,有了碼頭便有了人和貨物的往來,便有了商業,也自然有了興盛一時的街道。下浩老街區域的正街、董家橋、覺林寺街、葡萄園因為是通向龍門浩碼頭的要道,自然等成了繁華的南岸碼頭商業中心。抗戰時期,招商局、川江輪船公司、民生公司、強華公司、重慶渡輪公司在南岸設碼頭運營渡輪,後幾經更替,直到1996年,龍門浩碼頭停運,客觀上切斷了下浩街區的命脈。

如今,東水門大橋從渝中半島伸出,直抵南岸,正好取代了曾經龍門浩碼頭和望龍門之間的水路功能。筆直的道路上匆忙駛過的車輛,拋開了曲折上下的下浩老街,直接連接到南岸區地勢較高的上新街。時代已經不允許人們以步行和水路作為主要交通,商賈雲集的下浩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衰落了。隨著商鋪和居民的遷出,如今這裡成為喧鬧都市中難得的清凈之地,幾處洋行民居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留下來的居民似有似無地留存著過去的印記。

3.下浩老街,市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相較於許多其他城市的街道,重慶的下浩老街就顯得極富戲劇性。可能此刻街巷還是逼仄的,下一刻可能就有一處視野極佳的空地。下浩正街盡頭的一處支路,正好面對滾滾長江水和渝中半島的水泥森林,這種老城與新城、堅硬和柔軟的對比,也正是今日重慶隨處可見的城市對話。

街道不寬,兩旁的民居房屋伸出的屋檐似乎在對話。房屋勾勒出的空間向前方延伸,給了人庇護。街巷高低,曲折,延伸,在任何一段駐足幾乎都看不到頭,引人帶著好奇心走向下個轉彎處,去看個究竟。走過去,也許是另一個岔路,也許一段階梯,看似石板路的無意為之,實則是多年來人們生活需求在大地上的雕刻。這種大地的雕刻細密,巧妙,自然,沒有圖紙設計般的理性,而是充滿了人性和生活的味道。

街道上,幾方木桌,一壺茶,一桌麻將,伴著孩童的嬉戲以及貓狗百無聊賴的搖尾,便是這座城市角落市井人民的真實寫照。相比早已成為文物的洋房和街區,真正讓老街的氛圍得以延續的是這裡存有的生活方式和屬於下城的步調節奏。從下浩老街抬頭斜視,正好可以看見東水門大橋橙色的橋體凌空飛過,車來車往,感覺下浩要被拋棄,但人們捨不得盡數放棄這裡,圈起幾處文物,以歷史街區保護的名義留存著這裡。

感謝您的閱讀,文章就到此結束啦!如果喜歡我們文章的話,就請點個讚和分享吧。另外點擊關注,可以方便您更加快速地找到我們哦,我會一直在這裡等著你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