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的轉變:恐龍大滅絕主因是小行星撞擊,非火山爆發

科普家 發佈 2020-01-20T20:56:39+00:00

小行星撞擊後,爆發的能量那可是排山倒海、乾坤挪移,引發海嘯和火山爆發,火山噴發大量硫化物阻擋陽光,海洋酸化,令地球75%的植物及動物滅絕。

  大約在6500萬年前,統治地球1億多年的恐龍突然滅絕。目前科學界最普遍的說法是一顆直徑長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在了墨西哥東南部的尤卡坦半島,造成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小行星撞擊後,爆發的能量那可是排山倒海、乾坤挪移,引發海嘯和火山爆發,火山噴發大量硫化物阻擋陽光,海洋酸化,令地球75%的植物及動物滅絕。

  但科學家對這個說法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定論,究竟是行星撞擊還是火山爆發?畢竟撞擊是瞬間事件,而火山爆發的影響可以持續百萬年,為此形成了2個假說:行星撞擊說火山爆發說。而最近發表於《科學》的一項研究指出,小行星撞擊是直接造成恐龍大滅絕的元兇,之後的火山爆發則推動了後續氣候變化,並影響大滅絕後物種恢復的時間。

  來自耶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教授皮辛利·赫爾(Pincelli Hull)領導的團隊找到了相關證據。她在2012年和一組科學家鑽探了北大西洋下面的海底,並找到了含有古代海洋沉積物的的泥芯。

  泥芯由多層不同沉積物組成,沉積物可以分層沉積,就像小說的頁面一樣,可以保留一些線索,以講述古代世界的故事。在這種情況下,就像翻開恐龍故事的最後一章,找出導致白堊紀滅絕的是隕石還是火山。泥芯當中亦可能保留了浮游生物化石,並記錄了地殻化學成分的變化,團隊可從中了解某時期地球的氣候與環境狀態。

  赫爾表示:「很多人都想證明恐龍滅絕中火山噴發的作用很重要。火山噴發導致大量生物滅絕,因為它們釋放出大量氣體,例如灰燼、硫化物與二氧化碳,這些氣體可以改變氣候並令海洋酸化。但我們所看到的並不是這樣,火山噴發只是帶來影響而已。」

  「火山爆發說」的主要論點是印度大規模火山爆發持續了30000年,形成現在的德乾地盾(deccan traps),當時噴發的氣體和塵埃令地球暖化,是恐龍大滅絕的主因。但團隊搜集了地球古代溫溫數據和海洋化石中碳化學物質的記錄、二氧化碳大規模釋放的氣候效應模型進行對比,發現恐龍滅絕前後全球氣溫比「火山爆發說」所說的要低得多。

  研究表明,在白堊紀結束和哺乳動物出現前20萬年,火山已停止釋放二氧化碳,這意味著任何由二氧化碳引起的暖化,都在行星撞擊前已經結束,而小行星撞擊和大滅絕發生的時間幾乎同步。另外「火山爆發說」指出白堊紀結束後不久發生了大規模噴發,但是團隊沒有找到與之匹配的變暖事件。

  不參與研究的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史蒂芬·布魯薩特(Stephen Brusatte)則表示:即使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火山爆發說」並非恐龍大滅絕主因,但我相信爭論將會繼續,因為雙方都有堅定的立場。而且現在越來越難認定小行星是無辜的。」

  此外團隊亦發現,陸地上哺乳類動物的繁殖速度在撞擊後的數十萬年內相對較快,但在海洋中海洋浮游生物則要200萬年時間才完全恢復。團隊懷疑在陸地和海洋中恢復生命的方式可能與滅絕後發生的火山爆發所導致的氣候變化有關,不過確切的原因尚不清楚。

  編譯來源《科學》(Science)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