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會犯下連營七百里的低級錯誤,而遭到軍事菜鳥曹丕嘲笑?

千古名將英雄夢 發佈 2020-04-26T10:17:28+00:00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主筆:閒樂生上一篇我們詳細分析了劉備在稱帝後為何要堅持伐吳,總之,劉備此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一拍腦袋的衝動決定。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35)

主筆:閒樂生

上一篇我們詳細分析了劉備在稱帝後為何要堅持伐吳,總之,劉備此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一拍腦袋的衝動決定。所以群臣雖然都勸劉備暫緩攻吳,但劉備都不肯聽(注1)。而諸葛亮對此雖沒有具體意見體現於史料之中,但他其實也是持保留意見的,《隆中對》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待天下有變……」顯然,諸葛亮的戰略很清晰,他認為應該先憑藉岩阻(漢中、東三郡)立於不敗之地,然後與正在鬧獨立的河西諸將及羌氐民眾聯合(西和諸戎),同時搞定南中,獲取其豐富自然資源(南撫夷越),並且要結好孫權,等待天下有變(如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曹丕去世幼主繼位等),再去北伐曹魏。當然,當劉備與孫權武力爭奪荊州南三郡,關羽又拒絕與孫權聯姻,就已經開始偏離這條道路了,諸葛亮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機會來來去去,而無能為力。

所以,就算是諸葛亮,如今也沒啥好辦法了。劉備只能孤注一擲,幾乎傾巢而出,總共出動了近十萬大軍伐吳,這幾乎是蜀漢能夠調動的全部機動兵力了(注2)。

注1:見《資治通鑑 魏紀》:「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


注2:雖然《三國志 文帝紀》注引《魏書》上記載了孫權當時的上書:"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但這四萬人只是支黨,即前鋒部隊,不是劉備東征軍的全部。而據《三國志 劉曄傳》注引《傅子》說:「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可見劉備軍光陣亡的人數就在八萬以上,再加上黃權及其他部隊投降者,劉備兵力總數應該在十萬左右。

與劉備喜歡豪賭的性子不同,孫權辦事,總是滴水不漏還留後路。所以當劉備剛出動的時候,孫權就放低姿態遣使求和,但劉備一眼就看出孫權只有表態而毫無誠意,全都是虛的,表面上客客氣氣,實際上連一寸土地都不肯讓。看來這仗還是非打不可啊,像孫權這樣的笑面虎,不打到他哭就不行。孫權一看這劉備不好糊弄,就只好跑去糊弄曹丕,向曹丕稱臣,接受曹魏的吳王封號。總之,在名位方面孫權盡可以讓步,但一旦牽涉到實際利益,那就能拖拖,能賴賴,老熟人都知道孫權這德性,但曹丕年輕啊,畢竟是嫩。

曹丕認為,現在孫劉大戰一觸即發,我正好坐山觀虎鬥啊,更重要的是,正如前文注2所分析,曹魏內部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他們認為劉備遭受襄樊之敗的重創後,非但不能攻打曹魏,甚至也不敢攻打孫權。打仗不是過家家,組織數萬乃至數十萬大軍,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工作,比如劉備在關羽死後的公元221年初就開始準備伐吳,卻直到該年七月才宣布開打,到年底才將軍隊開到秭歸。

當然,曹丕在夷陵之戰爆發後還是來得及出兵插一腳的,因為兩邊沒交手幾個回合就在夷陵形成了相持,這一持,就是大半年的時間。可惜,在這大半年的時間內,曹丕仍然沒動手,蜀漢有秦嶺天險難打也就罷了,東吳他也沒想打,孫權難得服軟一次,曹丕很享受這種「遠人來服」的感覺,結果最終混成了「吃瓜群眾」。

這下劉備鬱悶了,他之所以連營七百里,以緊逼盯人的方法纏住陸遜,目的就是要伺機待變。而他所等待的機會與變局到底是什麼呢?

第一就是要將荊州南四郡的蠻族全發動起來(注3)。

注3:見《三國志 先主傳》:「先主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咸相率響應。」另據《水經注》記載,馬良在此期間還曾遠赴義陵(今湖南漵浦縣),綏撫蠻夷,指導他們築城墾田。


第二就是要將心向蜀漢的荊州士民也發動起來,為此,劉備這次帶的兵將大部分都是荊州人士,能力不重要,對荊州士民的影響力更重要。但很可惜,劉備這一招也被陸遜給破了,他讓孫權「盡除荊州民租稅」(見《三國志 吳主傳》),並大力提拔荊州士人,給予他們極高的政治地位(注4),以抵擋劉備的宣傳攻勢。

注4:見《三國志 陸遜傳》:「時荊州士人新還,仕進或未得所,遜上疏曰:『昔漢高受命 ,招延英異,光武中興,群俊畢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遠近。今荊州始定,人物未達,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載抽拔之恩,令並獲自進,然後四海延頸,思歸大化。』權敬納其言。」


第三點不好提,但劉備確實在等,等誰呢,等曹丕。當時曹丕正催逼孫權將其世子孫登送去洛陽做質子,而孫權則在竭盡努力拖延,只要劉備能將戰爭再拖幾個月,曹丕就會發現機會的千載難逢與孫權的虛偽面目,到時候一怒出兵,孫權再不讓步就只有死路一條,劉備的春天就來啦!所以劉備一直苦苦撐著,就是希望等曹丕自己看出個中利害,使漢魏雙方在沒有外交關係的情況下,也能形成一點默契與配合,讓孫權自食其果,付出代價。

然而,劉備最終還是高估了曹丕,而低估了孫權陸遜。孫權在這近一年的時間內盡顯其狡詐外交手段,並施展其影帝級政客表演,在魏使面前又是「流涕沾襟」,又是「指天為誓」,將曹丕忽悠得團團轉。可憐劉備不惜七百里聯營與陸遜相持,目的就是為勾引曹魏在孫權後方動手,沒想到曹丕不但不動手,反而嘲笑劉備不知兵(注5),劉備聽說後估計要氣得跳腳——老子跟你爹鏖戰徐州的時候,你小丕丕還在穿開襠褲呢,竟然還嘲笑朕不知兵,你丕丕有打過一場正經仗嗎?看把你能的!

注5:見《三國志 文帝紀》:「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

更糟糕的是,陸遜這個年輕人竟然如此有定力,在內外上下的催逼之下,竟然硬抗著就不出戰,就死死龜縮在夷陵將其守得滴水不漏,讓劉備毫無可乘之機。夷陵乃三峽入荊的峽口,陸遜放棄秭歸主動後撤至此,便是要將劉備大軍封堵在這狹長崎嶇的三峽峽谷之中(注6),七百里聯營打醬油。與此同時,東吳大將步騭也率領一萬交州兵北上長沙,並進駐益陽,以鎮壓荊州南四郡蠢蠢欲動的蠻族各部。而由於外交的大獲成功,曹魏的淮南軍隊大多都退守在汝南郡的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與陳郡一帶(注7),孫權在東方幾乎沒壓力,從而得以部署重兵在武昌,給予陸遜強大後援力量(注8)。

注6:見《三國志 陸遜傳》注引《吳書》陸遜所言:「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


注7:見《三國志 夏侯惇傳》:「督諸軍還壽春,徙屯召陵。」及《三國志 張遼傳》:「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還屯陳郡。」


注8:《三國志 陸遜傳》中說:「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這指的僅僅是第一線兵力。孫吳這邊還有左將軍諸葛瑾屯公安的第二線兵力(「黃武元年,遷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以及孫權屯武昌的第三線兵力(「權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加起來總兵力應超過十五萬(孫權之前光收編蜀漢的荊州與三峽部隊恐怕就已超過五萬)

這樣一來,劉備就慘了,因為他不僅要分兵給馬良去武陵與蠻族配合抵擋步騭,還得分兵給黃權駐紮在江北防備曹魏,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曹丕遲遲也不動手,劉備的心態終於崩了(注9),陸遜抓住機會,突然動手,命諸軍同時俱攻,火燒連營,漢軍猝不及防,頓時慘敗,土崩瓦解,劉備僅得生入白帝城。而蜀漢十萬大軍,就此灰飛煙滅,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鋪滿了整個三峽水道,一眼望去,兩岸火光映彩雲,萬重山川變血海,上千里長江變冥河,猿聲不啼,家家舉喪,劉備多年來南征北戰積累的精兵與諸葛亮十餘年辛苦經營,在這三國的賭桌上輸的血本無歸。

而失去了主力大軍的黃權與馬良,自然也無力回天,黃權被迫降魏,馬良慘死五溪,其他戰死投降的漢軍將領,更是數不勝數(注10),蜀漢朝廷,為之半空。而曹丕直到夷陵之戰後三個月才發現孫權的真面目,這時才想著攻打東吳(劉備六月底敗於猇亭,曹魏攻打孫權在九月份),但此時孫權已與劉備講和修好,曹丕就這樣完美的錯過了這難得的幾個月「蜀弱吳孤」的局面,也錯過了曹魏統一天下的唯一機會。

注9:所以劉備最大的錯誤不是七百里聯營,而是將中軍主力過於突前,成頭重腳輕之勢。假使劉備把大本營放在秭歸,而將其主力大軍作為後繼,這樣就算前鋒潰敗,劉備以天子之尊,也可以堅守秭歸讓敗軍穩住陣腳,不至全線崩潰。


注10:據《三國志》諸人傳記,蜀漢此次損失的文武官員甚多,光黃權這一路降魏的將領及官員,就有三百多人(見《三國志 文帝紀》注引《魏書》:「(黃)權及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詣荊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綬、棨戟、幢麾、牙門、鼓車。」),這其中的重臣就包括鎮北將軍黃權、領南郡太守史郃,荊州治中龐林三人,而陣亡的重臣,則有侍中馬良、前部將軍張南、護軍馮習、別督趙融、傅肜,以及從事祭酒程畿、荊州議曹從事王甫等七人。另外,蜀漢將領杜路、劉寧等人也因走投無路投降東吳。

而事已至此,劉備雖然還活著,但跟死了也沒啥區別了,整個蜀漢的重任,自此全部壓在了諸葛亮瘦弱的肩膀上,公元前223年初,劉備病危,諸葛亮被緊急召往白帝城,接受劉備最後的託付。此時此刻,早春的寒意正濃,三峽的江面上平湖如鏡,暗流涌動,水汽氤氳、白霧茫茫,諸葛亮身披鶴氅,面色凝重,他的心中,早已翻湧了無數淚水,但就是流不出來,直到劉備一句話,終於讓諸葛亮心防崩潰,淚水有如三峽急流,一時傾瀉而出,再也停不下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