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影響孩子人格的不是父母,而是多數裁定原則及啄食次序

媛寶育兒小事件 發佈 2020-01-03T04:43:42+00:00

閨蜜詹詹家的孩子小樂今年上小學二年級,平時放學回到家做完作業後,都會去幫助媽媽做一些家務,而且特別的乖巧又懂禮貌,見到長輩會去主動問好,在小區里看到鄰居也會主動打招呼,在周圍其他大人的眼中一直都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的形象。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閨蜜詹詹家的孩子小樂今年上小學二年級,平時放學回到家做完作業後,都會去幫助媽媽做一些家務,而且特別的乖巧又懂禮貌,見到長輩會去主動問好,在小區里看到鄰居也會主動打招呼,在周圍其他大人的眼中一直都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的形象。

然而就在之前的以此家長會中,閨蜜原本是興高采烈的去參加,可沒想到的是在家長會結束後閨蜜被小樂的班主任單獨留下了,老師表示說小天在校期間會做出一些欺負其他同學的行為,好在孩子目前還在可控範圍,對此老師希望家長能夠引起注意。

相信有不少的孩子都會出現類似閨蜜家小天這樣的情況,只不過孩子在做這些行為時並不在家長的眼皮下,所以在家長心中孩子還已然是心目中的那個乖寶寶。

我們總是在說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而孩子的種種行為也都是從父母的身上所習得,然而相信絕大多數孩子所表現出的「表里不一」都不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對此美國的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則認為父母不僅無法對孩子人格的形成有決定性影響,甚至就連長久的影響也無法做到。

父母對孩子所採用的教育方式,無法對他們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曾經瑞典的有關專家學者做了一項對孩子挑食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在被調查的孩子中,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會在「在家挑食」和「在校挑食」中二選一,而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都挑食的孩子只占到了8%。孩子們之所以會出現「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情況,其中有兩點原因:

1)人們在某一情境中所學到的特定技能無法在另一情境中直接運用。例如,當我們在業餘時間所學習到的一些工作之外的某種興趣技能,無法將此技能運用到我們的本職工作中,同理孩子們在家中學到的關於父母教給他們的某些技能。

他們也無法將這些技能應用在學校以及與同學之間的相處中。也就是說父母在家中所教給孩子的東西,和孩子在校期間所經歷到的情境並不相符,會存在有某種偏差,因此孩子們需要去自己對此進行摸索。

2)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都屬於是一種高級動物,而且還是群居性的動物。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對於孩子而言,和他們自身是同一類型的只有那些和他們年齡相仿的孩子們。

而家長在他們眼中只不過只知道讓他們聽話且無道理可講的奇怪人類。父母所教給孩子的,更多的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對問題的思考,而孩子們更多的則是想要去融入到同伴之中,所以孩子們也就出現了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行為。

另外,孩子在家時時刻刻都要面對來自父母對他的約束,而在學校時,老師無法時時刻刻去對所有的孩子進行監管,由此孩子們有了放飛自我的空間,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所以對於孩子在家由於約束而對家長的言聽計從,但在學校中並沒有來自他人的約束力,由此也就會更加的自由。



孩子在家中表現出乖寶寶的原因家長需要了解

1、源自於孩子對於父母的權利的屈服

孩子們之所以會在家長面前表現出乖巧的一面,那是因為他們熟知父母對自己的管教會採取哪一種方式,例如絕大多數父母都會在孩子的表現達到自己預期範圍時,會去給予孩子某種獎勵,而如果孩子所表現出的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則會出現對孩子進行懲罰,因此對孩子進行打罵的父母也不在少數。

在面對如此教育方式之下,孩子們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負擔,孩子們會認為只有自己表現好的時候,自己才是值得被愛的,於是為了能夠討好父母,得到獎勵避免懲罰,所以他們就會在家長面前表現出乖寶寶的一面。

2、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於嚴苛,孩子們因此所總結摸索出在家庭中的「生存之道」

很多家長或許是出於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心態,從而對孩子的教育會異常的嚴苛,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環境,無疑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也正因如此,孩子們會從中總結出一些門道來,他們會發現只要自己在家長面前表現得足夠乖,家長對自己的管教很可能就會相對輕鬆一些。

而孩子們到了學校,脫離了父母的管教範圍,那麼學校的這一環境相較於家庭而言要無比寬鬆,所以在「明暗對比」如此明顯的情況之下,孩子們就會抓住機會去釋放自己的天性,也因此會表現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來。

以上兩點中,孩子們所表現出無一不是在對父母進行討好,而當孩子們成長到一定年齡之後,他們會出現刻意的和父母保持足夠的距離。這是因為孩子們在和同伴們相處時,如果表現出過於粘父母的話,則會遭受到來自同伴的嘲笑。

孩子們在和同伴之間進行相處時,他們會產生出自己的一套法則,孩子們有他們之間的文化,而且他們也會從同伴之間習得和他們相處的技能來。所以,孩子們的未來如何,並不是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愛的程度,而是在於孩子能夠在集體中和其他同伴和諧相處。


會對孩子造成影響的三大原則

通過上述我們可以得知,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大。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對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的關鍵因素進行了總結,並且他還提出了兒童世界中的三大原則:

1、多數裁定原則:指的是當在集體中的少部分成員所作出的行為和大部分成員不一致時,那麼少部分的成員就需要去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改變,以此達到和大部分成員達成步調一致。也相當於我們平時總會說的「少數服從多數」。

例如,當孩子身處於學習一個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小團體中時,那麼受到這一群體的影響,孩子也會變得更加努力的去學習來提升自己,成績也自然而然的會得到提升。相反的,如果孩子身處於一個每天只知道玩兒的群體中,受到群體的影響,他們也會變得更加喜歡玩兒,從而對學習產生排斥。



2、啄食次序原則:啄食次序說的是鳥類吃東西的先後順序。有關動物學家在一群雞進食的時候發現,原來在它們之中哪個先吃哪個後吃是有順序的,在群體中等級越高的雞會有優先權。

此時如果有一隻等級低的雞跑到前面去吃,那麼其他的雞則會去對這隻雞做出警告。而在我們人類的社會環境中,也會存在有啄食次序的體現之處。

例如,家長們會去告訴孩子在學校要懂得交朋友,家長會認為孩子如此這般會讓他們的性格馮家開朗,並且能夠提升孩子的一些技能。

然而事實是,如果孩子原本就會表現出比較懦弱的一面,那麼他所交到的朋友也會是和他相類似的人群,也還是一樣處於在這個群體的底層,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從而會導致孩子的性格更加糟糕。所以對於孩子們來說,更重要的是能夠讓自己不被群體所排斥。



3、組間對照效應,所處圈子對孩子產生影響:在班級中我們總是能夠發現,在一個大的整體中的學生,他們會被分成一個一個小的群體,而每一個小群體都可能會存在有反對其他群體,同時也會對自己的歸屬感進行強化,由此就會出現組間對照效應。隨著不斷的發展,這種效應則會變為「自我實現預言」。

例如,當某個孩子被周圍其他同學預設為差等生,那麼他自然而然的就會和班級上的那些差等生混在一起;反之如果是被周圍的其他同學預設為是一名優秀的好學生的話,那麼他隨之就會去更多的和學習比較好的孩子交往。因此,孩子所處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對孩子來說,往往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去做些什麼?

1、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孩子們能夠在父母身邊成長也不過只有十幾年,孩子們更多的還是要到社會中去對自我進行磨鍊,所以作為父母我要學會去放手讓孩子飛,去教會孩子真正步入社會之後所要掌握的一些東西。

2、去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通過前文我們可以得知,外界環境對於孩子來說,對其所產生的影響要更大,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去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更適合他們成長的外部環境,「孟母三遷」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3、放下焦慮、進行更融洽的相處:父母的愛子心切我們都能夠理解,而在對孩子的各種擔心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焦慮,父母們不要忘記了,我們也是有自己的生活的,父母們更要保證良好的心態,以保證能夠和家庭成員進行融洽相處,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去更好的對孩子進行引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在家庭中父母會儘可能多的為孩子提供便利,而孩子到了「社會」上又要去重新適應來自外界的規則,要知道的一點是,我們無法去改變環境,能做的只有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所以我們也更要懂得放手讓孩子從小就去體驗到來自外界的種種感受,而我們只要做好能夠對孩子有個正確的引導就好。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