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品值得投資嗎?回報比如何?

凌風商業手記 發佈 2020-02-07T15:17:00+00:00

2019年這一年讓我意識到,中國中產家庭開始涉及藝術品投資領域了。西方畫廊經營玩的就是精英共同體,在我國是文玩,古董,字畫,茶,還有壺,比如顧景舟先生一把紫砂普通中產可能一輩子也賺不來,所以不會理解有錢人搞這些有什麼用,那是進圈的投名狀。

2019年這一年讓我意識到,中國中產家庭開始涉及藝術品投資領域了。

身邊好些朋友告訴我,自己買了某某的字畫,值多少錢,津津樂道。

還跟我分享:中國書畫交易通常是以「平方尺」計價的,最貴的齊白石的作品是45萬/平方尺,一些現代藝術家也要幾千塊一平方尺,運氣好的話,一兩年就能翻成幾萬元一平方尺。

還有朋友告訴我,這是因為全球貨幣寬鬆,中國貨幣超發,錢不值錢,實物資產才能增值保值。

一個挺有說服力的例子是,2009年3月開始,為了對抗經濟危機,全球央行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量化寬鬆政策,這時候藝術品拍賣大放光彩:巴黎佳士得的伊夫聖羅蘭(YSL)藏品拍出了3.3億的高價;畢卡索、杜尚這些大家的作品以超出估值3倍的價格賣出;中國市場上像黃庭堅、齊白石,還有乾隆年間的瓷器,都是在這期間拍出了超過4億的天價。

隨著萬元美金中產社會的到來,古董字畫等藝術品到底值不值得投資呢?



還是跟平時一樣,我們先把這種投資的本質搞清楚,再看看回報情況,最後討論要不要投的問題。

一、藝術品投資是個極少數人賺錢的長尾市場

從全球來說,「藝術品投資」是中產社會專利。一般來說,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8000美金之後,才會逐漸出現較大規模的公眾對藝術品收藏感興趣。

中國是在2015年時人均GDP突破了8000美元,到2018年,已經是全球藝術品的第三大市場,僅僅落後於美國和英國。目前,中國這個市場上最大的三類藝術投資品就是中國書畫、瓷器、油畫,占了近90%的比重。

價格跨度比較誇張,從價值10元的扇面畫,到9.3億元的齊白石作品都有。

很顯然,上千萬、上億的這些交易並不是「中產階級」的菜。根據2018年的數據,全世界51%的藝術品交易額都在25萬美元之下,其中,6%的交易在1000美元以下,31%的交易在1000到50000美元之間——這部分交易才是殷實的中產家庭能參與的市場。

那這個市場真的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盛世古董」可以抗通脹嗎?

答案是否定的。



有金融基礎的朋友可能知道,股票收益率的分布大體上呈現一個鐘形,學術語言叫「正態分布」——意思是大部分的收益集中落在均值附近,這意味著出現超高回報或者超低回報的機率並不大。

而藝術品恰恰相反,這意味著賺錢的機會集中在極少部分的超高收益藝術品身上,絕大部分交易是不賺錢,或者虧損的。

中國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做了個抽樣研究,發現這些年中國藝術品的收益率和價格區間呈現出高度的正相關關係,價格越高,收益率越高:

比如說,10萬到50萬元的藝術品,年均複合收益率是-1.2%,是虧錢的;

50萬到500萬元之間的藝術品,平均收益率在4%~5%之間;

到500萬以上,才有平均8.8%的複合收益率。而且這裡要注意一下,這些投資的持有期都在9年以上。

更要命的是,這些收益率都是平均數。藝術品市場的「頭部效應」特別大,一件頂級藏品轉手溢價10倍並不稀奇。

2000年台灣收藏家汪義勇以250萬元買到了徐悲鴻的名作《愚公移山》,2006年以3300萬元售出,2018年這幅畫再次轉手,成交價格高達2.08億元,18年間增長了近100倍。在這種情況下,平均收益率還是個位數,也就意味著,實際的市場上,即使是500萬以上的藝術品,絕大部分也是不賺錢,甚至虧損的。

從1989年到2019年,美國股票標普500指數增長了814%,但只有不到2%的藝術品回報率能超過這個數,也就是說,如果從追求投資回報的角度,100件藏品中,98件都不如直接買個標普500指數。



二、「非標性」決定了藝術品投資的低流動性和小眾化

說透了,能賺錢的藝術品投資是金字塔尖的遊戲,屬於少數富人的小眾市場。我曾經在線下課給過一個結論:「古董字畫等藝術品不是適合中產階級的投資品。」

我們的老同學知道,我一般喜歡分析利弊,很少下論斷。但是這個論斷,我願意放在這裡,因為這件事的金融邏輯很清晰。

給你一個數字:2018年,全球藝術品市場市值大約是3萬億美金,而這一年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量是多少呢?674億左右(中國129億,美國296億,英國141億,以及其他國家108億)——2%的換手率,98%的藝術品都沉睡在地下室或者保險箱裡。

作為對比,2018年全球股票市場的換手率是41%,債券是5%。

如果資金是水的話,像藝術品投資這樣嚴重缺乏流動性的市場就是結冰的水面。

什麼樣的資產具有流動性?

標準化,容易形成度量和交易的共識,方便執行的資產。比如股票就是使用標準化合同,將非標化的企業轉化成了可交易的資產,創造了流動性。

同樣的,黃金也可以標準化,因為它的硬度、純度、重量都能在統一標準下度量,很容易形成共識,達成交易。

而一個瓷器、一幅字畫的好壞優劣,再怎麼有「年份、作者」這些測度,仍然是「見仁見智」——齊白石和張大千,誰更好?這真的是像梨和蘋果,沒法絕對比較。

所以說,古董字畫這些藝術品,是專業度很高的小眾市場,流動性非常低,再加上這個市場極其強的金字塔效應(絕大部分收益都集中在極少的頭部商品上)——與其說是藝術品投資,不如說是藝術品收藏。

所以,藝術品投資的瓶頸不但包括資金——幾百萬以下的藏品賺錢機率很低,還包括專業瓶頸。由於缺乏常識性的一般標準,這個市場上,不懂的人太容易被割韭菜。



更何況,就算是專業人士,藝術品投資失手的機率也很大:2008年一幅高更的畫以850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2017年,這幅畫以2200萬美元轉手,9年損失74%。

同樣的,一幅齊白石的畫2010年以9200萬拍出,3年後以5700萬轉手,虧損了將近4000萬。

如果不投資藝術品,買藝術品基金可以嗎?

很遺憾,中國藝術品基金盈利的案例極為罕見。

比較有名的是深圳杏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虧損近90%。從全球範圍看,藝術品基金踩雷都不新鮮:紐約大通銀行、摩根建富、日本Itoman都發行過藝術品基金,都以嚴重虧損告終。

道理類似,藝術品的非標性決定了它們的低流動性和小眾化,基金無法改變非標這個屬性。而非標品的投資,缺乏流動性,需要相當的專業門檻,波動大,收益嚴重偏向「頭部」——這些特徵都不是追求收益率、安全性和流動性的中產階級所需要的。

這個結論其實不僅僅適用於古董、字畫等藝術品,幾乎對任何非標品的交易投資市場都適用。

中國有些民間收藏品市場,比如郵票、古董相機,甚至小浣熊乾脆面貼畫……有的人是為了好玩,還有很多人是希望等著升值。



這樣的「投資」,我覺得都太過小眾,不會有足夠的流動性來支持。這兩年年輕人中間又流行限量鞋,2019年流行盲盒市場——爸爸那一代集郵,你集盲盒,從消費或者好玩的角度無可厚非,從投資回報的角度看,這不過是一代有一代的韭菜而已。

實際上,標準化的投資大類就那麼多:房產、股票、債券、基金、黃金、大宗商品,這六個品種已經占據了全球財富市場的95%以上,不在這些大類裡面的資產,無論如何都屬於小眾,芸芸大眾想要在小眾市場上賺到錢,真心是「蜀道難」。

簡單的區分標準:投資就是為了賺錢,不以賺錢為主要目的的花錢都屬於消費。

再提兩個三個現象:

1 老年人更多基於收藏和傳承的目的。蘇南很多傳統家庭對於文玩古董的收藏也基於此。未來再遺傳給下一代。更傳統和淳樸的投資價值觀把。

2. 職業與工作方向,個人覺得是有市場空間的。非標性的現狀需求更多標準制定,古董文物的文化興盛(各種節目,故宮,鑒寶等),國風最近的大行其道等等。

古董就和稀缺動植物一樣,種類名目繁多,但都來可以依目定冊,劃分等級等等。

3. 房子比較特殊,兼有消費和投資雙重屬性,但在一定的具體時段內,要麼以自住為主,要麼以投資為主,看個人目的。兩全其美的情況要靠順應客觀條件,有當然好,沒有卻不該強求。如果主觀上不能有所側重,非要兩者兼顧,往往患得患失、徒增煩惱。

買房,就是為了長期自住,那麼從買下的那一刻起,房價的漲跌已經跟我無關了。反正我又不賣,那住得舒不舒適才是我關心的?



很早之前自己就跟身邊的朋友說過這類話題。我個人是不看好部分傳統商品的長遠市場的。

比如:玉器、郵票、紅木家具,甚至普洱茶等等。除了一切金融邏輯之外,我還多一個感性的看法:審美偏好。

什麼是具有價值,你我他都認的事情才有價值,比如錢。

頂級的蒙羅麗莎除了藝術還有其他價值不說了,一般的藝術品/部分傳統消費品是不具備的。很難想像,十年之後的2000代在當立之年,他們普遍會為了凸顯稀缺,而坐在硬棒棒的中式家具,穿戴著翡翠,翻著郵票本,一大堆儀式地泡天價普洱茶。最重要是做這些行為,不會讓他們的同輩認為這樣做是稀缺。

財富管理上升到精神信仰,在上升到身份管理,層層迭進,藝術這事本質是圈層經營。

當不再把財富當做第一需求的時候,社會影響力,知名度,思想碰撞以及文化底蘊,頂級富豪有自己的身份識別和圈層活動,一個奢侈品普通人努努力可以買得起,暴發戶也可以買奢侈品一季一換,但藝術和收藏可就考較文化了。

西方畫廊經營玩的就是精英共同體,在我國是文玩,古董,字畫,茶,還有壺,比如顧景舟先生一把紫砂普通中產可能一輩子也賺不來,所以不會理解有錢人搞這些有什麼用,那是進圈的投名狀。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代表的是身份識別和圈層的門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