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空軍的領導人,赫爾曼·戈林,到底是聰明還是愚蠢?

歷史皇太后 發佈 2020-02-07T18:57:18+00:00

參考文獻:《戈林:納粹德國空軍總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戰史》《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二戰中有過許多將軍元帥,他們大多以傑出的戰果而在軍事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當然,也有一些以自己的無能而被人熟知。不過很少有人能和德國的赫爾曼·戈林那樣飽受人們的爭議,絕大多數時候,赫爾曼·戈林都被抨擊為一個蠢材,似乎德國空軍的失利,就和赫爾曼·戈林有關。但是一個無能的人,真的能夠成為一名元帥,並且擔任德國的國家航空部長嗎?今天我們就分析一下赫爾曼·戈林,看看他到底是一個天才,還是一個愚者?

一、一戰時期的戈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赫爾曼·戈林是作為一名飛行員而活躍在戰場上的。不同於人們對他的印象,停留在一個大胖子的形象上,那時候的戈林作為一名飛行員,顏值肯定是夠了。在當時的德國空軍中,赫爾曼·戈林有著「鐵人赫爾曼」的聲譽,這是因為他的能力和鬥志皆被人認可而獲得的。

在當時他作為一名王牌飛行員而備受矚目,其照片也成為了當時德國市場上的搶手貨,並且在1918年被德皇威廉二世授予了功勳勳章——也就是著名的藍色馬克思勳章。

通常來說這種勳章要被授予擊落25架敵機的王牌飛行員,戈林此時只是擊落了18架敵機,按理是不足以獲得這樣的勳章的。不過因為戈林被認為是一名十分優秀的軍人,故此特例授予了他這枚勳章。而在獲得了勳章後,戈林也被晉升為了素有「里希特霍芬聯隊」之稱的德國第1戰鬥機聯隊的聯隊長。

聯隊的第一位聯隊長是號稱「紅男爵」的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男爵,能夠擔任這麼一支傳奇戰鬥機聯隊的指揮官,赫爾曼戈林的能力顯然是被認可的。而當時戈林作為一個外來戶,要指揮這麼一支有著許多王牌的聯隊,顯然難度是很大的。

不過赫爾曼戈林本人在這個時候卻表現出了良好的領導能力,他並不追求自己的擊落數字,而是專心於與其它王牌合力擊落敵機。靠著這種方式,戈林很快贏得了全聯隊的信賴,並且很快擁有了和已逝的里希特霍芬男爵相當的威望。不過緊張的局勢很快讓這個聯隊陷入了困境,作為對協約國最後的抵抗,戈林率領聯隊駕駛飛機在降落時將飛機盡數摔壞,以作為保全該聯隊榮譽的方式。通常來說飛行員對於自己的飛機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這個命令的下達顯然是不容易的。

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戈林,並非是一個蠢材,相反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空軍飛官。在指揮一個他此前從未接觸過的聯隊時,他能迅速獲得該聯隊的尊敬,並迅速團結起聯隊的所有人,這對於一名指揮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名飛行員,他的空戰技術過硬,有良好的空戰意識,能夠判明情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在這個時期,絕非一個蠢材,畢竟蠢材是不能做到這麼多的。那麼在二戰期間,他的表現又如何呢?

二、二戰時期的戈林

此時的戈林已經是德國空軍的領導者,德國的國家航空部部長,軍銜為德國空軍元帥,後晉升為國家元帥。在德國空軍的重組過程中,赫爾曼戈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他的身體變胖了,但是腦子卻依舊好用。戈林非常善於挖掘人才,比如說他從陸軍中選拔了諸如阿爾貝特·凱塞林、漢斯-于爾根·施通普夫和瓦爾特·韋佛等精英,也通過招募民間飛行員來培養新鮮血液,比如說艾爾哈德·米爾希,同時他還找到了自己的老戰友恩斯特·烏德特。這些來自各地的軍官成為日後德國空軍的骨幹,可以說如果沒有戈林不拘一格的挖掘人才,那麼德國空軍的重組會緩慢許多。

當然了,就空軍的實際重組方面,戈林參與的比重並不多。畢竟戈林本人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接觸過航空業務了,因此更多的時候,他這個空軍統帥負責是向上面討要資金。每當和上面出現財政預算上的紛爭時,空軍參謀長韋佛就會把文件送到戈林手上,而戈林本人就會拿著這份文件去找希特勒。

就一般結果而言,戈林往往能夠帶回比計劃中更多的預算。在1933年1月至1939年8月期間,德國共花費640億馬克在軍備上,其中有40%是用在空軍,占了極高的比例。基於上述原因,戈林在空軍成立初期深受部屬與參謀部軍官愛戴,因為戈林總是能給空軍爭取到足夠的經費。

不過在這之後,戈林的表現就有些糟糕了,比如說在戰略空軍上,德國空軍總參謀長韋佛意外身亡後的繼任者阿爾貝特·凱塞琳反對這一點,認為資源不足的德國空軍無力負擔的,遂準備徹底廢棄有關戰略空軍和戰略轟炸機的項目。當時米爾希與凱塞林的想法一致,而空軍轟炸機總監庫爾特·弗克比爾與空軍參謀部作戰處長保羅·戴克曼為了保全轟炸機,要求由戈林來定奪。

米爾希對戈林說道:「你有兩種選擇,是要生產1000架四發轟炸機,還是數千架的雙發轟炸機?」戈林並未想的特別多,他說道:「元首隻會問我轟炸機共有幾架,而不會問是哪種。這句話可以證明,戈林對於戰略轟炸機的潛力是完全不了解的,只是按照數量來計算。當然這也和希特勒要求快速建立規模龐大的空軍有關,因此戈林也著重於數量而非質量。

戈林這一句話就給德國的戰略轟炸機項目判了死刑,已準備進行測試的烏拉山轟炸機原型機也被變成廢鐵,德國也在二戰全期再無發展出真正的戰略轟炸機。通常而言,人們普遍認為,這是戈林無能的證明。從一些資料解析上來看,戈林本人對於空軍建設的要點,依舊局限在他一戰時期作為戰鬥機飛行員的經驗。在補給、後勤、戰略、飛機性能、技術與工程等諸多領域,幾乎可以說是完全的無知,而這些領域又恰好是建設一個空軍所必備的核心領域。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就這樣認為,戈林本人確實就是無能者呢?

三、戈林真的是無能嗎?

顯然,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確實,戈林本人在空軍的建設上有功有過,其對於空軍領域的了解止步不前和任人唯親這兩點,給德國空軍的後續發展也帶來了惡劣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指出,早期德國空軍的建設是由戈林完成的。倘若沒有戈林的號召力,和其與希特勒的友好關係,那麼德國空軍是很難爭取到如此巨額的資金的。這一點上,我們也不能說他無能,畢竟作為空軍的統帥,能要來足夠的資金也是一種貢獻。

那麼如果這樣看的話,戈林本人並不是一個庸才。可為什麼他會被評價為一個不堪入目的蠢材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戈林過多的權御之心和他廣泛的參與了德國的諸多活動。確實,戈林是有能力的,他既是德國國家航空部長,又是空軍統帥,也擔任了德國的經濟部長,還組建了在三十年代初期最有效率和成就的情報機構「研究局」和著名的蓋世太保(國家秘密警察,該組織後被黨衛隊接管)。但反過來,他的地位和過於廣泛的活動決定了,他很多事情上要替他的部下和上司希特勒背黑鍋。

舉個例子,敦刻爾克這件事通常就被認為是戈林的過錯,是他的傲慢和搶功導致了英國人得以逃脫。但需要指出的是,當時英國遠征軍幾乎都聚集在敦刻爾克,而且是齊裝滿員,英國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也算是傾盡了全力。那麼這個時候敦刻爾克的防空火力是多麼強大,可想而知。此時希特勒本人已經下令陸軍停止進軍,原因無非是擔心遭到劇烈損失。畢竟他坦克再厲害也不如艦炮厲害。

而且希特勒本人也無心消滅英國遠征軍,他本人此時尚且希望談和,德國副元首赫斯飛到英國去,就是為了和英國議和這件事。那麼所謂的用空軍消滅英國遠征軍,從理智上就不可能。這麼想的話,所謂的戈林搶功的說法,估計就和赫斯精神失常是一個原因,都是希特勒對外的一種解釋。

至於轟炸英國首都倫敦,這本質上是個面子工程,但不是為了他的面子,而是為了希特勒的面子——因為英國人在夜間轟炸了德國,所以希特勒遂決定做出還擊。而當時對於這個命令,德國空軍總參謀長漢斯·耶順內克是支持的,並且開始動員飛行學校的教官參與轟炸。對此戈林曾反問耶順內克:「如果英國空軍集中轟炸柏林,你認為我們會投降嗎?如果我們不會投降,你怎麼去認為英國人會投降呢?」耶舒恩內克只能表示:「英國人很軟弱,沒有跟我們一樣的戰鬥意志。」顯然,戈林對於轟炸倫敦,就能迫使英國人投降是懷疑的,他本人也曾找到希特勒反對轟炸倫敦的行動。不過希特勒拒絕聽從戈林的建議,因此德國空軍在不列顛空戰期間蒙受了巨大損失。當然,因為戈林是空軍元帥,所以背黑鍋的事情肯定是他來。

結語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戈林本人在能力上是有不足的,他給德國空軍開了一個好頭,但之後卻沒有很好的跟進。而且因為他的權力慾望,也導致了德國海軍一直缺乏遠程飛機,同時忽視新式技術,片面的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經驗,輕視了雷達等技術以至於讓空軍蒙受損失。但客觀來說,戈林本人在能力上並不是一個庸才,至多只是一個平庸的軍事主官。他是一個十分矛盾的人,你可以在他身上找到閃光點,也會找到他的愚蠢之處。但或許戈林是一個聰明的人,可他卻把自己的才智用到了一個不該用到的地方——成為了法西斯主義的擁護者,而這也讓他所有的閃光點都成為了污點。

參考文獻:《戈林:納粹德國空軍總司令》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