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地攤經濟為何發達?5大商業措施護航,取消營業時間至今領先

好奇文史談 發佈 2020-06-11T08:08:44+00:00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里寫道:「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超過了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之前或歐洲的水平。



西方史學界對宋朝評價頗高。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里寫道:"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超過了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之前或歐洲的水平。"美國學者羅茨·墨菲在《亞洲史》里寫道:"從很多方面看,宋朝是一個崇尚創新,商業繁榮的黃金時代。"據相關數據顯示,待至咸平三年,宋朝的GDP總量大約占到世界經濟總量的22.7%左右,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歐洲的人均400美元,這說明宋朝在經濟領域達到很高水平。


創作於1100年左右的《清明上河圖》更能直觀說明這一點。《上河圖》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景觀。據說圖上有人物500多名,包含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大街上人來車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汴京"地攤經濟"的發達。僅以汴河橋附近為例,橋上和河岸兩邊擺地攤做買賣的,可謂鱗次櫛比,一家挨著一家:賣糧食的、賣茶水的、賣水果點心的、賣首飾的、算命的、裁剪衣服的、賣酒肴小炒的、賣藥的、賣唱的、雜耍的……應有盡有,有些商戶直接坐在街邊擺個攤子,有些商戶則在街邊搭一個簡易的棚子,棚子擺滿商品,可以遮風擋雨,保持衛生,有些則直接撐一把傘,更有挑著擔子或推著小車的,可以流動販賣……其情形與當代的小商販沒有什麼兩樣。北宋和南宋兩朝計有300多年歷史,它的都城汴京和臨安,都是百萬人口的大都市,也是商業中心。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里記載:開封城內商鋪林立,足有6400多家,百貨雜陳,每一交易動輒千萬。商業的繁榮可見一斑。


唐朝時10萬戶以上的城市只有10多個,宋朝增加到40多個。城市發展催生了更多"生意人",市民的謀生手段無法再依靠農業,經商是必由之路。《水滸傳》里的武家2兄弟一個是"公務員",一個是小攤販營業主,連說媒的王婆也擺個茶果攤子,招待往來客人,給武大郎通風報信的鄆哥兒是個賣梨小販,依靠販賣水果的收入養家餬口。能力大的人做大買賣,比如西門慶就有好幾家商鋪,能力小的人做小賣賣,比如武大郎、鄆哥兒等,就擺個流動地攤。


那麼,宋朝的地攤經濟為何如此發達?

這5個方面的規範措施,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


第一:市易司的建立,對國內市場進行規範化管理

宋朝對各行各業都制定了標準規範。其中對商業領域也有明確管理機構,這就是市易司的來歷。熙寧五年,朝廷設置市易司。主要掌管四時貿易,平衡物價,以及通貨財和貸款等業務。市易司設提舉官進行管理,隨後在京城各個徵稅場所、雜賣場設置提舉市易務,用來對市場進行管理。市易司分為市易上界和市易下界兩個機構。市易下界主管發放飛錢文券,以方便商人糴買糧食。市易上界主管收購市場上滯銷的貨物,以等待時機賣出,目的是為了保持市價穩定。市易司的建立對平衡市場的物價穩定和貨物銷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市易法》的制定,對保障商業繁榮起到決定作用

有專門管理機構,還要有專業管理辦法。這就是《市易法》的出台。熙寧三年,位於邊境的隴西設置了市易務,市易務用官錢做本,控制了漢人與邊境民族的貿易,每年獲利不下1-20萬貫錢。但此舉遭到朝中大臣不滿,認為這是一種壟斷行為,如果長此以往會讓物價被少數商團壟斷,使市場受困。兩年後朝廷設立了《市易法》,用來打破壟斷,平抑市場秩序和物價。《市易法》是對商業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在汴京實行成功後,隨後推廣到宋朝各地,對抑制城市商業豪強兼并和小商業者的經營貿易,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


3:市舶司主管海外貿易

宋朝海外貿易很發達。如果說市易司是對國內市場進行規範的話,市舶司就是對海外貿易的規範。兩宋300年時間,先後在廣州、泉州、明州、密州、杭州、溫州等地設立市舶司。用來掌管海外貿易收稅,管理海外商人,以及收購海外貨物。市舶司是宋朝的海關。市舶司干係重大,因此主要官員都由知府、知州或者通判官兼任。正是由於宋朝大興海外貿易,所以市舶司專業管理機構的出現,為宋朝海外貿易的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4:突破市場交易限制,取消營業時間

宋朝的商業市場主要分為坊與市兩部分。坊是唐代劃分街區的一種稱謂,相當於今日的社區或街道。市相當於區縣一級的市場。宋朝商業的聚集地是市。市的地位僅次於鎮。大型的市可以升任為鎮。當然鎮也可以降為市。甚至有些大型的市,還會發展成為商埠。宋朝商業繁榮有2大突破:第1突破了坊與市的界限,也就是說,坊的規模其實都已經達到市的程度,所以很難區分到底哪個是坊,哪個是市。第2就是營業時間限制的取消。在唐代,市場的交易時間都有嚴格限制,有日中而市,日落而散的說法,晚上極少出現夜市,夜行者會犯禁。但是到宋朝,夜市開始大量出現,並且對夜市的時間限制完全取消,在京城出現了半夜才散的夜市,以及天明才出現的曉市。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里寫到汴京的夜市是"日夜經營不休",夜市的攤子剛撤走,早市擺攤的又來了。中國商業領域的"早市"和"夜市"發源於宋朝。對比現代西方世界連什麼是"早市"和"夜市"都不清楚,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24小時營業的商業理念和具體行動,放在現代世界商業角度來看,也是非常先進和超前的!


貿易的繁榮從城市擴展到農村。大量草市、集市、墟市出現。這些小型的市場也稱為坊市,或者坊場。農村集市上日用品應有盡有,農村的商品流通到城市,城市的商品流通到農村,對商品和貿易的活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宋庭在市場上進行徵稅,促進了財富積累!


5:鼓勵民營經濟,招商有獎勵

宋朝經濟、文化、科技發達。但宋朝有3大弱點,就是冗兵、冗官、冗費,對北部邊疆戰爭常常以失敗告終,賠付大量歲幣,所以,對財富的需求顯得十分迫切。無論《市易法》的設立,市舶司的建立,朝廷大力鼓勵民間市場經營貿易,甚至不分晝夜進行經營,目的就是促進商業活動,互通商品的有無,增加朝廷財富的積累。宋朝的地攤經濟、民營經濟發達,除了一般的商業活動朝廷大加鼓勵外,對大型的生產商業活動比如紡織、煤炭、開礦、瓷器,朝廷都鼓勵民營經濟體積極介入,宋瓷非常有名,我們熟知的除了官窯出品外,大量的民窯瓷廠:鈞窯、汝窯、定窯、哥窯等,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地。為了促進海外貿易,宋朝特意制定獎勵政策,有徵召海外商人來華貿易者,一次性獎勵10萬貫錢!


結語

貿易的本質是一種需求。我需要你的物品,你需要我的物品,所以二者之間需要交換,以滿足各自需求。隨著文明進步,人類的各種需求增加,物品之間的簡單交換已經不能滿足需求,運用貴重金屬或稀有物質作為媒介的商業活動開始出現,這就是用貨幣和市場作為交易手段,由單純的需求上升為利益!因此,商業活動的本質是"需求"與"利益"!


有"需求"和"利益"作為"第一推動力",商業活動才能繁榮。我們看到,任何遵循商業規律的做法,都會極大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反之則損害市場經濟!今天,地攤經濟和早市夜市的強勢回歸,就是回歸到商業本質:為了生存需求和生活質量的提升,互通商品有無,活躍經濟!我們需要更加重視這句話:"我們做一件事,應該既顯得好看,還顯得好吃!"也就是說既需要面子,還需要里子!單純地認為地攤經濟是一種低質量的商業活動,可能不會顧及到民生的現實情況;一味地放開地攤經濟,採用"大撒把"的方式,可能也不是一種行之久遠的管理方法!我們需要在"好看"和"好吃"之間做好平衡。


宋朝"地攤經濟"並非一帆風順。從《清明上河圖》里我們看到,也有很多占道經營者,這是市易司面臨的一個難題。當時有關負責人也提議:取消馬路邊擺地攤的小商販!但上司認為:老百姓生計不容易,應該允許他們進行多種經營!市易司在考察後,特意在馬路邊設置了"表木",以防止小商販越界!有具體辦法來疏導、規範,讓宋朝的"地攤經濟"非常活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