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貝苗寨】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黔東南身邊事 發佈 2020-05-12T14:35:34+00:00

擺貝苗寨位於都柳江河畔、321國道旁,距榕江縣城55公里,距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寨共12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寨,國土總面積23.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219.2畝,林地面積17319.9畝。

擺貝苗寨位於都柳江河畔、321國道旁,距榕江縣城55公里,距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寨共12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寨,國土總面積23.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219.2畝,林地面積17319.9畝。2017年的公安系統人口為477戶2352人,擺貝苗寨主要姓氏楊、潘、劉、徐等,是月亮山中最古老的苗寨之一,是苗族村寨的典型代表,是百鳥羽毛服飾的原生地。擺貝苗寨歷史悠久,木屋鱗次櫛比,古樹蒼翠,民族風情原始古樸,民族文化底蘊豐厚。神秘莫測的牯藏節、震撼人心的蘆笙舞、古色古香的鼓瓢舞、熱鬧非凡的苗年、技藝精湛的苗族刺繡、獨具一格的蠟染、榕江縣至今發現的唯一古苗王墓等苗族文化都聚集於此。自古以來,擺貝就擔任著月亮山苗族的護衛重任,史上記載,擺貝苗族為明代由廣西大苗山沿都柳江遷入,由於保留了苗族中最古老、最原始和最完整的傳統文化,因而有「苗族民俗露天博物館」和「月亮山下多彩幽謐之夢」之稱,2005年被列為州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州級民族文化保護村寨,黔東南州A級苗族風情旅遊村寨,2012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7年被列掛牌為第二批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產業以水稻為主。民族文化特色村寨的主要特徵:1、蠟染:它有黑、白、紅三種顏色,以苗族土家布為底料,以龍鳳蛇鳥雞、花草蟲魚、蜈蚣、蝴蝶、蝦蟹為圖飾。2.百鳥羽毛服:由羽毛裙和花衣組成,服飾色彩鮮麗,圖案奇特,羽毛裙和花衣都以自家織的布和黃、綠、蘭等錦緞線綢拼制縫合而成。由於製作衣裙精益求精、工藝複雜,因而苗家婦女製作一件羽毛衣裙往往需要耗費兩年時間方能製成。3.蘆笙舞和古瓢舞:遐邇聞名的蘆笙舞和古瓢舞。


擺貝苗寨


擺貝苗寨


擺貝苗寨


擺貝苗寨


擺貝苗寨


擺貝苗寨


擺貝蘆笙舞


擺貝樂器主要有蘆笙和古瓢琴。在蘆笙、古瓢琴是擺貝苗族的一種拉弦樂器,其產生年代較古老,形狀似水瓢,故名古瓢琴。苗語稱之為」嘎嘿「(仿琴聲),以象聲詞命名。定弦高低音相隔八度,聲音雄渾而低沉。男性左手持琴,右手拉弦, 邊拉邊跳;女伴兩手掌於胸前自然打開,隨琴聲左右擺動起舞。 每隊一般約十人,多則三五十人。

古瓢琴用當地生長的杉木、白楊、泡桐、松木、椿芽樹或其它雜木製成,而以杉木為最佳。杉木質地堅韌,富於彈性,發音共鳴好,音質清脆而傳遠;其體質較輕,便於操持和跳舞。古瓢琴主體部分用-塊長約55公分、寬厚各30公分的木料仿瓢狀雕琢而成。


擺貝蘆古瓢舞


擺貝蘆笙舞


擺貝蘆笙舞


擺貝蘆笙舞


擺貝苗王墳,頗有些來歷,它呈正方形、青石砌築,高1.5米,邊長4.7米,坐東南向西北,墓碑廡殿頂,屋裡雕刻有筒瓦、龍魚吻,檐下正中浮雕吞口,脊上寶頂淺浮雕四隻人眼太極圖,墓兩側有青石壟前先伸展2.4米,整個墓形結構如同一個大橋子。檐下正中浮吞口,脊上寶頂淺浮雕四隻人太極圖。墓兩側有青石壟前後伸展 2.4米, 整個墓形結

構如同一個大 轎子。墓分三層,地表面高1.4米,底長3米寬2米。地表下是兩層青石砌長方形墓室,高0.77米,寬1.07米, 長2.6米,用三層青石板封面,厚0.46米。上兩層均用於置放隨葬物品,底層置放靈柩。早年被盜,現二層墓室出土一瓷器水壺。苗王墳是榕江至今發現的唯一一座上、中、下三室墓穴的苗族古墓。墓碑紀年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墓主楊老老(公元1746~1831年) ,擺貝人。從小英武強悍,膽識過人。年輕時在清軍綠營當兵,走南網北,曾有功於朝廷。後因對官場不滿,中年返鄉,自立為王。他自納寨民官糧,擁有武裝力量,抗擊官府的統治和抵禦其他勢力入侵。他劃定的疆土曾到達八蒙、烏秀、控乃溝等地。他生前囑將其墳墓修築反向,以表心志。官府懼之,在其死後,拆石碑倒插於墓頂,以防再出反王。

1987年11月,榕江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苗王墓建成於清朝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是榕江縣至今發現的唯一一座三室墓穴的苗族古墓葬。它被發現後遂被列為了榕江縣重點文物單位、黔東南州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年久失修,苗王墳的墓碑被損毀,墓頂塌陷,草木叢生。

鑒於此,榕江縣文物部門提請縣政府撥付資金修繕,當地政府極為重視,於2013年8月啟動了修繕工程,共投入16.8萬元,對位於榕江縣興華水族鄉擺貝苗寨的苗王墳進行修繕,目前,該墳墓已被修繕一新。


擺貝迎賓


擺貝迎賓



百鳥羽毛服是這裡的傳統服飾,由羽毛裙和花衣組成,蠟染與刺繡搭配而成的上衣下裙圖案古樸、色彩鮮麗、工藝精湛而享譽國內外。百鳥衣被稱為生命圖騰的活化石,「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詩」,每當苗家過祭鼓節、過苗年、春節、端午節、吃新節等節日,便於篝火旁圍圈舞蹈,在蘆笙、古瓢的伴奏下,身穿百鳥衣裙盛裝隨蘆笙曲或古瓢裙曲調翩翩起舞百鳥衣的來源有段悽美動人的傳說。過去苗族每狩獵獲一隻錦雞等就把其漂亮的羽毛插在板壁上以炫耀狩獵的收穫。一生中所收集的鳥羽千千萬萬,五顏六色,很有觀賞價值。有一次,有戶人家,男的上山狩獵三天三夜還不回家,女主人在家感到心急如焚,於是隨丈夫上山的路線尋找,找了七天七夜也找不著丈夫蹤影,這個女主人預感到丈夫定是狩獵時遇不測犧牲了。女主人垂頭喪氣回到家,百無聊賴,日思夜想的就是盼丈夫能早點回家,但最終還是沒有盼到丈夫歸來。在思念之餘,她想,整天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何不把丈夫貼在牆壁上的百鳥羽毛全部取下來綑紮成一咎一咎的,並將其縫在裙擺上,一方面以示對丈夫的紀念,二方面可以解脫對失去丈夫的痛苦。不做則罷,這一縫還挺好看的,於是大家紛紛效仿這位女主人製作百鳥裙,從此羽毛裙迅速在這一族群流傳開來,一直流傳至今。



苗寨古樹


苗寨古樹


苗寨古樹


苗寨古樹


苗寨古樹


苗寨古樹


苗寨的姑娘


苗寨的姑娘


苗寨的姑娘


苗寨的姑娘


擺貝牯藏節蘆笙表演


擺貝牯藏節蘆笙表演


擺貝牯藏節蘆笙表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