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貧民媽媽,養出了2個億萬富豪,靠的竟是「讓他們多做家務」

天空樹 發佈 2020-05-12T09:54:06+00:00

三個兒子在接受採訪時,都說正是媽媽的「 家務教育法 」,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創業。每到周末,媽媽就會帶著他們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他們也在勞動中懂得了協作的重要性。

文 |小樹媽媽

前段時間,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大中小學,將開設勞動課程,必要的時候,還要作為升學的重要參考依據。


很多人都質疑開勞動課是否有必要。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國外媒體報導的一位媽媽。


這位媽媽出身貧苦,既沒錢也沒學歷,然而她養育的孩子卻個個優秀。


她的大兒子畢業於耶魯大學,是Twitch的創辦者,公司後來被亞馬遜以 9.7億美金的價格買下。


二兒子創辦了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Cruise公司,後被通用汽車以超過10億美金的現金和股票收購了。


小兒子,雖然還沒創造那麼多財富,可也是一位出色的軟體工程師。


三個兒子在接受採訪時,都說正是媽媽的「 家務教育法 」,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創業。

▲ 大兒子Justin和二兒子Daniel

每到周末,媽媽就會帶著他們粉刷房屋、修理桌椅、打掃衛生,他們也在勞動中懂得了協作的重要性。


大兒子接受採訪時說:「我覺得做家務和開公司其實是一樣的。


好比所有人都同坐在一條船上,重要的不是誰做了什麼,而是把各自的事情做好,才能夠成功。」


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

「如果兒童讓自己任意地不論去做什麼而不去勞動,
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學不會體育,
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


其實,開設勞動課的意義,真的不止是影響升學那麼簡單。


孩子的勞動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


去年朋友給講過這樣一件事。


她的孩子上二年級時,有天做值日,她在校門口等。


20分鐘過去了,不見孩子,40分鐘後,依然不見孩子,一個小時過去了,值日組的孩子們依然沒出來。


幾個家長擔心有事,跟門衛說明情況後,跑進去看。


教室里,桌椅散亂,幾個孩子勉強把地掃完,正拿著墩布「畫條條」呢。


因為欠缺勞動經驗,孩子們不知道掃地要「朝同一方向」掃,拖地要「退著拖」,折騰了半天,教室反倒越來越髒,越來越亂……


哭笑不得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孩子的勞動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


去年,一個五年級孩子因不會「剝雞蛋」,被同學嘲笑上了熱搜。


還有女大學生,每周把髒衣服打寄給父母洗的真實事件。


種種現象,讓我們不禁感慨:


這屆孩子,在智力上,確實比我們那一代要聰明多了,但在動手能力、勞動能力上,卻真的很欠缺。


孩子勞動能力欠缺,一時可能看不出對成績有什麼影響,可從長久來看:


會勞動的孩子,才擁有綜合競爭力。


勞動,真的會讓孩子變「聰明」
日本有一檔火了28年的綜藝節目《初遣》,專門跟拍孩子們獨自出門、坐車、幫媽媽買菜、做家務的事。上鏡的孩子,大多3、4歲。在很多人的意識里,3、4的孩子,連吃飯都要大人追著喂,獨自出門做家務,簡直不敢想像。
可這些孩子們,卻真的做到了。有一期節目,跟拍的是男孩柊哉。因為爸爸不幸離世,他就經常幫媽媽照顧2歲的弟弟。

在節目裡,年僅4歲的柊哉帶著弟弟,倆人去很遠的地方買東西。
公交車站,柊哉不停張望,看車是否來了;


公交車上,弟弟睡著了,柊哉一邊照顧睡著的弟弟,一邊留意車是否到站;


車到站後,柊哉很耐心地叫醒弟弟,準備下車;


給爸爸買完花後,他還細心的給媽媽也帶上一支黃百合……


4歲的柊哉,完全像個小大人一樣,在心智、條理和處事能力等方面,表現得遠比同齡孩子更成熟。其實不只是柊哉,節目裡那些經常幫忙做家務的孩子,幾乎都表現出了超越同齡人的成熟和懂事。


他們都較少情緒化,比較能控制自己,做事目標明確。而這,大多要歸功於父母平時「敢用」孩子,願意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活之類的。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曾做過一項研究:

缺乏必要的勞動鍛鍊,父母也不重視孩子的家務習慣,會讓孩子的腦前額葉發育遲緩。


而腦前額葉,負責著大腦的理性思維、邏輯思維、情緒自控、判斷力、決策力、延期滿足能力以及自我覺知的能力。


很多無法獨立,並表現出「幼兒化」心智的孩子,都是因為腦前額葉發育不完善導致的。而一個孩子,如果通過勞動得到足夠鍛鍊,腦前額葉發育會更好。
孩子不但顯得聰明懂事,延時滿足能力和自我覺知能力也會相應好,日後養成專注、自律的好習慣,也容易很多。

會勞動的孩子,職業更成功


TED演講《如何養出成功的小孩而不過度管教》中,斯坦福學者朱莉,引用哈佛歷時75年的哈佛格蘭特研究,說出了培養成功孩子的兩個重要基礎:


愛和家務活。


朱莉認為:從小幫忙幹活、做家務,更能培養孩子「捲起衣袖」、我要出一份力、貢獻我的努力的心態。


而這點,會讓孩子在職場中遙遙領先。


閨蜜就職的幼兒園,每年都能分到實習的師範生。


這些實習生,表現優秀,就有可能留在這所有百年歷史的省示範園。


而讓園長和老師們都特別青睞的,是那些「出身農村」的師範實習生。這是因為,大多數「出身農村」的畢業生,眼裡都很「有活」。


她們不用帶班老師分配,自己就會主動研究教案、做教具、組織孩子遊戲,甚至幫保育園老師發飯、做衛生。


而那些基本沒勞動過的實習生,表現得更像「參觀」。


她們不但主動性差,做工作時,自我修正能力也有限,做錯了,做的不到位,也完全難以自我覺察。


孩子們經常參加勞動,實際上,是一次又一次參照規則,動手又動腦的實踐鍛鍊。


而這樣的鍛鍊,其實就是職場的微縮影。


它能讓孩子長大後,對職場不發怵、不陌生,更好更快融入。


孩子的勞動能力,長在父母的觀念里
鍛鍊孩子勞動的能力,其實僅僅需要父母轉變一下觀點。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在一次採訪中,分享了兩個孩子的日常。兩個孩子,一個4歲,一個2歲,都圍著圍裙,煞有介事的跟大人一起做家務。扎克伯格也說,家中的家務誰都會做,就算是孩子也不例外。

歐巴馬也自曝讓孩子做家務的家規,孩子們不但要所有自己事情自己做,還要幫忙分擔家庭勞動。

這些優秀的父母,都在心裡樹立了「勞動是孩子的本能」的觀念,而且他們不認為,學習和成績是孩子的唯一,所以孩子才有機會,有時間參與到家務中。



勞動是人的本能,勞動能讓孩子受益頗多。而我們作為父母,也應該早點樹立「孩子會勞動受益一生」的觀念。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在真實的生活中去實踐,去歷練。這樣孩子長大獨立後,才能用自己的雙手,不斷創造更幸福的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