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預言,如果中國遷都到這座城有望稱霸亞洲,此城在哪裡

愛旺森 發佈 2020-01-18T02:40:51+00:00

儘管最後孫中山考慮的選址並未成真,但他還是大膽做出了預言,倘若中國遷都到這座城市,就有可能稱霸亞洲。

在舊民主革命的時代,中國最具劃時代意義的偉人,自然還得數孫中山先生。作為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仙人的豐功偉績自不必多說。

而當年孫中山在民國初建時,其實南京或北京並不是他第一考慮的首都選址。不過由於現實和歷史因素,北京和南京自然是最好的首都選擇。儘管最後孫中山考慮的選址並未成真,但他還是大膽做出了預言,倘若中國遷都到這座城市,就有可能稱霸亞洲。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怎樣一座城市,能讓「國父」孫中山先生如此魂牽夢縈呢?這座城市正是伊犁。伊犁這個城市名來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乾隆皇帝在平定了西域的大小和卓叛亂,收復了準噶爾後,才將之前叫了千年的伊麗改成了伊犁。

那麼,伊犁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一句維吾爾語,意為將庭院犁平用於耕種,把里巷掃蕩成廢墟。即當年乾隆希望當地人在戰亂結束後,能在此地休養生息,好好穩定生活,並希望該地永遠安寧,遂取了這個名字。

而伊犁最早納入中國版圖是在兩漢時期,西漢那會,北部匈奴開始崛起,其中有一支叫大月氏的匈奴遷居到了伊犁河谷。到了漢武帝劉徹那會,有一支叫烏孫族的族人也來到了伊犁河谷,他們和當地的大月氏匈奴逐漸融合通婚,還建立起了一個叫烏孫國的政權。

後來,烏孫國由於仰慕漢朝的強大,主動和我國結盟。漢武帝劉徹於是在此地設立西域都護府,伊犁河谷也開始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之後幾千年過去,伊犁一直在我國的管轄範圍內相安無事。然而,到了明末清初那會,當地一支叫准格爾的分裂勢力開始壯大,到了乾隆時期,該勢力已經頗具規模,儼然有要把新疆分裂成南北兩疆之勢。

1755年,乾隆當機立斷,派兵剷除了准格爾政權,消滅大小和卓,平定了新疆的叛亂。同時,還在伊犁設置了「伊犁將軍」,為的就是保當地不再有類似情況發生。

那麼,這樣一個地方,怎麼能成孫中山最理想的定都地點呢?主要由於1920年那會,我國近代國學大師,魯迅的老師章太炎給孫中山提的建議。當時理想的定都地點一共有3個,一個是武昌,一個是南京,一個是北平。

但這3個地方都無法兼顧新疆和蒙古地區,出於清朝那會,左宗棠收復新疆時的被動,章太炎便向孫中山建議將國都定在伊犁。

對於為何是伊犁,章太炎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從西漢開始,我國西域地區便一直不太安定,不是常年遭受其他國家的侵擾,就是內部竄出來一個獨立政權。主要還是歷朝歷代都沒有將國都設在西域的先例,倘若遷都伊犁,便能完美解決該問題。

同時,伊犁周邊蘊藏大量的礦產資源,即便該地區建設不如東部,通過合理的規劃發展,伊犁很快便能成為能夠媲美南京、武昌這樣的大城市。另外,伊犁還處在整個亞洲地區的中心,陸路往來亞洲各國也極為方便。在地理條件上看,想要稱霸亞洲,伊犁自然是定都的首選。

而孫中山也被章太炎說動了,萌生了定都伊犁的想法,同時他還為伊犁做了一系列規劃。然而,這些長期規劃都未能落實,孫中山便與世長辭了。其死後,民國政府便因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的內耗焦頭爛額,哪還有人回去理會孫中山遷都伊犁的機會,這件事最終也就這麼不了了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