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大力發展智能化單兵裝備

《軍事文摘》 發佈 2020-01-28T17:03:39+00:00

單兵裝備是美軍部署最為廣泛的戰鬥系統,也是美軍武庫中最重要的裝備。近年來,美軍「士兵」項目執行辦公室通過開發、採辦、部署和維護等現存的單兵裝備,同時大力發展智能化單兵裝備,實現了將「士兵作為一個系統」加以管理,著力打造未來戰場上的超級戰士。

單兵裝備是美軍部署最為廣泛的戰鬥系統,也是美軍武庫中最重要的裝備。近年來,美軍「士兵」項目執行辦公室通過開發、採辦、部署和維護等現存的單兵裝備,同時大力發展智能化單兵裝備,實現了將「士兵作為一個系統」加以管理,著力打造未來戰場上的超級戰士。

打造未來戰場上的超級戰士

美軍單兵裝備繁多,涵蓋個人防護、生存保障、武器裝備、夜視裝備等四大方面。美國陸軍的步槍手除了單兵武器外,一般身著防核生化的三防衣、手套、面具,還有標準配置的防彈背心、望遠鏡和瞄準鏡、夜視儀及電池等,還有弔帶式攜行具,裝有子彈、水壺、GPS、掌上電腦、偵察設備、生化武器檢測儀等。美軍普通的單兵裝備品種不下百號,一套裝備價值3萬美元左右。

美軍的新一代單兵系統將裝備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具備更快的通信、戰場態勢判斷、敵我識別等數據信息交互能力。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研製的未來士兵頭盔,具備抬頭顯示、綜合通信、空氣過濾、夜視、光學偵察等功能;智能作戰服重量輕、柔韌性好,通過小型傳感器、功能結構件和致動器將負重分布於士兵全身,減輕負重對關節的損傷,同時帶有生物傳感器、實時健康檢測、自主治療輔助等功能。

美國智能化單兵系統陸地勇士已經在戰場上被廣泛應用,該系統採用熱成像儀、數字攝像機和雷射測距瞄準器,其信息系統可以對目標進行自動測定和攻擊,使普通士兵瞬間變身神槍手;防護系統不僅具備信息優勢、機動優勢、火力優勢,而且配備性能卓越的防護裝具,除隔熱、阻燃、保溫、防紅外探測外,還能防彈、防雷射和防核生化。美國陸軍推出的奈特勇士手持式視頻接收裝置,使士兵能實時獲取附近無人機和地面車輛發回的信息並可隨時轉發,實現了視頻的實時獲取、實時共享、實時利用。

2017年,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開展的無人機模擬對抗試驗中,裝備有「阿爾法」人工智慧的無人機多次輕鬆擊敗飛行員。究其原因,人工智慧這一「作戰大腦」可以從各類傳感器中接收、處理大量數據,其快速反應和做出決定的速度比人類要快出數百倍。基於此,美軍開始大力發展智能化單兵裝備,著力打造未來戰場上的超級戰士。

美軍單兵的通信指揮系統

AWIS單兵指揮系統的全稱是「陸軍全球軍事指揮控制系統信息系統」,目前已裝備美軍陸軍航空兵部隊CH-47支奴干、UH-60黑鷹等運輸類直升機的飛行員。藉助這一系統,美軍的直升機駕駛員可以與前線任何一個作戰士兵保持聯絡並指揮地面部隊的整體行動,也可以聯繫上級指揮官,獲取指令和匯報戰況。同時,AWIS單兵指揮系統還是一個數據收集系統,為美軍未來的網絡數字化戰場指揮系統提供支持。

美國國防部啟動NettWarrior計劃,旨在用智慧型手機替代美軍士兵當前使用的可攜式電腦。目前入圍的手機產品,包括摩托羅拉Atrix系列和三星Galaxy系列,搭載的是經過定製的強化安全系統,以防止敵人竊聽、劫持信號等問題。手機的觸摸屏和機身都經過重新設計,以適應戰場上惡劣的環境。相比於傳統的可攜式電腦,智慧型手機更適合拍照、也更便於攜帶,還可以用APP遙控偵查無人機。

美國陸軍的「陸戰網」涵蓋陸軍所有網絡和通信系統,包括聯接固定設施的固定通信系統,如陸軍後備隊的「後備隊網」、國民警衛隊的「警衛隊網」和GIG-帶寬擴展網以及諸如戰術級作戰人員信息網,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和中繼通信系統之類的機動通信系統。「陸戰網」將使美國陸軍成為一支「以知識為基礎、以網絡為中心」的部隊,使每個士兵可以在全球任何地點進入網絡,並通過網絡進行信息接收、存儲、處理和傳輸,使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裝備的士兵都能迅速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

美國陸軍裝備司令部通信-電子研究、開發和工程中心計劃啟動CVS項目,旨在通過綜合應用認知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技術,以應對海量數據源和複雜戰場態勢,提供主動建議、高級分析和自然人機互動,為單兵制定戰術決策提供從規劃、準備、執行到戰場行動回顧全過程的決策支持。目前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已部署了一系列面向實際作戰任務背景的單兵智能化項目。例如,Mind's Eye計劃用於單兵根據視覺信息、進行戰場態勢認知和推理的監視系統;戰場對抗環境中目標識別與適應計劃,嘗試用機器學習和遷移學習等智能算法和人工智慧晶片,解決單兵戰場態勢目標的自主認知,幫助士兵快速定位、識別目標並判斷其威脅程度。

美軍單兵的戰場偵察裝備

美軍單兵的ENVG頭盔式夜視鏡已經開始裝備普通作戰部隊,系統全重0.9千克,續航時間為7.5小時,識別率為150米處80%、300米處50%。ENVG不僅僅是一台簡單的熱成像儀,還搭載了智能的「集像增強」功能,可以對圖像進行數字處理以增強清晰度,並輸入和輸出含有數據或地圖的數字文檔。此外,ENVG還兼容雷射照准器,可以利用傳統熱成像進行目標探測,並用雷射技術進行目標識別,在城區巷戰、低光照甚至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幫助士兵更有效地觀察戰場。美軍的單兵雷達頭盔項目,是通過運動傳感器,讓士兵看到半徑25米內的「運動」情況。整套系統重量不超過1.1千克,大約不到一半的重量附著在頭盔上,士兵們可以提前發現潛在的伏擊。

美軍耗資1.51億美元採購AN/PPS-26探測儀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發出雷達波穿透20厘米厚的牆體,發現牆後人員並探知其活動。同時,這種探測儀的作用距離可達20米,為士兵們提供了足夠的保護空間。目前這套設備智能化水平還不高,不能判斷出藏身牆後人員的身份,但在便攜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美軍已計劃在未來3年內採購近萬套此類探測儀。此外,美軍單兵配備的LA-8/P手指式雷射敵友識別器,用於夜間特種作戰的敵我識別。美國陸軍開發的「城市軍刀」項目,旨在依託認知技術,幫助士兵在戰場上實現自主探測、識別、分類、定位和快速攻擊。

美軍單兵的智能武器

目前美軍單兵配備的武器,主要有使用光學瞄準鏡、夜視鏡、雷射瞄準器、強光照明燈、握柄以及戰術燈的M16步槍,輕量化、小型化的M4卡賓槍,尉官以上軍官配備的M9手槍,輕型小口徑M249班用機槍,M136AT4火箭筒和M203榴彈發射器。美國陸軍的模塊化武器系統,將提供一種安裝導軌系統,以及使單個步槍手在戰場上不用任何工具就能根據需要配置武器的多種方式,包括多種晝間和夜間瞄準鏡、指示器、瞄準裝置和輔助器材。模塊化已成美國陸軍未來輕武器發展的主要趨勢,實現步榴合一、步霰合一、致命和非致命合一,不僅大大減輕了單兵輜重的攜行負擔,而且可以通過與雷射指示器、戰術燈、瞄準裝置、夜視裝置的結合,大大提高武器裝備戰術性能和單兵作戰能力。

2011年6月16日,美國DRS技術公司偵察監視與目標捕獲分部與L-3通信公司勇士系統分部共同獲得了一份價值9.5億美元的合同,將為美軍生產AN/PSQ-23微型雷射測距儀。AN/PSQ-23微型雷射測距儀由陸軍士兵項目執行辦公室牽頭開發,使用2節DL123電池供電,可以大大改善步槍和機槍的射擊精度。美國陸軍研發的輕型雷射指示器測距機是一種可供單兵攜帶、組件化目標定位和指示系統,主要部件有目標定位組件、雷射指示器組件、電池和三腳架。LLDR支持直射、間射和雷射制飛彈藥。目標定位組件包含CCD攝像機、熱像儀、人員安全雷射測距機、數字式磁羅盤、GPS和數字化出口。雷射指示器組件能夠指示遠達5千米上的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近年來,美軍加快發展單兵精確打擊武器,給精確制飛彈藥植入人工智慧晶片、加上「智能大腦」,通過與戰場感知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的互聯互通,自主機動規避、自動識別定位、自動鎖定目標,極大提升打擊精度、速度和毀傷能力。美國陸軍研製的一種傻瓜型智能狙擊步槍,配備的微型電腦可提供製導扳機和目標鎖定技術,哪怕是從來都沒有使用過槍械的人也能在1200碼的距離精確擊中目標。這些步槍還配備WiFi天線,允許使用者實時收集彈道數據,並通過Facebook、YouTube、Instagram或電子郵件進行流媒體共享。

美軍戰場上的機器人戰士

隨著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美軍的「致命性自主武器」(LAWS)技術越來越成熟。LAWS實際上是一種軍用智能機器人,這種機器人與人臉識別、無人機、精準定位等技術的結合,可以不經過人的控制和干預,自主選擇和攻擊包括人員和裝備在內的軍事目標。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在2013財年投入700萬美元研發一種自主式雙腳機器人,能夠讓士兵在戰場上遠程控制,以替代士兵執行部分作戰任務,如放置監視設備、搜索並攻擊建築物內的威脅目標、救助傷員、設置障礙物等。

2015年底美國陸軍發布的《2050年地面戰場的戰術展望》指出:「2050年的戰場將出現大量用途各異的自主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更加智能,擁有更強的自主能力,具備強大的聯網、通信及協作能力,能在地面或空中機動,甚至可能具備仿生特徵。」機器人可以代替人類到戰場上執勤站崗、偵察保障、布雷掃雷和執行攻擊任務等,使戰爭傷亡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實現「零死亡」。美軍已列入研製計劃的智能化機器人超過100種。美國陸軍計劃到2020年,參戰的作戰平台中將有2/3是無人化的。伊拉克戰爭中,利劍機器人被廣泛應用於巡邏、防衛、打擊等各種任務。

美國陸軍正在大力推動先進機器人的軍事應用進程,以替代士兵執行諸如枯燥、骯髒或危險的特殊任務等,並減少他們認知負擔。美國陸軍近期研發了專用於特種作戰的MAARS機器人,配備1挺機槍、4個槍榴彈發射器,能裝備雷射發射器及消音器,每分鐘能發射1000發子彈;擁有360度視野、雙向通信能力、夜視能力,並配備雷達;抗干擾奔跑12小時,不僅可以引爆炸藥,還可以將傷兵拖回基地。美國陸軍裝備的魔爪軍用機器人,能夠以8.4千米的時速持續行走約32千米,執行拆除簡易爆炸裝置、偵察、支援戰鬥工程和輔助特種部隊等任務。美國陸軍研發了一種新技術,可以迅速教會軍用機器人在最低限度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完成新的穿越動作,在作戰環境中自主導航,完成作戰行動任務。在未來戰場上,賦予武器裝備「隨心所動」的智能化操作,各種「代理戰士」「機器人士兵」將有望成為美軍無人作戰的新樣式、新角色。

美軍單兵的電源系統

美軍新一代單兵系統的發展,對電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一是發展更高比能、更高比功的電源,包括一次電池、可充電電池、超級電容器等;二是發展小型可攜式電源,包括小型燃料電池、可攜式發電機、太陽能電池板;三是發展能量回收系統,回收因運動產生的靜電力和壓力發電。

美軍新一代單兵的電源從單電池發展為包含柔性電源、可攜式自發電、貼合人體能量回收的綜合能源系統,能夠有效延長士兵攜帶傳感器、電子設備和通信系統的續航力。柔性可拉伸電源主要包括柔性鋰離子電池、柔性超級電容器和柔性太陽能電池。柔性鋰離子電池可以使用紙狀、多孔、纖維、波浪等電極結構;紙狀柔性電池是將電極材料獨立成膜或塗覆在柔性紙狀基底上,製成電池貼片;纖維柔性電池可以在棉質、聚酯質纖維上塗覆電極材料;波浪柔性電池是在預應變彈性基板上沉積電極材料,釋放應變構成波浪形的可拉伸電極。柔性超級電容器將電極捻在一起或逐層組裝製成纖維,製造二維柔性超級電容器,可為LED燈、二極體、低功率人體傳感器等供電。

美軍單兵的M-25燃料電池是一種移動電源,來自杜邦和德國一家燃料電池公司的解決方案結合了傳統燃料電池系統和甲醇技術,在提供至少72小時、最低20瓦最高200瓦的持續供電能力的同時,比同等時長的傳統電池輕80%,比美軍配備的供電設備性能提高了3倍。目前這項新技術已獲得美國國防部的認可,即將裝備部隊。美國陸軍通信與電子研發和工程中心同通用汽車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用於單兵可穿戴設備的新型氫燃料電池系統。美軍目前裝備的軍用燃料電池,尺寸與傳統的一次性小型電池相同,輸出的電流量卻提高了1倍。

美軍陸地勇士單兵作戰系統使用鋰離子電池。美軍研發出一款可拉伸的鋰離子電池,為單兵智能手錶等裝置供電。現有鋰離子電池比能約100~200瓦時/千克,美國陸軍要求未來單兵電源的比能達到600~800瓦時/千克,是目前的4~6倍。

單兵外骨骼系統能夠有效減輕士兵的負重,還能增強穿戴者的力量、速度、耐力。美軍啟動了多個軍用外骨骼系統的項目,以增強士兵的作戰能力。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研發的「勇士織衣」是一種重量輕、柔韌性好的內穿型作戰服,美軍對電池系統提出的作戰指標是重不超4.5千克,在不充電的情況下可以連續使用24小時。

美軍單兵配備的軍用可攜式太陽能充電系統,具備充電效率高、重量輕、可彎曲和免維護等優點,適合在野外為GPS定位儀、電台、行動電話和筆記本電腦等數碼產品充電,還可以通過多組級聯提高功率給汽車等大功率設備充電。目前的太陽能電池效率最高達到46%。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作為一種新型方案,製造成本低,實際效率大幅提升,鈣鈦礦-矽混合電池效率高達28%,加入普通手電筒大小的單兵步行發電器,使美軍官兵行進時帶動掛在身上的發電器晃動完成發電,保證陰雨天也有電源可用。

美軍單兵裝備的人體能量回收系統一般採用機電系統,裝備在腿部、關節處。此外,還可採用摩擦納米發電機、溫差發電熱電池、壓電納米發電機等,構建綜合能量回收體系,驅動低功耗小型電子設備。柔性摩擦納米發電機通過兩種不同的聚合物/金屬材料接觸時的摩擦發電,可以製成薄膜貼片或纖維織物。美軍還利用彈性體電極和水凝膠電介質,製成可拉伸10倍的摩擦納米發電機;使用聚乳酸-石墨烯-特氟龍薄膜,通過簡單的拍手動作,將發電電壓提高至3千伏,用於3米範圍內的無線充電。

版權聲明:本文刊於《軍事文摘》雜誌。作者:季自力、王文華。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轉自《軍事文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