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土中耕耘出幸福的芬芳——記大安區第三屆「十大道德模範」李公勝

自貢網 發佈 2021-09-26T11:37:58+00:00

自貢網記者 王樂樂李公勝,大安區永嘉鄉的一名普通的村民,少小離家20多年,返鄉僅用三年時間,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成為了我市有名的「返鄉農民工」創業明星,還被評為大安區第三屆「十大道德模範」。讓每一寸土地煥發生機老話常說,農民對土地的感情猶如孩子對母親的留戀。

自貢網記者 王樂樂

李公勝,大安區永嘉鄉的一名普通的村民,少小離家20多年,返鄉僅用三年時間,就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成為了我市有名的「返鄉農民工」創業明星,還被評為大安區第三屆「十大道德模範」。

讓每一寸土地煥發生機

老話常說,農民對土地的感情猶如孩子對母親的留戀。2016年,在外漂泊的李公勝回到家鄉,開始了人生最精彩的「拓荒」之路。

回家後他發現,村里幾乎只有留守老人和兒童,被「承包」到各戶的土地上,稀疏地種著各異的莊稼,山坡溝壑間顯得格外冷清。

李公勝很快萌發出集中流轉土地,用自己在外多年學習到的耕種新技術,讓腳下的土地重新煥發出生機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安區委、區政府和所在的永嘉鄉黨委、政府及村負責人的大力支持,區總工會還專門為他提供了10000元的創業援助。

短短几個月的時間,他就將左鄰右舍「半荒蕪」的土地以每畝600元的價格完成了集中流轉,村民們也踴躍將自己的土地交給李公勝來「打理」,一年不到的時間,李公勝就將村民的400多畝土地「攬入名下」,並以此為起點開始了新一輪的返鄉創業。

讓每一分沃土釀出幸福

如何讓流轉到的400畝土地結出豐碩的果實,成了李公勝人生新一輪「拓荒」的考題。

機械化播種、科學化巧種、原生態套種,成為了李公勝新時代農作的新思想。

村里勞動力明顯不足,機械化播種是現代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在各級政府的大力幫助下,李公勝先後籌集470多萬元資金,將最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運到了自己的田間,確保了耕、播、治、收、烘全部實現現代化,不僅減少了勞動力的投入,也開啟了「穿著皮鞋能種地」的新時代。

兩季水稻種植既是傳統種植模式,又需要嶄新的科學理念,李公勝選擇最優的品種,全力衝刺產值最大化。

李公勝結合實際情況,在兩季水稻的種植過程中巧妙地運用「填禾入肥」播種方式,在水稻成熟的每一個不同階段,穿插播種短季節植物,既豐富了植物的種子品種,又增加了經濟的收入,每年光穿插的豌豆尖就能賣10多萬,市場上1.2元一斤的穀子,在李公勝手裡,賣到1.46元一斤還需上門預訂。

立志把家鄉打造成富裕村莊

目前,李公勝的合作社機械化耕作模式作為永嘉鄉的一個示範點正在進一步地推廣,新組建的自貢市文豪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服務中心已經基本建成,即將投入使用。「學員培訓室」「農技員工作室」等一一布置到位,合作社的「農民工工會」也已組建。李公勝也由於自己的努力,獲評大安區第三屆「十大道德模範」。

與此同時,他還向大安區永嘉鄉返鄉創業人才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表達了自己聽黨話、跟黨走的強烈願望。「我還想用五年的時間將現有的流轉土地擴大至2000畝,在全面提升植物收入的基礎上,吸引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回家創業。」李公勝說。

編輯:彭彥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