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的夢想》看蓬皮杜中心總設計師理察·羅傑斯的設計哲學

萬象小書社 發佈 2020-06-08T03:50:22+00:00

年初看了本書,叫作《被仰望與被遺忘的》,作者是蓋伊·特立斯,他被稱為「新新聞主義之父」,是20世紀偉大的非虛構寫作者。

年初看了本書,叫作《被仰望與被遺忘的》,作者是蓋伊·特立斯,他被稱為「新新聞主義之父」,是20世紀偉大的非虛構寫作者。這本書里講到了很多關於建築與人的關係的論點,讀來有濃濃的人文主義關懷。在他之前,沒有人如此打量城市、寫作新聞;每天,紐約人要喝下46萬加侖的啤酒,吃掉350磅的肉,用掉21英里長的潔牙線。在這座城市裡,每天有250萬人死亡,460萬人出生,15萬人戴著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有趣的是,這些事情恰巧是每天生活在城市裡的人無暇顧及,也無從統計的。

蓋伊以一個極高的視野打量著這座城市,恰如他在這本書里第二部分「大橋」中工人們的視角。那些為謀求生存到城市打工的建築師傅們,有多少是頂著烈日或暴雨,日日站在這「高空舞台」上的呢?他們初到此處時究竟是忐忑還是興奮?他們是否看到了很多身處其中的男女看不見的事情?幾乎沒人願意仰起頭來看他們一眼,這些人終究被漸漸遺忘。只有那些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的大樓能夠證明他們在此短暫停留過。

建築對於普通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2019年建築師協會金獎得主、蓬皮杜中心總設計師理察·羅傑斯說,「建築是反映當代的,當今世界有40%的人無家可歸。建築對於社會的責任,就是在於讓人人都有遮風擋雨的場所」。

理察曾在他的著作《建築的夢想:公民、城市與未來》一書中詳細地表述了他對建築設計的認識,他所堅持的設計理念,以及對人與建築的關係,建築對於城市未來發展的意義等等。縱觀他的職業生涯,因為理念超前,他曾被媒體、官員,甚至朋友所批判,但他依然堅持自我,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有些他經手的作品被列入建築史冊,有的依然遭受批評。如今我們探討他的設計,他這個人,他通過設計透露出的人文關懷,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對城市文明的倡導,對工業美學的堅持

古希臘文明孕育出了西方最早的城市,雅典城內有衛城和人民廣場,人們在此進行商貿等經濟活動。當然,不可或缺的是城中心的噴泉或水池。水有著去污清潔的功效,也預示著這裡人開始走向文明。



千百年後,城市建築的功能性與美學價值已然發展得相當成熟。例如英國的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建築風格,法國拜占庭風格、羅馬風格、洛可可式等,這些精美絕倫的建築在今天依然大放異彩。這些也是西歐諸國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標誌。



然而,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到來,代表著「推陳出新」的現代化建築設計也被人有意地被加以倡導。於是,這些工業風的作品被擺在古典建築群里,就顯得格外扎眼,引起市民紛紛聲討。

二戰後,英國國內颳起了一陣革新風潮,邱吉爾已然過時,英國人明智地把選票紛紛投給了工黨。在文化上,英國人顯然就沒那麼容易扭轉思想了。儘管如此,實用主義和節儉的精神還是刺激著英國現代主義的發展。建築也受此觀念影響,為了用最少的材料建造,設計師們不得不摒棄了繁複的哥德式、洛可可式以及巴洛克式的華麗裝飾。簡潔的線條美感逐漸滲透到英國的建築設計中去。

彼時,從義大利移民英國的理察恰巧與母親參觀了一場義大利現代主義風格建築的展覽,這讓他重新發現了義大利建築之美,此後,他又去美國等地參觀了當地的建築。這些都成了他此後風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而他的設計美學正是一種基於城市生活的工業美學。理察是城市生活的擁護者,他認為城市應作為一個文明的教化中心,「明天的城市再也不像今天那樣孤立地劃分城區,變成只有一種活動的聚居地;相反,它們會更像過去的那種更加豐富的城市分層。生活,工作,購物,學習和休閒將重疊起來,集合持續、多樣和變化中的結構中」。



在這一理念之下,他的設計呈現出一種「結構外露」的特點,他從不吝於將繁複的設計和明亮的色彩用在建築外觀上。例如理察的代表作:蓬皮杜藝術中心。在建築的外層,大量承吊樓板的桁架被有意外露出來,它們與外立面脫開,有序地架設在兩側的鋼柱之間。各相鄰上下桁架之間通過「V」字型杆件連接形成一個整體的面。金屬杆件被刷成明亮的白色使其從背後較深的玻璃中清晰地呈現出來。



二、極富「社會精神」和人文主義的設計理念

在一次採訪中,理察說,「我們的公司是建立在社會責任感的基礎之上的」。在現代這個快速發展,甚至有些物慾橫流的時代,理察始終堅持,社會最重要的信條應當是公平。這句話引出了全球各個國家、不同社會均呈現出極大的貧富差距與收入不平等問題。

為了切實解決這個問題,理察與自己的合伙人做出了兩方面規劃:其一,公司的所有權不屬於任何合伙人,而是一個慈善機構所有。事務所將所有利潤的20%捐贈給了各類慈善機構。這並非出於經營公司形象的考慮,事務所內部也提供了極為友好的員工關懷政策,比如餐廳免費、建造別墅供員工和家人度假用、為員工修建花園。他們切實把人文主義搬到了生活里;其二,每一處建築的設計都要考慮到其其社會性與人文性。這一點甚至被寫進了公司章程,「如果我們認為某些項目是不人道的,那我們一定不能參與。作為人而不僅僅是建築師,我認為我們應當做出選擇」。



建築能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公共空間是由建築師來營造的一種民主化的空間。這些空間是為所有人建造的,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老人、婦女還是男人,建築就是公共空間的延續。理察的極富社會精神和人文主義的設計理念,就今天而言,無言是正確的。

有一個經典案例可以體現理察的這一理念。那就是英國威爾斯國民議會大樓。

2006年3月1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宣布正式啟動理察·羅傑斯設計的威爾斯國民議會大樓。映入人們眼帘的首先是它奪目的大屋頂,從不同角度看去,它時而如羽翼凌空,時而似波紋蕩漾。最特別的是屋頂中軸線上的鐘形通風罩,好似中世紀修道士的兜帽,而帽子頂端輕輕翻折的扇葉,如一葉韭蔥,或一瓣水仙,呈現出熟讀聖大衛傳說的威爾斯人的精神象徵。

三、理察的入世哲學及其形成原因

在20世紀後半頁成長起來的建築師里,理察無疑是走在前沿的。當同時代的英國建築師們正在意得滿志地在職業圈裡說教時,理察早已將視線放到整個社會和普羅大眾身上了。70年代,理察在建築中表現出的左派激進作風曾引起過英國王儲查爾斯的不滿。在主禱文廣場重建項目中,查爾斯一手否決了理察的設計,轉而對保守的古典設計青睞有加。後來,國家美術館擴建項目,查爾斯再次否決了理察的設計方案。

站在王儲對立面卻依然堅持超前的設計風格,理察當真是一個為了堅持自我隨時與權貴鬥爭的人嗎?顯然不是,他審時度勢,繼續探索建築與城市相融共生的哲學。1998年,威爾斯國民議會大樓設計方案最終由理察團隊勝出,這一次,查爾斯便再沒插手。威爾斯國民議會秘書長評價這個設計:「開放,透明,可持續性,代表著新議會大樓設計的核心思想,三者滲透在整個建築的組織構造里,正如它們滲透在代表威爾斯人民的國民議會機構里。」

理察善於將客戶需求與自己的理念相融合,設計出極富社會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建築,除了職業素養外,很大原因來自於他的成長曆程。



1933年,理察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要是在文藝復興時期,這倒是個好地方,但在一戰結束二戰尚未開始的年代,義大利可不是個好去處。在墨索里尼的領導下,義大利與德國統一戰線,成了後來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國家。帶著義大利的藝術血液,理察一家移居英國,在這裡重新開始生活。這樣的人生際遇一度讓理察差點放棄父輩們的建築事業,但是後來的種種又讓他重回這條軌道。

因此,故國的那一套非人道的理念被理察拿來做了公司章程,任何服務於政權的設計理念都是他堅決摒棄的。唯有人,生活在城市裡的每個人,才是他服務的對象。

世人給理察的建築貼上了「高技派」的標籤,殊不知外露的技術表達知識外殼,開放、透明、流動才是貫穿其建築創作的思想精髓。理察對建築的貢獻從來不是內斂封閉的機器,或是專注技術,而是在於表達建築那既精微又廣大的社會與城市靈魂,這正是理察建築創作的入世哲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