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初識諸葛亮有兩種說法?《隆中對》只是其一,你更採信哪種?

正聊三國 發佈 2020-02-12T05:23:48+00:00

裴松之指出,諸葛亮曾經在《出師表》中提及「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此看來應該是劉備三顧諸葛亮,而並非是像魚豢和司馬彪筆下的那樣。

建安五年,劉備主動脫離袁紹,來到汝南地區和黃巾軍首領劉辟等在許都南部對曹操後方進行騷擾。關羽得知後,主動離開曹操並回到了劉備身邊。曹操是不允許大後方出現任何問題的,就命令曹仁進攻劉備。劉備戰敗於曹仁後回到了袁紹身邊,向袁紹提議南連劉表,經袁紹同意後劉備徹底離開了袁紹。此時,劉備還是選擇來到汝南與黃巾餘黨龔都等人拉起數千人隊伍持續騷擾曹操,甚至擊敗了曹操派來支援的蔡陽部隊。


建安六年,曹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無奈投降劉表受到高規格禮遇,劉表大手一揮也將新野交付給劉備。劉備在新野地區,毫不顧忌地招攬荊州豪傑。因觸及到劉表的切身利益,以致於劉表逐漸和劉備貌合神離。

建安七年,劉表派遣劉備北上,劉備在葉縣與夏侯惇等人交戰,雖然設下計謀打贏了夏侯惇的先鋒部隊,但李典持重老成增援及時,劉備沒有占到便宜就不得不撤軍。在這之後的數年間,劉備看著自己年齡已大卻沒有一番事業,曾發出了「髀肉之嘆」的感慨。其實劉備也並非不想作為,在曹操遠征烏桓的時候劉備曾提出偷襲許都,卻因劉表沒有採納而不得不放棄計劃。


劉備,太難了。

轉眼之間,時間就來到了建安十二年,接下來的事情,大家在初中語文課本就學過了,不妨藉此機會與大家再回憶一遍。


其實在劉備拜訪諸葛亮前,還發生過一件事。根據《襄陽記》記載,劉備也曾經拜訪過司馬徽,司馬徽曾經坦言現如今「儒生俗士,難以識時務,真正識時務的只有俊傑。在這裡有伏龍和鳳雛二人。」當劉備問及二人是誰之後,司馬徽指出,「諸葛孔明、龐士元」。

敬告:以下內容因文章需要,翻譯時筆者主觀性極強,內容可能有刪節。若有初中生同學讀者,請勿往下閱讀。各位其他讀者若想知道原文,可自己翻看《三國志》,若想知道最標準的意思,請自行尋找準確資料並以資料為準。本文僅做參考。


當時劉備仍然屯兵駐紮在新野,值此機會劉備結實了徐庶並對其器重有加。徐庶有一天向劉備推薦,諸葛孔明,是人間「臥龍」,劉將軍願意見他了解一下嗎?劉備一開始可能沒那麼當回事,就讓徐庶把臥龍帶過來就行。徐庶緊接著指出諸葛亮此人只能親自登門拜訪,不要用召他上門的方式委屈他,您需要駕車前去了解此人。劉備聽從了徐庶的建議,親自來到諸葛亮的家中,因時間不湊巧,劉備第三次上門才如願以償見到諸葛亮。

二人入席,劉備屏退眾人諮詢諸葛亮:「現如今漢室傾頹,奸臣盜取天子的政令,以致於陛下蒙塵。我雖不能衡量好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是否優秀,但我還是想為天下人伸張大義。可惜我才智謀略都很淺陋,導致自己異常落魄,直到今天。我相信自己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認為我應該如何是好?」

諸葛亮表示,自董卓之亂以來,天下群雄並起,跨州連郡的諸侯數不勝數。曹操早先時間相比於袁紹,名氣和兵馬都處於劣勢。但曹操能夠戰勝袁紹,這就是以弱克強的經典案例。這並非依靠上天,而是在於人謀。現如今曹操擁有百萬兵馬,挾天子而令諸侯,此時決不可與曹操兵鋒相見。

諸葛亮指出,孫權占據江東,已有三位君主的基業,江東地形險要且百姓依附,這個勢力只能引以為援而不可貿然圖取。荊州地區北邊依靠漢水和沔水,南至大海,東連孫吳,西通巴蜀,這正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寶地。現如今劉表斷然不能守好,這正是上天賜給將軍的禮物,您對這塊地方有沒有意思呢?益州地區地勢險要,而且土地廣大且肥沃,正是天府之土。漢高祖正是在益州地區「起家」並成就帝業。益州劉璋為人暗弱,張魯在其北部,劉璋本可處於民殷國富的狀態卻不知道珍惜,智謀之士在益州渴望賢能的君主。


諸葛亮認為,將軍您貴為漢室宗親,四海之人都知道您以信義為本,總攬英雄且求賢若渴。如果您鞏固荊州、益州兩地守住險要,再交好西邊和南邊的其他民俗。外與孫權聯合,內可革新制度。等到天下變動產生機會的時候,您可以派遣一位大將率荊州軍隊北伐宛城、洛陽。另一邊您可親自率領益州部隊從秦川北伐。如此一來,百姓們就會用簞盛食物,用壺盛酒水來歡迎您。

諸葛亮強調,如果此計劃成功,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劉備聽後表示認同與讚嘆。劉備《隆中對》之後,和諸葛亮關係越來越好,這就讓關羽和張飛非常吃醋。在劉備一番解釋後,關羽張飛才表示理解。這是大家眾所周知的《隆中對》。


但在魏國中後期、西晉初期時,有兩本書籍都對於劉備與諸葛亮初識有不同的記錄,甚至直接表示其實是諸葛亮主動找到劉備的。這兩本書分別是曹魏郎中魚豢私撰的《魏略》和西晉宗室司馬彪的《九州春秋》。

根據《魏略》資料顯示,劉備曾屯兵樊城。當時曹操在北方已經完全穩固,於是諸葛亮認為荊州馬上就要陷入干戈之中,又因劉表性情缺陷且不懂軍事,諸葛亮最終決定來到樊城面見劉備。他們初次見面的場合是一次劉備款待荊州士人的席間,劉備和諸葛亮原本沒什麼交情,劉備因諸葛亮年少,只把他當做一般的年輕才俊對待。當宴席散去後,唯獨諸葛亮沒有離開,劉備看到諸葛亮不離開,壓根也沒搭理諸葛亮問問他還有什麼要說的。但是,這只是因他倆還不是特別熟稔,並非劉備看不起諸葛亮,相反後來證明劉備對於這個年輕人還是很看好的。


劉備這個人喜歡毛髮編織的飾物,當時有人送給劉備一些耗牛尾,劉備就親自用其編織飾品。諸葛亮看到後,勸諫劉備表示:「將軍您應該有遠大的志向,怎能編制飾品?」劉備知道諸葛亮是非常之人,就扔下耗牛尾假裝生氣說:「你這是說的什麼話,我只是藉此解憂而已。」

諸葛亮問:「您認為劉表比曹操如何?」

劉備:「劉表不如曹操」。

諸葛亮:「您比曹操如何?」

劉備:「我也比不過曹操」。

諸葛亮:「現如今既然都不比上,而您的兵馬不過幾千人,如此和敵軍交戰,難道沒有什麼別的辦法了嗎?」

劉備:「我也在為此事(武裝力量)發愁,該怎麼辦呢?」

諸葛亮:「現如今荊州並非是人口稀少,而是主動入籍的人實在太少。如果強行徵調非戶籍人員,可能會導致民心不穩。您現在可以建議劉表,命令地盤之內凡是流民或非荊州戶口,將他們收入戶籍,如此給他們在戶籍上的定心丸後再徵調,人們就可以接受了。」

劉備聽後採取了諸葛亮的計策,因此軍隊戰鬥力有所增強。此事後,劉備發現諸葛亮的謀略與內政能力,就以上賓的理解對待諸葛亮。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劉備諸葛亮初識的情況和諸葛亮獻給劉備的第一個策略。


史學家裴松之對這段記載有不同看法。裴松之指出,諸葛亮曾經在《出師表》中提及「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此看來應該是劉備三顧諸葛亮,而並非是像魚豢和司馬彪筆下的那樣。但是,裴松之也很納悶兒,為何兩種史料記載的完全不同呢?

各位讀者,您們認為《隆中對》中可信度價值如何,《九州春秋》和《魏略》的記載可信度又如何呢?

文:正聊三國作者XXY

了解更多三國趣事,請多多關注,正聊三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