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枕洛陽、身臥當陽的關羽,在襄樊會戰中威震華夏

縹緲峰下一粒沙 發佈 2020-02-03T06:38:27+00:00

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的,曹操和劉備爭漢中,雙方打了幾年,劉備堅壁不出,曹操攻城不利,沒有取得預期戰果,再加上邊塞烏桓和鮮卑聯合作亂,曹操抽調一部分兵力北征,攻漢中的兵就少了,久攻不下,只得放棄,準備撤出長安北歸。

【導讀】曹操、孫權、劉備,這三位是東漢末年割據一方的豪傑。在後世看來,他們都是英雄人物。但他們自己從來不滿足於已經占據的領地,全都想著統一天下。三國鼎立,在他們眼中是無奈之舉,而決定這種局面的就是襄樊會戰。

01襄樊會戰的前因

襄指襄陽,樊指樊城,位於荊州北部,是曹操的地盤。

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的,曹操和劉備爭漢中,雙方打了幾年,劉備堅壁不出,曹操攻城不利,沒有取得預期戰果,再加上邊塞烏桓和鮮卑聯合作亂,曹操抽調一部分兵力北征,攻漢中的兵就少了,久攻不下,只得放棄,準備撤出長安北歸。

此時孫權看出曹軍勢頹,提兵攻打合肥。合肥也是曹操的地盤,孫權要想向中原發展,合肥是必爭之地,因此早就在覬覦了,之前打過兩次都沒有打下來,耿耿於懷。

曹操得知孫權要攻合肥,不敢掉以輕心,抽調周邊各州兵力駐屯揚州,準備和孫權來一場大決戰。

襄陽、樊城的守軍也基本被調空了,正在荊州鎮守的蜀漢名將關羽得知此事,認為這是擴大己方勢力的好時機,便率兵攻打襄、樊。

但關羽不會想到,此戰會發展成規模極大的三方會戰,更是直接影響了三方的局面。

02襄樊會戰的三個階段

襄樊之戰並不只是一兩、場戰役,而是一系列精彩激烈的會戰。期間不但有戰場上的血腥廝殺,也有戰場之外的陰謀詭計,不只鬥勇,還鬥智,是曹、劉、孫三方的實力大比拼。

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關羽攻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安排好後方守將糜芳、傅士仁之後,率領駐紮在江陵的大部分荊州軍隊浩浩蕩蕩開往襄陽和樊城,很快就把這兩座城池包圍了。

史料中沒記載關羽動用了多少兵力,但如果要想圍攻兩座城池,人數應該不少於三萬,再少就圍不了城。

襄陽的守將是呂常,樊城的守將是曹仁。這兩人無論能力如何,對曹魏的忠心毋庸置疑,以少量兵力拚死守城。關羽竟然一時攻之不下,雙方膠著。

關羽主攻的是樊城,重要戰事發生在這一邊,咱們便把目光也放在此處。

曹仁向曹操緊急求援,曹操一方面令他堅守城池,不主動出戰;另一方面準備讓曹植率兵前去援救。然而,命令下達時曹值喝得酩酊大醉,別說領兵了,走路都走不穩。曹操對他極為失望,改派左將軍于禁督領七軍共三萬人前去樊城支援曹仁,立義將軍龐德也隨行。

事實證明,這也不是一個好決定。

打仗打的是個天時地利,曹仁、于禁、龐德等人卻實在不了解當地的氣候。曹仁命令援軍駐紮在樊城北邊十里,于禁和龐德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但這裡卻是個低洼地區,秋季發大水必然被淹。

關羽長期在周邊各地作戰,早已摸透了荊襄一帶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狀況,看到曹軍犯下如此錯誤,心內暗喜,命令部隊火速造大船,並調集水軍待命。

八月份,果然天降暴雨,連下了十多天,導致漢水暴漲溢岸,再加上唐河、白河、小清河及西北的普沱溝、黃龍溝、黑龍溝等地的山洪暴發之水,樊城北部積了五六丈深的洪水,平地變池塘,于禁的七軍就這麼被淹了。

于禁、龐德諸將只好上到高地避水,眼前一片汪洋,眾人無計可施。早有準備的關羽乘勢攻來,箭如雨下,曹軍幾乎全軍覆沒。于禁投降,龐德誓死不降,被關羽斬殺。

在這裡要特別說一說龐德,是條真漢子。他作戰勇猛,箭無虛發,曾射傷過關羽的額頭,又常騎著白馬,被蜀軍稱為「白馬將軍」,對他忌憚又佩服。

曹軍潰散後,龐德斬殺了想要投降關羽的董衡、董超等將領,帶著三名心腹乘小船返回曹營,但水勢太急,路上船翻了,龐德獨抱小船沉浮於水中,被蜀軍擒住。

關羽並不計較他曾傷過自己,親自勸降。龐德的堂兄龐柔是蜀漢將領,有這層關係在,龐德要是降蜀肯定會得重用。關羽就以此相勸。

龐德罵道:「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

意思是你這豎子,竟然敢來勸我投降!魏王曹操才是擁百萬雄兵、威振天下的英主,你們劉備不過是個庸才,怎麼能和魏王相抗?我龐德寧願做魏王的鬼,不願做劉備的將。

這番話罵得太狠了,關羽大怒,殺了龐德。

《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這一情節,就是以此為背景設計的。不同之處在於,書中是關羽決堤水攻,實際上這是自然災害。

此戰關羽打得太漂亮,遠近軍民紛紛來投,就連曹操任命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來投了,各山各寨的山賊土匪們更是折服於關羽的威名,遙受關羽印號,成為關羽的編外之軍。關羽一時風頭無兩,威震華夏。

第二個階段:孫權攻關羽

按照正常發展,曹仁、呂常的援軍沒了,曹操又無法在極短的時間再次抽調大批兵力,襄樊遲早是關羽的囊中之物,但事實是,關羽從來沒打下襄樊二城,因為孫權插手了。

于禁七軍被淹之後,曹操很著急,甚至有了遷都之念。許都離關羽的軍隊太近了,他擔心關羽打過來搶走漢獻帝。司馬懿和蔣濟勸住了曹操,建議可以利用孫權去對付關羽。

有句話是「沒有永恆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三國時更是如此,豪傑們的關係瞬息可變,今天稱兄道弟、明天拔劍相向都很正常。

此時的孫權雖然和劉備貌合神離,之前也打過幾場,但大的方向上,還是聯合在一起共抗曹操。襄樊之戰,本就是因他準備攻打合肥引起來的,但曹操的使者一番說辭後,他改變主意,不打合肥了。

合肥,孫權所欲也;荊州,也是孫權所欲。當合肥和荊州擺在一起時,荊州的份量遠比合肥重。

況且,曹操固然可恨,但在孫權心裡,劉備一方無疑更可惡。「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借的雖不是荊州全境,只是荊州七郡之一的南郡,但對於任何一個有志天下的人來說,沒有一塊土地是多餘的。

最可氣的是,劉備得荊州之地,是因為赤壁之戰。此戰中東吳出力很多,卻只得了個南郡,還被劉備一借不還了。孫權一想起此事,氣就不打一處來。

以前為了共同對抗曹操,孫權強行忍著。但現在關羽要是得到襄樊二城,劉備的勢力就會擴大,東吳的生存空間將被壓小,這不符合東吳的利益。

還有個私人原因,孫權不願意看到關羽得志。關羽是世間名將,孫權起初也是很欣賞他的,想為自己的兒子求娶關羽之女,派出使者前去提親。據說關羽不但拒絕聯姻,還痛罵了使者,孫權便懷恨在心。

不過這事兒可不是關羽不講禮儀,而是人人心知肚明孫劉聯盟遲早要崩,孫權提親用心不良,關羽拒親,是在向劉備表明自己的忠誠。

各種因素作用之下,孫權決定討伐關羽。他事先和曹操通了氣,說了大致計劃,表明歸順之意,並請曹操保守秘密,不要泄露消息使關羽有所防範。

他沒想到的是,曹操不但沒有保密,還刻意把這個消息寫成書信射入關羽軍營,使關羽得知了此事。

為什麼如此呢?其實,曹操本來是想依孫權所請保守秘密的,群臣也都說只有保密才能讓東吳重創關羽。但謀士董昭反其道而行之,認為泄露秘密才是對曹魏最有利的,理由有三。

第一,被包圍的樊城守軍知道有援軍到來,必然提升士氣,有助於守城;第二,關羽知道後,如果回師,那麼襄樊之危自解,不過關羽為人強悍,應該不會回師,那麼他和孫權必然對上,雙方會像兩匹被勒住馬銜的斗馬一樣,相互敵對而動彈不得,曹魏大可坐山觀虎鬥;第三,孫權若是大勝,勢力必然增長,咱們為什麼要讓他如意?

曹操越聽越開心,依計行事。

孫權並不知道曹操把自己賣了,有條不紊的籌備著。此時發生了一件事,惹得他大怒。關羽擊敗於禁七軍之後,收了幾萬俘虜,糧草不夠,擅自動了東吳貯藏在湘關的糧草。

本就有心對付關羽的孫權哪還坐得住,立刻調動兵馬,先派出呂蒙,白衣渡江,到了關羽的大後方,輕鬆策反了駐紮在江陵城的南郡太守糜芳、屯兵於公安的將軍傅士仁,終於奪回了被劉備一借不還的南郡,劉備所占的其餘各郡也多有來投,荊州基本落入東吳之手,關羽進退失據。

糜芳、傅士仁之所以背叛關羽,一是因為關羽對普通士兵很好,對將領們卻比較嚴格;二是因為兩人這次沒有完成籌集、運送糧草的任務,關羽說回來要治他們的罪。

值得一提的是,糜芳的家族本是徐州富商,他的妹妹就是劉備的糜夫人,劉備對糜家很是禮遇。糜芳投降後,他的兄長麋竺感到極度的羞恥,鬱郁病死。糜芳也被東吳諸將鄙視。

第三個階段:關羽敗走麥城

當初得知關羽打襄樊時,曹操不但派了于禁,還調了駐屯在河南南陽的平寇將軍徐晃前去援救,只是徐晃離得較遠,等他趕到的時候,于禁已經兵敗投降了。

徐晃很會用兵,因所帶的大部分是沒有戰場經驗的新兵,便不與關羽正面交鋒,而是屯兵在陽陵坡(樊城北),佯築防禦工事,一副要切斷蜀軍後路的模樣。

屯兵在偃城(同在樊城北)的關羽前路軍惟恐被圍,便燒營撤離,徐晃進軍到偃城,和原駐地陽陵坡連成一線,漸漸對蜀軍形成合圍之勢,最近的地方,離蜀營僅有三丈之距。他還通過箭書和挖地道等方式,和樊城內的曹仁取得了聯繫。

這無疑大大的振奮了被圍困的曹軍。

但人的名,樹的影。關羽威名赫赫,曹操覺得徐晃不是他的對手,率主力由洛陽進抵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想要親自去救從弟曹仁,大臣們都很贊同,說「王不亟行,今敗矣」,意思是如果大王不急速出兵,這次便要敗了。

唯有桓階認為不需要出動曹操,勸道:「今仁等處重圍之中而守死無貳者,誠以大王遠為之勢也。夫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內懷死爭,外有強救,大王案六軍以示餘力,何憂於敗而欲自往?」

大意是,曹仁等人身處重圍之中依然死守樊城無二心,是因為他們認為您在遠處做外援,有可能來得不及時,生路需要他們自己拼。居於萬死一生的危險境地,必然能夠激發出拚死抗爭之心。內有以死相拼的勇士,外有強大的救援,您統領六軍,尚有多餘的兵力,何必因擔心失敗而親自前往?

曹操善於採納手下的建議,聞言打消了親征的念頭,駐紮在摩陂,先後派遣殷署、朱蓋等共十二營部隊增援徐晃。

徐晃因此實力大增,主動進攻關羽大軍。

關羽在圍頭和四冢兩個地方都駐有軍隊,徐晃表面上進攻圍頭,實際上打的卻是四冢,攻勢極猛,關羽擔心四冢有失,親自率五千步騎來救,和徐晃打了一場,傅方、胡修都被曹軍殺死。還記得這兩個人嗎?本是曹操一方的,後來投降了關羽。

此戰關羽敗了。

圍困樊城的包圍圈被打破,孫權乘機襲取了關羽的輜重補給,導致部隊軍心大亂。關羽也得知了南郡已失的消息,為了避免被孫、曹合圍,只得向南回撤。

其實在曹操的有意泄露之下,關羽也知道了孫權沒安好心,但一來他對後方有信心,沒想到呂蒙會潛行到江陵,也沒想到糜芳、傅士仁竟然這麼容易就投降了;二來襄樊對於蜀漢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似乎唾手可得,關羽不想放棄。

關羽撤軍時,曹仁本想追擊,議郎趙儼有不同意見,勸住了曹仁。

《三國志》中的記載是:權邀羽連兵之難,欲掩制其後,顧羽還救,恐我承其兩疲,故順辭求效,乘釁因變,以觀利鈍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為權害。若深入追北,權則改虞於彼,將生患於我矣。

意思是,孫權想趁關羽撤退時斷其後路,他擔心我們趁他和關羽打得疲憊時採取不利於他的行動,所以表示願為我們效力,實際上存的還是兩邊觀望的心。關羽現在已經是孤軍,應該讓他成為孫權的心腹大患。如果我們此時出兵追擊,孫權必然懷疑我們要趁機攻占東吳,他會站在關羽那一邊給我們製造麻煩。

說了這麼一大通,要表達的其實就一個意思:讓孫權和關羽去打吧,他們打得越猛烈,越有利於我們。

曹操深謀遠慮,也是一樣的想法。得知關羽退了,趕緊傳訊曹仁不要追。

關羽南撤的途中,數次派使者與呂蒙聯繫,呂蒙深知用兵之道,厚待關羽的使者,還讓關羽將士的家屬給他們報平安帶信物。使者回去後,將士們私下裡詢問家裡的情況,得知家人過得比以前還好,鬥志慢慢被瓦解。

這就是《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攻心為上」。

等關羽發現這種狀況時,已經來不及了。不能再回南郡,去了就是給呂蒙送兵的,無奈向西退往麥城(今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鎮境內),最終被呂蒙的部將所殺。

孫權命令砍下關羽的首級獻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孫權則將關羽的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今湖北省宜昌市下轄縣級市),蜀漢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今成都關羽墓),所以民間有「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的說法。

襄樊會戰至此結束。

03襄樊會戰的影響

總結起來,襄樊會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第一,曹魏方面損兵折將,前後損失了好幾萬兵力。而且當初為了說動孫權參戰,答應把江南封給他,等於是讓出了江南的地盤,此後對孫權和劉備無法形成有效壓制。更嚴重的是,曹操還軍洛陽後就病逝了,曹丕沒有父親的雄才大略,曹魏政權實力大損;

第二,蜀漢方面損失慘重,折損了幾萬將士,不但沒有攻陷襄陽和樊城,反而丟失了荊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雪上加霜的是,關羽之死讓劉備極為悲痛,不顧眾臣的勸阻,稱帝三個月後親自提重兵攻打孫權,史稱「夷陵之戰」,結果敗於東吳大都督陸遜,又折損幾萬人。劉備逃到白帝城,鬱結於心,一病不起,蜀漢政權元氣大傷;

第三,東吳方面是最大的贏家,重挫蜀漢,得到了荊州南部六郡(南郡、零陵、武陵、江夏、長沙、桂陽),且全據長江,實力大漲,進一步鞏固了東吳政權的安全。

在此之前,三家勢力中最強的是曹魏,東吳善守不善攻,曹魏最大的敵人是蜀漢;同樣的,蜀漢要想統一天下,最大的敵人也是曹魏。東吳只是起到個緩衝的作用,曹、劉並沒真正將其放在眼裡,都是在準備攻打對方時才會想著拉攏他。

在此之後,東吳真正成勢了,三國鼎立之局形成。

總之,如果襄樊會戰中東吳不出手,曹魏和蜀漢有可能決出勝負,無論是誰勝了,東吳都無法與之抗衡,必然被吞併或消滅。剩下兩方也不會共存,天下統一的時間必將提前。

不得不說孫權挺厲害的,把握住了時機,做出了最有利於東吳的決定。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PS:大家如果對襄樊會戰感興趣,可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