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以陡傾角度撞地球致恐龍滅絕:其撞擊效果更有殺傷力

小南希希希 發佈 2020-06-04T10:44:32+00:00

研究人員最新發現,6600萬年前這顆巨大小行星以一個陡傾角度撞擊地球,結果導致大量氣體和粉末釋放出來,其撞擊效果要比「淺層碰撞」更具有殺傷性。

1、研究人員最新發現,6600萬年前這顆巨大小行星以一個陡傾角度撞擊地球,結果導致大量氣體和粉末釋放出來,其撞擊效果要比「淺層碰撞」更具有殺傷性。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燃燒的小行星以最糟糕的角度撞擊地球(對於恐龍而言),從而導致恐龍物種走向滅絕。

  在任何情況下,與一顆巨大、快速移動的宇宙拋射體發生碰撞都是災難性的,但是研究人員最新發現,6600萬年前這顆巨大小行星以一個陡傾角度撞擊地球,結果導致大量氣體和粉末釋放出來,其撞擊效果要比「淺層碰撞」更具有殺傷性。

  科學家對該隕石撞擊地球的軌道路徑進行模擬,製造了跟蹤該事件始末的3D模型,從隕石逐漸接近,到發生碰撞,再到整個巨大隕坑的形成。研究發現該隕星從東北方向接近地球,以地平線60度的入射角撞擊地球,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入射大氣層的氣體數量,從而對全球氣候帶來一場毀滅性災難。

  6600萬年前的這次小行星碰撞事件,以一聲巨響終結了中生代,該事件引發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物種大規模滅絕,地球上75%的生命消失,其中包括所有非鳥類恐龍。小行星碰撞留下的痕跡至今仍存在,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有一個巨大的圓形盆地,被稱為希克蘇魯伯隕坑(Chicxulub crater),其直徑大約200公里。

  2、他們還檢查了希克蘇魯伯隕坑30米深處的不對稱結構,分析出小行星碰撞地球的方向和角度。雖然之前研究模擬了小行星碰撞形成隕坑的外觀,但這是研究人員首次使用更深層次的結構數據模擬碰撞後期的隕坑狀況。

  在研究人員的模擬中,他們估計該小行星直徑為17公里,運行速度大約4.3萬公里/小時,密度為2.63噸/立方米。

  他們還檢查了希克蘇魯伯隕坑30米深處的不對稱結構,分析出小行星碰撞地球的方向和角度。雖然之前研究模擬了小行星碰撞形成隕坑的外觀,但這是研究人員首次使用更深層次的結構數據模擬碰撞後期的隕坑狀況。科學家在研究報告中稱,該研究可追溯隕坑結構的形成,讓科學家對小行星運行軌跡產生更準確的認識。

  依據這項最新模擬,研究人員可獲得這顆遠古小行星的體積和質量,並掌握到它與地平線呈60度入射角度,以每小時數萬公里的速度發生碰撞,相關數據與希克蘇魯伯隕坑的結構相吻合。

  該模擬結果表明,與大多數小行星碰撞的入射角度相比,此次碰撞產生的噴射物對地球造成「最糟糕的情況」,向大氣層噴射的硫和二氧化碳是其他小行星碰撞事件的3倍以上。

  研究報告作者、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系行星科學教授加雷斯·柯林斯(Gareth Collins)稱,這個陡傾的碰撞軌跡對地球生命造成最嚴重的致命一擊,它將更多的危險碰撞碎片釋放至高層大氣層,並四處散播,而這些物質直接導致了冬天的到來。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5月26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