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溪口,蔣介石文昌閣故居趣事多

攝影師於兵 發佈 2020-01-19T02:27:41+00:00

在寧波奉化西側,有一個美麗的江南歷史文化名鎮-溪口鎮,溪口鎮因蔣介石的出生地及蔣氏父子故里,具有特殊歷史地位而舉世聞名。文昌閣 在武山南端潭墩山頂,俗稱武嶺頭,1731年(清雍正九年)建,原系小閣,內設文昌帝座,為溪口文昌會、文武會和錦溪書齋等祭祀和會文處。


在寧波奉化西側,有一個美麗的江南歷史文化名鎮-溪口鎮,溪口鎮因蔣介石的出生地及蔣氏父子故里,具有特殊歷史地位而舉世聞名。

文昌閣 在武山南端潭墩山頂,俗稱武嶺頭,1731年(清雍正九年)建,原系小閣,內設文昌帝座,為溪口文昌會、文武會和錦溪書齋等祭祀和會文處。因閣內供奉首奎星,故又名「奎閣」,有「奎閣凌霄」之稱,是清代溪口十景之一。

1924年清明,時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的蔣介石回鄉掃墓,見其破敗不堪,出資請他的哥哥蔣介卿召集民工拆除重建,次年完工,建成了這座飛檐翹角的兩層樓閣式建築,面積500平方米。

文昌閣落成之日,蔣介石把它取名為「樂亭」並作《武嶺樂亭記》來描述其美景。但是溪口人民很念舊,所以還習慣稱它為文昌閣。

《武嶺樂亭記》,蔣中正所寫。

武嶺突起於剡溪九曲之口,獨立於四明群峰之表,作中流之砥柱,為萬山之景仰,不偏不倚,望之巋然。

其獨以武嶺名者,殆取其義於武德,即其地以況其所居之人耶?嶺之上古木參天,危岩矗立,其下有溪,溪水瀠洄,游魚可數,牧童漁父,倘得其間,樂且無窮,其幽靜雅逸之景象,竊嘆世外桃源無事他求矣。

而隔溪之綠竹與嶺上之蒼松,倒影水心,澄澈皎潔,無異寫真,其有歲寒君子之逸致乎?舊有榭閣,名曰文昌,規模狹陋,無足以資游瞻者。甲子春,余還里掃墓,見其棟楹斜欹,行將就圮,乃勘繪圖,亟思有以改造之。

我兄錫侯欣然贊焉,爰董其事,命匠鳩工,建亭三楹,落成之日,屬余名之。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間,凡遠方同志來游者,莫不徘徊依戀而不忍舍,蓋無間乎仁與智,皆有樂於此也,乃取其義而名之日樂亭。

甚願吾鄉同志,朝夕遊樂,顧其名而思其義,因觀感而有所興起,卓然以自立也,庶不負今日改造斯亭區區之意也夫!

關於文昌閣這座水塔的來歷。說法一,宋美齡留學美國,在美國喝的是自來水兒,來到溪口之後,她發現有人在溪水裡淘米,有人在洗菜,甚至也有人洗馬桶,宋美齡就覺得很髒,所以蔣介石為她建了水塔,就把地下深層水抽上來進行過濾,給宋美齡喝。

說法二,1927年,蔣介石出資建造了武嶺學校,學校的學生都要喝水。但是學校距取水的地方有一定距離,學生每天挑水不但浪費時間,也浪費學業。所以蔣介石在文昌閣造了這個水塔,供學生飲用,方便學生的學習生活。

1927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後,因為宋美齡不習慣與蔣原配毛福梅居住在一起。之後每到溪口小住,文昌閣就成了他們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

文昌閣一樓為會客室,二樓是蔣介石、宋美齡的臥室和起居室。會客廳中央掛了一副「 湖光遠帶錦溪水,春色好在桃園家」對聯,是由國民黨于右任先生所寫。

蔣介石住文昌閣別墅期間,通常在這處與山水相親的大廳接見重要僚屬。有的還被安排在文昌閣下榻。1937年1月送至溪口軟禁的張學良。同年春,來溪口的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都曾留宿文昌閣。

宋美齡對文學,音樂,繪畫造詣較深,她還能夠流利的彈鋼琴,又會寫一首秀柔的毛筆字。她在起居室內擺放琴棋和書案,足見她的雅興。

宋美齡師從張大千,書房懸掛的就是她畫的蘭花圖。

在蔣宋的臥室,我們會看到梳妝檯,床頭床尾和衣柜上都有鏡子。說法一,宋美齡是個很愛美的人,她每天起床睡覺都十分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貌。

另外一種說法,是因為當時的蔣宋都身居高位,為防被暗殺,屋子裡的鏡子可以起到觀察房間全貌的作用。

我們平常家裡的床都是四個腳,四個腳代表什麼代表四平八穩。但蔣介石是政治上的風雲人物,他不希望自己的權利一直停留在一個地方,而是希望越高越好,所以六個腳的床代表六六大順。

1939年12月,日軍派了六架轟炸機,有目的來轟炸蔣介石的老家溪口,當時的文昌閣被全部炸毀,以後直至蔣介石離開大陸,始終是一片廢墟。

現在的文昌閣是1986年國家撥款按原貌重建的。現為兩樓三底宮殿式建築,分正殿、配殿,重檐或單檐歇山頂,雕樑畫棟,花格窗欞,廡廊四環,建築精巧,具濃厚民族色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