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的《梁祝》模糊了性別情感,東晉門閥士族婚姻不談愛情

丁明念響 發佈 2020-02-05T23:36:37+00:00

1994年之前,徐克,別名徐老怪已經拍出了許多當時賣座,後來成為經典之作的電影,如《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倩女幽魂》等,在1994年以新瓶裝舊酒的方式拍出了了部愛情故事《梁祝》,將一部經典的傳奇故事保留故事不變的基礎上年輕化、趣味化和更悲劇化,有人說此後多年再也無《梁祝》

前半場笑死,後半場哭死,這就是徐克版的《梁祝》帶給人最直觀的感受。1994年之前,徐克,別名徐老怪已經拍出了許多當時賣座,後來成為經典之作的電影,如《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倩女幽魂》等,在1994年以新瓶裝舊酒的方式拍出了了部愛情故事《梁祝》,將一部經典的傳奇故事保留故事不變的基礎上年輕化、趣味化和更悲劇化,有人說此後多年再也無《梁祝》,成為無法超越的一部了。

​這部作品如此經典,有的人說已經看了不下20遍,看一遍流一次淚,可見其動人動情之處。

配對上故事,電影中的配樂出的功過不少,由黃霑主刀的「梁祝與小提琴協奏曲」經改編後作為本片的配樂,獲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

而這部電影的出彩之處除了年輕化、趣味化、愛情純粹化之外,還有的則是對於當時政治背景、社會風氣的涉及,終於通過徐老怪的手,我們看到一個時代的愛情為什麼變成了悲劇。


王與馬,共天下

徐克的這部電影深刻的抓住了東晉時期的時代脈落,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八王之亂之後,晉元帝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遷鎮到建康(今南京),並重建晉室,史稱東晉。

南遷後王導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 政策穩定政權,而後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導號召下共同支持司馬睿,使得江南諸州次第歸附,東晉得以偏安。王導內掌朝政,堂哥王敦外握兵權,王氏子弟皆位居要職,以致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也因此引起了司馬睿的忌憚。後來才有了動亂的產生,在平息了王敦和蘇峻之亂後東晉的統治趨於穩定,在東晉歷史上門閥大族王、謝、庾、桓先後支配著王朝政局。

潮起潮落,門閥大家們更替不停止,但其中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如何在這個時期保持自我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個時期聯姻變成了一種政治投機活動,愛情是個什麼鬼,一切都得要向權勢看齊才成。

所以在電影中,借著和尚之口說出一番當時的世俗格局出來:

漢人枉稱有幾千年文化,總是希望感化蠻夷外族。結果現在北方被胡人霸占了,漢人被迫南渡過江。先過江的就霸著大官來做,排擠遲來的人。士族要互相拉攏,所以婚嫁講究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我沒有躲起來,我是站在門外觀看他們而已。

和尚也是這個時代的犧牲品,只是他現在是學會站在門外看了,而這段話對於祝英台來說並沒有當回事,青春年少想得是如何體驗愛情的美妙,至於以後的事想著還能反抗,卻不知道這個代價是巨大的。

在東晉的歷史上還有一個典型的門閥政治婚姻,那就是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婚姻故事:先是郗、王以政治利益相近而交好聯姻,所以王獻之娶了郗曇的女兒郗道茂為妻,婚姻應該還是幸福的,誰說包辦就沒有好婚姻的,不過後來離婚了,原因是重新娶了簡文帝女餘姚公主。在《王氏譜》中有此記載:「獻之娶高平郗曇女,名道茂,後離婚。」

《世說新語·德行》:「王子敬(獻之字)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云:『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

翻譯下的意思就是:王獻之病重,請道士來做法事,祈求除病,延長壽命,按規矩病人應該自陳罪過。道士問王獻之:「這些年有做過什麼錯事嗎」,王獻之回答:「不覺得有什麼事情,只是常想起與郗家離婚的事情。」

後來者演繹有兩種說法:一是在《東晉門閥政治》這本書中解釋的是王氏棄舊圖新,攀援帝室,道義上有損,難逃內咎。這也許是王獻之臨死時上章首過的原因。另一個則是按照梁祝風格來說的,王獻之是被逼無奈,才休妻另娶的,據說還自殘了,還是沒能打消掉餘姚公主想嫁的念頭,只能娶了。

不管是前者或是後者的解釋,其實都有著士族門閥政治的背景在內。所以在影片中,徐克借祝英台母親之口說的,要怨就怨你們生錯了地方。這個時代可沒有自由戀愛這回事了,要想也得是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了。

雖然如此,但是愛情就這樣來了。


年輕、趣味、純粹的情

士族講究門當戶對的婚姻,祝英台早就接受了馬家的聘禮,讓祝老老爸感覺非常有面子,關鍵自己的家族又可以上一個台階了,沾了點皇親國戚的邊了,臉上不用擦粉都有光。

只是女兒祝英台貌似不爭氣,文采太差,所以要送去書院讀書,結果不讀還好,一讀如同步入了母親的後塵遇上了愛情,只不後者學會了妥協,而祝英台就沒那麼容易妥協了。

徐老怪對於愛情有看法,所以找來充滿青春氣息的楊采妮和吳奇隆來演繹這段愛情故事,還有後來的西門吹雪何潤東這次在裡面打醬油了。徐老怪在這部電影中跑得還是有點遠,為什麼不說是純粹的愛情,而是情呢?因為在電影里展現的那個魏晉時代以降的另一個特色:風流相放,唯色是尚。

《北史·魏·彭城王韶傳》:勰孫韶至北齊襲封,後降為縣公,文宣帝——高洋——嘗剃韶鬢須加以粉黛,衣婦人服以自隨,曰:『以彭城為嬪御。』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放浪的,梁山伯一直反感亭望春,因為對方老是想勾引他,他自己的取向還是正常的,認為男人和男人之間都是「虛」的,男人和女人之間才是「實」的。

一段書院的愛情就此登場了,才開始梁山伯並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人,但是男女之間的吸引力就這樣自然產生了,他倒是一直很糾結,貌似自己變成了亭望春了,一直告誡自己不要變虛不要變虛,其實自己還是變虛了。

其中一個標誌就是當祝英台捧著斷琴繼續罰站到晚上的時候,梁山伯心疼之下彈出了經典之曲《梁祝》,最終明白老師說的彈琴是如何發自心肝脾肺腎的。他自己一直說不要變虛的,最終還是變虛了,喜歡上了祝英台(此時依舊認為是男的)。

在徐克這次重新演繹之下,梁山伯不再是一隻呆鵝了,戲曲中的過了十八里相送都沒能明白祝英台的暗示,這部電影里最終在分別前知道了對方是女的,應該很開心發現原來自己還是實的。

兩情相悅之下,在山洞中私定終身,但是生米煮成了熟飯就能跳過世俗的牢籠嗎?電影前半段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愛情構造,到了後半段開始扎心了。

魯迅說過的: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政治婚姻和愛情的取捨

徐老怪在這部電影中帶來了強烈的情感反差衝擊,前半場看上去完全是個喜劇,而後半場開始嚴肅起來,哪怕此時梁山伯已經考中秀才,當上了祝英台家鄉的縣令,這可是父母官,不過在士族大家的眼中只是個屁而已。

愛情遇到政治婚姻怎麼辦?兩代人不同的追求,祝英台的母親當年也愛上了和尚這個窮小子,但是她還是選擇嫁到祝家,愛情和家族政治關係,她選擇了後者,因為她認為自己鬥不過這個時代。

如今祝家已經不如從前了,若是能夠和馬家樊上關係,立馬身家百倍,所以祝英台只能下嫁去馬家。

即使兩情相悅又如何,在電影中祝英台母親去找梁山伯,說了一段非常經典的話:

你以為憤怒,就可以改變你和英台的命運嗎?你以為表示不滿,胡人就會忍讓南邊的漢人嗎?要怨就怨你生錯地方,怨你生錯時候。生在我們漢室沒落的時候。人人都是那麼虛偽,迂腐和勢力。要怨就怨你們太多想法,年少無知。以為你們不喜歡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人,以為你們兩個就能改變這時代。

她和和尚是兩種人,她親涉其中,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她沒有辦法拋棄所有的東西能夠如同和尚那樣站在門外看,因為她本身不自覺的變成這個制度的維護者,所以她會為了讓對方寫絕交書而對著梁山伯下跪,因為她知道即使她不出手,馬家也不會就此罷休的,雖然在這部電影中,馬文才這個角色是完全缺失的,這也是徐老怪的新瓶裝舊酒的精明之處,愛情就這麼純粹和無奈,不需要第三方直接介入,而是憑藉著祝家自行去解決,是原驅動力而不是來自於外力。

和尚最終還是放不下,想來為梁山伯和祝英台求情,兩人的對話就驗證了不同的選擇和面對方式。

和尚:這池裡的魚,你應該放生。

祝母:放他們出去,外面環境惡劣,適應不了,它們會死的。

和尚:變得不適應,是因為他們來自大海和溪流,世上根本不應該有池塘。

祝母:說的很瀟洒,你能放下就不會出家當和尚了。

徐克並沒有更改經典作品的結局,不過卻讓結局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在劇尾感受到一點大漠孤煙直的氣氛,當一場大雨沖刷掉祝英台臉上厚重的粉脂時,也喻意著包裹的重重無形外衣下的愛情變得純粹起來,兩隻蝴蝶又飛舞起來了。

理想照見現實,現實卻讓理想粉碎,有網友說的:我真的沒看到像山伯英台這樣纏綿悱惻的感情,即便是有父母反對的,也不會像英台那樣決絕勇敢,我們更加現實,更加直接,也更加懦弱。

徐克的《梁祝》又純粹了一回,再看一遍時,明明知道了結局,明明已經看了多次,當那首由黃霑填詞的曲子響起時,又忍不住流淚,也許這就是愛情的純粹性,純粹到只有在淚光中看見和想到,從此江湖不見。

無言到面前,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