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的恥辱之戰,實力強大的蘇聯,為何在蘇芬戰爭中損失慘重

國寶大元帥 發佈 2020-01-05T12:14:43+00:00

戰鬥民族的恥辱之戰,實力強大的蘇聯,為何在蘇芬戰爭中損失慘重蘇聯軍隊的恥辱之戰,實力強大的蘇聯軍隊,為何會在小國芬蘭折戟在德國攻占波蘭之後,蘇聯和德國的領土開始重新接壤,為了能夠預防即將到來的戰爭,蘇聯開始著手組建東方戰線。

戰鬥民族的恥辱之戰,實力強大的蘇聯,為何在蘇芬戰爭中損失慘重

蘇聯軍隊的恥辱之戰,實力強大的蘇聯軍隊,為何會在小國芬蘭折戟

在德國攻占波蘭之後,蘇聯和德國的領土開始重新接壤,為了能夠預防即將到來的戰爭,蘇聯開始著手組建東方戰線。蘇聯想要組建東方戰線,就必須要拉攏芬蘭加入,芬蘭和蘇聯的北部接壤,假如芬蘭未來倒向了德國,那麼蘇聯的北方領土將會直接暴露在德國裝甲部隊的攻擊範圍內。蘇聯為了獲得北方戰略要地的控制權,要求芬蘭和蘇聯進行領土交換。蘇聯想要得到的戰略要地,同樣也是芬蘭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要地,因此蘇聯和芬蘭之間的談判最終不歡而散。

惱羞成怒的蘇聯立刻著手發動對芬蘭的戰爭,蘇聯集中了54萬大軍,攜帶了大量的飛機坦克準備開戰。當時的芬蘭只有400多萬人口,軍隊人數只有3萬多人,戰前經過動員也只有12萬正規軍。由於雙方的力量差距異常懸殊,大部分人都認為芬蘭的抵抗將會是以卵擊石,蘇聯肯定能夠吞併芬蘭。蘇聯的一些領導人甚至認為,只要蘇聯做出強硬的態度,芬蘭就會向蘇聯妥協,如果蘇聯對芬蘭發動戰爭,芬蘭肯定會舉手投降。

然而在戰爭開始後,蘇聯軍隊卻遭到了芬蘭軍民激烈的反抗,蘇聯軍隊在芬蘭寸步難行,實力弱小的芬蘭軍隊反而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為了避免蘇芬戰爭影響到蘇聯的國際地位,蘇聯更換了前線指揮官,並且增派了數十萬大軍前去助戰。參戰的蘇聯軍隊超過了120萬人,超過芬蘭軍隊的5倍以上。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蘇聯軍隊仍然舉步維艱,芬蘭的游擊隊和狙擊手時不時的打擊蘇聯軍隊,給蘇聯士兵製造了極大地恐懼。

到了蘇芬戰爭後期,蘇聯憑藉著壓倒性的兵力優勢,才勉強逼迫芬蘭割讓了部分領土。蘇芬戰爭結束後,一位蘇聯將領稱:"我們得到的土地,還不夠埋葬我們犧牲的戰友!"在蘇芬戰爭結束後,蘇聯方面只承認蘇聯軍隊戰死了4萬多人,但是隨著蘇聯解體後很多材料被解密,蘇聯方面在戰爭中的實際損失人數要遠超過4萬人,赫魯雪夫晚年稱蘇聯在蘇芬戰爭中損失了上百萬人,這場戰爭堪稱是蘇聯的恥辱之戰。

那麼占據裝備和人數優勢的蘇聯軍隊,為何在小國芬蘭折戟呢?蘇聯之所以在芬蘭折戟,主要有三個重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蘇聯軍隊準備過於倉促,蘇聯沒有將芬蘭當成一個對手來對待,而芬蘭為了抵抗蘇聯做足了戰前準備,假如蘇聯能夠正視芬蘭的戰鬥力,那麼蘇芬戰爭肯定沒有任何懸念。第二個原因是芬蘭的天氣十分寒冷,雖然蘇聯的冬天已經足夠寒冷,但是芬蘭的冬天比蘇聯還要寒冷,在嚴寒中長大的蘇聯人,到達芬蘭後反而不能適應當地極度嚴寒的氣溫。

第三個原因是芬蘭人堅定地抵抗決心,芬蘭人自古就十分的好戰,面對著數倍敵人的進攻,芬蘭人沒有任何畏懼,仍然堅持同蘇聯軍隊交戰,最終避免了亡國的結局。芬蘭在蘇芬戰爭中的優異表現,避免了芬蘭被蘇聯吞併,保障了北歐三國的安全。蘇聯軍隊在蘇芬戰爭中的拙劣表現,也暴露了蘇聯軍隊戰鬥力弱的問題,為德國侵略蘇聯埋下了伏筆。在蘇芬戰爭結束一年後,德國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挑起了蘇德戰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