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看一群農業青年博士如何築夢灣區

南方plus客戶端 發佈 2020-05-04T15:36:37+00:00

這群青年博士的致青春故事才剛剛開始,這股洪流必定越匯越大,共鳴的步伐越走越快。【記者】黃進【通訊員】楊倩【作者】黃進【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平均年齡不到36歲;20餘名骨幹人員全部擁有博士學位或副教授以上職稱;在他們的策動下,疫情期間,1月內為廣東農業企業直接融資38.48億……

他們就是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青年團隊。短短13個月,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正如灣區一艘農業科創航母揚帆起航,背後正是這個團隊的強力支撐。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青年團隊?這裡有著哪些青春故事?五四青年節之際,南方+記者試著走進他們的世界,揭開這個神秘團隊的面紗。

「國家級」創新平台應運而生

「農業科技進步遇到了轉型挑戰。」在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看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首先是「上游」很多科學研究陷於「研學產」模式的自娛自樂、閉門造車、低端重複,很多所謂的科技成果脫離實際、遠離市場、無人問津;其次是「中游」的科研經濟「兩張皮」,導致科學家與企業家、普通農戶「碰不上頭、擦不出火花、談不成戀愛」;第三是因為「下游」的配套空位、缺位,沒有保障,導致「談成戀愛」的科學家與企業家雙方貌合神離,最終分道揚鑣或無疾而終。

這就需要內外動力革新。為切中科技成果轉化的「病灶」,探索長效「通道」,農業農村部在全國布局了農業科技「孵化」與「創新」的4大國家級區域中心:華東區設在南京、華北區設在太原(太谷)、西南區設在成都、華南區設在廣州,這四大中心均由國家統一命名。

落戶在廣州的就是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於2018年8月2日獲農業農村部批覆立項,2018年12月12日正式掛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個平台的建設,將其列為省政府重點督辦工作,採取「省市區」共建模式快速、高質量推動建設。

根據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的工作定位不是簡單增加一個科研機構,而是匯聚全部農業科技要素資源的大媒介;不是單一技術孵化或創新,而是綜合引領全要素流動交易、市場匹配的機制創新和制度創設;不僅僅「熱鬧珠三角」,而更要「輻射帶動兩翼山區」;不是僅僅局限於廣東,而是延伸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互通全球。

總而言之,科創中心三大核心定位:省委、省政府農業科技的統籌、組織、指揮中心;科學家和企業家農業科技孵化、創新、交易「矽谷」;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和全省鄉村振興、互通全球的農業科技「航母」。

短短1周組建科創團隊

2019年2月19日,10年前被省委組織部選派到原中央蘇區廣東省梅州市任職鍛鍊的原梅州市農業局局長、廣東省博士團團長劉玉濤博士接到了一個來自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抽調函,被任命為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籌備組組長,並即刻動身赴省城啟動該平台籌建工作。

「剛到廣州市天河區柯木塱報到的時候,幾乎從零開始。」劉玉濤坦言,如何構架平台,如何招募人員,先從哪個埠著手,均是未知數。

為了理出頭緒,劉玉濤把自己關在房子裡面三天三夜閉門補課、聯動要素、靜心謀劃,制定出了科創中心「一核兩帶四區N園」的首期框架規劃,經過多方溝通和匯報,得到各方一致認可。

自此,一群農業博士的灣區青春故事拉開了帷幕。

藍圖繪就,重在實施!短期內如何組織實施科創中心建設藍圖的人呢?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顧幸偉的一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聚智聚力,合作共贏」一下開啟了創新思路之門。

經過一番準備,一封《歡迎加盟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掛職鍛鍊的邀請函》在「廣東省博士團」「中國高校聯盟」「粵港澳精英群」等微信群中發布。

很快,中國熱科院、廣東省科學院、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單位的一批青年博士、副教授主動聯繫劉玉濤,申請加盟「參戰」。

短短1周內,就有19位博士和幾個稀缺專業的碩士加盟科創中心,從不同單位匯聚到一起,科創中心終於有了自己的一支隊伍!

執著讓科創中心茁壯成長

在省科學院從來科創中心掛職的胡玉偉博士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團隊,大家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每天晚上12:00以前交材料幾乎成了大家約定俗成的規矩。

2019年中秋節,一個緊急的項目預算要趕報表,從來沒接觸過財務工作的趙華博士,一定要在當天內編撰出預算報告,沒有借鑑模板、五六十頁的文字、千餘項的數字、數百個圖表......任何人都會望而卻步。

從上午十點接到任務開始,別說與家人度中秋,連飯都顧不上吃,不懂的就打電話請教其他單位人員,兩個同事候在電腦邊配合審稿、協助繪製圖表,一直忙到次日凌晨4點,等劉玉濤在微信中回復「就以第6稿定稿吧」,趙華整個人一下放鬆癱坐在椅子上睡著了。

中國熱科院左清清交接工作中發現,截至2019年12月,科創中心這群年輕博士們撰寫完成的規劃、設計、文案、報告、評審、答辯等材料就超過127萬字,匯聚各類圖片24萬餘張,中英文視頻和工作PPT的容量超過19GB......除了伏案類的「內功」建設,「科學家」和「企業家」是科創中心「外功」服務的兩大抓手!

承擔廣東省農業主體聯盟組建工作的廣東省農科院馬新燕,平時與同事說話都很小聲,為了聯繫21地市100多個縣的農業農村部門和數千家經營主體,手機通話打熱了,嗓子說話說啞了,只能微信交流。但是,整個過程下來,膽子磨大了、口才練好了、名氣大增了,贏得了地方的高度肯定和讚譽,是創建小組中名副其實的「地方通」。

廣州交易所集團首批加盟創建小組的李洪濤感嘆這個新平台太多事了,連軸轉沒有周末和假期,大家只記得日期,根本記不住星期幾,有一次為了辦一個緊急、重要文件,李洪濤用了兩天半時間拿著紙質文件把7個部門全部走訪遍......這種方式被科創中心戲稱為「無縫跟辦」。

正是這種執著,讓科創中心很快在灣區紮下了深根,開始茁壯成長。

1年時間吸引6.7萬家企業加盟

2019年6月28-30日,科創中心處女秀「水稻矮化育種60周年紀念暨水稻產業科技大會」在廣州開幕,吸引了來自亞洲、美洲、歐洲、非洲等地的3000餘名專家、企業家慕名參會。

大會不但把水稻產業良地、良種、良法、良具、良制、良品、良藝、良商全鏈條進行了線上線下展演,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市場為導向」全國聯網構建起真刀真槍的要素交易市場公開大平台,為有「真經」的科學家和「有料」的企業家牽線搭橋、媒介撮合,為真材實料的科技成果搖旗吶喊,為真落地的科技轉化平台全鏈賦能,得到了業界高度肯定,正是這次大會讓科創中心一舉成名。

本次大會後,科創中心創設的「圍點搭環」模式一下成為業內關注焦點,引起科學家、企業家、要素平台的廣泛關注,隨後,「粵港澳大灣區農業科技交易大會」「退役軍人農業科創資源對接大會」「全國老區農業科技資源對接會」等系列活動也成功舉辦,科創中心短短1年時間吸引了全球40多個國家及國內19個省區(包括台灣、香港、澳門)的6.7萬家企業、3.2萬個專家加盟。

廣東省交易控股集團蔡勵感言,這種「圍點搭環」模式不但「串珠成鏈」促成了專家技術集成與生產主體、農戶的「供需合作」,最終一攬子提升了行業技術水平與產能效益,而且還能夠在「專家與專家」上下游科研合作和「企業家與企業家」上下游商業合作中起到媒介和撮合作用。

科創中心建設一年多來,已經構建起「直播間」「電商館」「交易館」「科普苑」等要素平台, 截至目前,該平台已匯聚起3000餘個種質圃、4096名律師、336億產業發展基金、50萬平方米物業、12萬名退役軍人等要素資源,數字中台直通服務超30萬家商脈終端。

科創中心人員共有來自江西、海南、廣東、北京等地的33名博士(少數緊缺專業的碩士)在接力築夢。據負責人事工作的趙華博士介紹,今年底將還有20餘名博士、碩士加盟……

這群青年博士的致青春故事才剛剛開始,這股洪流必定越匯越大,共鳴的步伐越走越快。

【記者】黃進

【通訊員】楊倩

【作者】 黃進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