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探代北殲滅戰

李一桐老公永結桐心 發佈 2020-01-23T07:05:58+00:00

牧神鎮樓先來看看《史記》對於此次戰役的記載,《史記李牧列傳》:常居代雁門,備匈奴。日擊數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

導語:代北殲滅戰即戰國後期由李牧指揮趙軍殲滅上十萬匈奴騎兵的那一次著名戰役,但史書中對於這次戰役的記載存在一些疑點。


牧神鎮樓

先來看看《史記》對於此次戰役的記載,《史記 李牧列傳》:

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餘,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彊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原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疑點一:匈奴的兵力數量問題

《史記 匈奴列傳》:

當是之時,東胡彊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

案:當時的匈奴勢力弱小,甚至遠不如東胡。

又同書同傳:

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里。

案:即便是比匈奴更為強大的東胡,在燕國面前也不堪一擊。

又《史記 燕召公世家》:

還報燕王曰:「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王召昌國君樂間問之。對曰:「趙四戰之國,其民習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對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為可。卒起二軍,車二千乘,栗腹將而攻鄗,卿秦攻代。唯獨大夫將渠謂燕王曰:「與人通關約交,以五百金飲人之王,使者報而反攻之,不祥,兵無成功。」燕王不聽,自將偏軍隨之。將渠引燕王綬止之曰:「王必無自往,往無成功。」王槅之以足。將渠泣曰:「臣非以自為,為王也!」燕軍至宋子,趙使廉頗將,擊破栗腹於鄗。破卿秦於代。樂間奔趙。廉頗逐之五百餘里,圍其國。

……十二年,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劇辛故居趙,與龐暖善,已而亡走燕。燕見趙數困於秦,而廉頗去,令龐暖將也,欲因趙弊攻之。問劇辛,辛曰:「龐暖易與耳。」燕使劇辛將擊趙,趙使龐暖擊之,取燕軍二萬,殺劇辛。

案:即使是面對長平之戰後精銳盡失(還有一支李牧統領的代北軍團)的趙國,燕國也占不到一絲便宜。

由上所引史料可以組成一條鏈子:(長平戰後的)趙國>燕國>東胡>匈奴,則當時匈奴國力之弱小可知也。

綜上所述,代北殲滅戰之際的匈奴如何能聚集起10萬騎兵?

疑點二:趙國代北軍團的兵力問題

案:據《史記》記載,代北殲滅戰趙軍共出動約15萬大軍,然考《漢書 地理志》則大為不然。

據《史記》,李牧所管轄的範圍乃代、雁門二郡,《漢書 地理志》:

雁門郡……戶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

代郡……戶五萬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七萬八千七百五十四。

則二郡人口合計約為57萬口人。然而這還是西漢鼎盛時而郡的人口,若是在戰國後期,絕無這麼多人口。

因此,僅憑戰國後期的社會生產水平,李牧不太可能在此次戰役中動員15萬大軍。

結語:代北殲滅戰體現了李牧高超的軍事能力,是一場規模較大的機動兵力殲滅戰,但它的規模顯然是被誇大了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