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尋蒿之旅:中國首獲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是怎樣煉成的?

文史旺旺 發佈 2020-01-07T11:10:24+00:00

文/文史旺旺上世紀90年代,在非洲肯亞的奇蘇姆地區,瘧疾肆虐已導致上萬人喪生,一位感染了瘧疾的准媽媽愁眉不展,因為如果使用以往藥物進行治療,即使准媽媽能夠有倖存活,可胎兒致死的幾率卻非常大。

文/文史旺旺

上世紀90年代,在非洲肯亞的奇蘇姆地區,瘧疾肆虐已導致上萬人喪生,一位感染了瘧疾的准媽媽愁眉不展,因為如果使用以往藥物進行治療,即使准媽媽能夠有倖存活,可胎兒致死的幾率卻非常大。隨後在使用了中國產青蒿素抗瘧藥物「科泰新」之後,奇蹟終於出現了,不但准媽媽很快康復,腹中胎兒也健康出生。這位媽媽一遍遍地親吻著孩子的額頭,並給她取名「科泰新」,以此感激這劑中國「神藥」的救命之恩。

在過去幾十年中,屠呦呦及其團隊發現的青蒿素,已挽救了上百萬人的生命,共治癒過全球二億多人,坦率的說屠呦呦和青蒿素,都是中國人的驕傲。今天筆者就與各位一起解析這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是怎樣煉成的?

一、良好的人文環境是成才的客觀條件

屠呦呦1930年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區的屠家。繼三個兒子的相繼出生後,屠家終於迎來了一位寶貝「千金」,父親屠濂規懷抱著襁褓中的嬰兒,滿懷愛意的為她取名「呦呦」。老一輩給孩子取名時有「男楚辭,女詩經」的傳統,而「呦呦」正是出自《詩經》中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而這位父親一定想不到自己這位「呦呦」千金竟真的與中國傳統中藥材青蒿結下了不解之緣。

浙江自古以來人文薈萃、名人輩出。與浙江的臨安錢家(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穆、錢鍾書)、海寧查家(查良錚筆名穆旦、查良鏞筆名金庸)一樣,屠呦呦亦可謂名門之後。至今在寧波天一閣中還珍藏著一份《甬上屠氏家譜》,封面還是左宗棠兒子題字的。

據這份家譜記載,屠呦呦祖先於南宋慶元年(1259年)從江蘇常州府無錫縣遷居至寧波,至今已綿延長達700餘年。中間湧現出過包括吏部尚書、太子太傅贈太保屠滽、文學家和戲曲家屠隆等名人大家。

此外,屠呦呦的外公姚詠白曾先後擔任過上海法學院、復旦大學、大廈大學教授。滿載屠呦呦少年時光印記的寧波開明街26號姚宅正是其外公於民國初年興建的。這座院落總面積達2200平方米的姚宅,如今也是開明街上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民國建築。

除了屠呦呦,從這座姚宅走出的名人,還有屠呦呦的舅舅——著名經濟學家姚慶三(1911-1989),他192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隨後留學法國巴黎大學最高政治經濟系,1931年起就職於上海交通銀行總管理處,他是國內最早研究和傳播凱恩斯《通論》的學者,其專著《財政學原論》是中國最早的財政學教科書之一。

二、家庭教育是孕育英才的搖籃

和所有重視教育的家庭一樣,在父母的安排下,屠呦呦和她的三個哥哥全部都接受了完整且正規的學校教育。1936年,6歲的屠呦呦進入寧波私立崇德小學初小就讀。1941年於寧波私立鄮西小學高小就讀。1943年於寧波私立器貞中學初中就讀,1945年於寧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就讀。

1946-1947年屠呦呦因罹患肺結核病而休學兩年,1948年,病情好轉後進入了寧波私立效實中學高中就讀。值得一提的是,這所於1912年建校,以「忠信篤敬」為校訓的百年名校——效實中學,迄今為止,已經走出了15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家庭的薰陶下,屠呦呦從小就酷愛讀書。在老師和同學們心中她是一位做事低調,長相清秀文靜,穿著樸素,扎著麻花辮,學習認真的女孩子。高中階段,屠呦呦的生物成績尤其突出。每次生物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屠呦呦都是聽得意猶未盡。

有一次,老師開玩笑地說:「如果其他同學都能像屠呦呦一樣勤學好問,認真聽講,我即使再辛苦也開心。」1951年的夏天,屠呦呦高中畢業,並如願以償順利地被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錄取,屠呦呦離開生活了21年的寧波老家,一路北上求學。

民國初年,這是一個戰亂頻仍,物質匱乏的年代,屠呦呦作為女子,生於書香世家,父親開明,母親慈愛,接受了正規且完整的學校教育,她無疑是幸運的。同時,她自立自強、刻苦鑽研,成為新中國首批女大學生中的一員,通過青蒿素的提取在全球範圍內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也正印證了女性在國家建設和民族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科研成就是主觀上的不斷積累

從北大畢業後,屠呦呦隨即分配到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從事植物化學的科學研究。從1969年開始,屠呦呦加入了一項由國家科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牽頭,代號被稱為「523」的外援戰備緊急軍工項目任務,著手開展瘧疾防治藥物的研究。

瘧疾,是一種早在50萬年前就存在的由瘧原蟲引起,藉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在中國俗稱「打擺子」、「冷熱病」。在中世紀的義大利被稱為「瘴氣」或是「沼澤熱」,古羅馬時期瘧疾曾經非常流行,以致當地有「羅馬熱」的說法,並且羅馬帝國的衰落極有可能與它有關。

瘧疾感染髮病後的典型症狀主要有發燒、畏寒、嘔吐和頭痛,同時還可能引起黃疸、癲癇、昏迷、肺水腫、肝腎衰竭貧血甚至死亡。除了蚊蟲感染,瘧原蟲也可能經由輸血感染。1995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就發生了一起嚴重的院內感染案例,因輸血方式不當造成了4名病患感染惡性瘧死亡。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開始嘗試用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也就是青蒿素,經過191次試驗,才在實驗室觀察到青蒿素對鼠瘧、猴瘧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回憶那段艱難的攻堅期,屠呦呦丈夫李廷釗十分心疼妻子:「那時候,她滿腦子就只有青蒿,滿身都是實驗室里的酒精、乙醚味兒,還得了中毒性肝炎。」全身心投入中國醫藥事業,把自己當小白鼠以身試藥的,除了屠呦呦,一起共事的科研人員們也都出現了頭暈眼脹、鼻子出血、皮膚過敏等反應。

四、對科研的堅持和專注是成功的關鍵

和許多一心撲在事業上的學者一樣,屠呦呦在生活中是個實打實的粗線條「女漢子」,她不太會照顧自己,也不太會做家務。屠呦呦自己就說:「要讓身邊的生活瑣事變得井井有條,我依然不靈光,成家後,買菜、買東西之類的事情,基本上都由我家老李做。」屠呦呦口中的老李,就是她的愛人李廷釗。

李廷釗和屠呦呦的愛情是一段佳話,兩人是同鄉,還曾是寧波效實中學的同學。1951年,兩人分別到北京外國語學校和北京大學求學。1954-1960年,李廷釗被派到蘇聯列寧格勒工學院留學,獲得了碩士學位。1963年兩人正式走進了婚姻殿堂。婚後的屠呦呦心無旁騖,基本上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而丈夫李廷釗不但不埋怨她,還非常理解支持屠呦呦,包攬了所有的家務。

1965-1968年,屠呦呦的兩個女兒先後出生,為了把外派海南的研究任務順利完成,他們把大女兒送到了託兒所的全托班,把小女兒送給寧波的外公外婆照顧。「交給你任務,當時對我們來說,就努力工作,把國家任務完成。只要有任務,孩子一扔,就走了。」說起往事,屠呦呦顯得很淡定。

雖然在家中的角色有所不同,但婚後李廷釗和屠呦呦兩口子的共同主題就是為國奉獻,這也是老一輩科研工作者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瘧疾、愛滋病和癌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青蒿素的問世,讓兇險且致命的腦型瘧患者起死回生,還能治癒無藥可救而瀕臨死亡的氯喹耐藥性瘧疾感染者,更是拯救了無數因用不起昂貴的抗瘧疾藥物的貧困患者。

「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屠呦呦在頒獎致辭中這樣說。可以說屠呦呦的獲獎對於中國和中國人是開創了和創造了歷史,也讓古老的「中國小草」釋放出讓世界驚嘆的神奇力量。屠呦呦的成功具有極大地示範效應,這勢必激勵更多中國的科研人員勇攀高峰、再創佳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