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爺爺寒冬種藥材,每畝收入1萬多,看這種植技術才相信

草根影像 發佈 2020-01-06T09:43:53+00:00

2019年12月底,正是一年中氣溫較低的季節,在皖北農村的一處田野里,攝影師發現一些村民正在地里不停地忙碌著。以攝影師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來看,現在農村應該正值農閒的季節,很多村民在家裡打牌、嘮嗑,日子過得悠閒而愜意。那麼這些村民正在寒冬中忙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隨鏡頭去看一下。

趙爺爺是這塊地的主人,他今年已經75歲了,還不耽誤在地里干農活。他說這些農活不算什麼,今年夏天的時候他還在城裡打工,每天可以收穫200多元呢,具體工作是在工地上為施工單位支「殼子板」。大家都知道這種工作勞動強度比較大,而趙爺爺以75歲高齡還能從事這項工作,有點令人不可思議。

爺爺介紹,他們種植的這種藥材叫做「白朮」,去年一畝地毛收入在1萬元以上。攝影師一聽當時就樂了:「老大爺,你這不是在開玩笑吧,雖然白朮的收益是不錯,但是近幾年價格略有下滑,有的能種夠本錢就已經是不錯了,怎麼可能有這麼高的收入呢。」

據了解,白朮這種藥材是最近十多年來皖北地區最為火熱的種植品種,在大約10年以前乾貨曾賣到每斤20多元的高價,每畝地盈利普遍在萬元以上,種植的村民獲得了豐厚的收益。最近幾年價格逐漸下降,現在乾貨價格約在每斤9元錢左右,一般每畝地可收穫400公斤,毛收入在7000元以上。圖為農民晾曬的白朮芽子,準備種植到大田地內。

當前種芽的價格為3元錢一公斤,每畝地需要新鮮的種芽400公斤,成本價在1200元左右,再加上化肥、人工等成本,一般每畝地的種植成本價在2000元左右,以7000元的毛收入來計算,農民種植白朮每畝地能收益5000元左右,這個收入相比種植傳統的農作物確實高不了少,所以在當地種植面積較廣。但是如果管理不好,有的還要支出土地費用,說不定僅能掙夠本錢。

在與爺爺交談的過程中,攝影師還發現一個特殊現象,就是爺爺的白朮種芽比較大,簡直和市場上銷售的成品白朮差不多。爺爺笑稱:「這些種芽不算大,大的都去上學去了。」這是當地的一句俚語,意思是孩子小時在家領著,孩子大了之後就去上學了。爺爺把俚語用在了藥材芽子上,顯得非常幽默風趣。

爺爺說自己種的白朮比較高產,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這兒的土質較好,大家都說在沙土地內種白朮比較省力,其實這種有點發黑的淤土地營養才最豐富,種的藥材塊莖長得也比較大。第二個原因就是自己的管理技術能跟得上,種藥材不能怕麻煩,要及時澆水,將上面的花蕾掐掉,保證根莖得到足夠的養分。

還有一個原因很重要,就是這種藥材的芽子都是自己留存的,個頭都比較大,所以明年收穫的時候長得也比其他種植戶更大。當介紹完這幾點,攝影師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爺爺種植藥材收穫高是有特殊原因的。你認為在農村種植藥材白朮的前景如何,歡迎關注交流,更多農村生活故事分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