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為什麼沒有剩男剩女呢?

慢閱讀 發佈 2020-05-22T02:06:04+00:00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結婚總是一個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總覺得現代人結婚似乎越來越難,我身邊三十好幾的大姑娘小伙子一群一群的,還都耍著單。有的說媳婦不好找,有的說沒有錢養家,還有的說,結婚幹啥,一個人過得不是也挺好?聽了這話,我可就有點著急了。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結婚總是一個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總覺得現代人結婚似乎越來越難,我身邊三十好幾的大姑娘小伙子一群一群的,還都耍著單。有的說媳婦不好找,有的說沒有錢養家,還有的說,結婚幹啥,一個人過得不是也挺好?

聽了這話,我可就有點著急了。你這話也就是放在現代說說了,要是敢往回倒個千八百年的,活在大唐,那你有可能就是犯了抗旨不遵的大罪。

這話還真不是嚇你,關於勸告市民朋友們早點結婚生孩子的事情,大唐的皇帝那可是下過詔書的。《令有司勸勉庶人婚聘及時詔》上說得明明白白:「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喪達制之後,孀居服紀已除,並須申以媒媾,命其好合……」意思就是說,男子的年齡在二十歲、女子年齡在十五歲以上,以及死了配偶服喪期滿的,就要趕緊給他們做媒,讓他們結婚生孩子吧……看到沒有,連皇上都在為這些剩男剩女們操碎了心。

你也就是生在現在了,如果你生在大唐,二三十歲的大姑娘小伙子還不找對象,連你的父母官都得跟著遭殃,因為《令有司勸勉庶人婚聘及時詔》上面還說:「刺史縣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時,鰥寡數少,戶口增多,以進考第。如其勸導乖方,失於配偶,准戶減少,以階殿失。」這又是啥意思呢?這是說,如果你到了歲數不結婚,就會直接影響到你們當地父母官的仕途。他們如果能讓你們一個個都早早地結婚生孩子,那就能升官,反之可能就要挨板子了。

這下是不是覺得,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再也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了?準備好了嗎?趕緊找個媳婦吧。

婚前幾件事,一樣也不能少

婚前幾件事,一樣也不能少

找媳婦是件大事,雖說有皇帝老兒和地方官兒催著,那咱也不能太著急,該走的程序,該辦的手續,可是一樣都不能少的。

首先,第一步,得先有個媳婦呀!

是的,現在你就看上了鄰村東街王大媽隔壁二樓東戶李嬸他們家的四姑娘。借問一句,你倆是自由戀愛的,還是別人介紹的?

不重要。

無論你是自由戀愛的,還是別人介紹的,既然到了談婚論嫁的這一步,那就一切都得按規矩來。這個時候,你婚姻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應該出現了,他就是媒人。

不管你和你未來的老婆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既然要談婚論嫁,彩禮、婚期之類的你來我往,可不是單憑你倆的愛情就可以解決的。得有個中間人替你們傳話,省得兩家人面對面,有些話不好意思開口。

所以,媒人就這樣出場了。

媒人得是男方家裡人找的,他得精於此道,最好有豐富的媒界經驗、有無數成功的案例才好。你們家給他準備好四樣禮,他把自己打扮得周周正正的,先到姑娘家裡去提親。姑娘家如果答應了,這事兒就成了;如果姑娘家不同意,那就完了,甭管你倆多相愛,這事兒也得黃。這是第一步,叫「納采」。

納采如果一切順利,你倆就得對八字,同時也讓媒人幫著你們家看看姑娘長得咋樣,身體健不健康,家裡人都怎麼樣,同時也得把你們家的情況一五一十都交待清楚了。這叫作「問名」。

兩家情況都知道得差不多了,八字也看過了,一切都沒有問題了,你們家裡可就要忙活了。首先得把祖宗的牌位請出來,告訴祖宗你要娶媳婦啦。然後再通知女方,說咱這事兒就算是訂下了。這個環節相當於現在說的訂婚,那時候叫「納吉」。納吉這個程序走完,你們兩個人的婚事基本就算是定下了,輕易不可以反悔。

既然婚都已經訂了,那麼就該到了送聘禮的環節了,這在當時叫「納徵」。

納徵真正的含義是,婚事已經定了,男方要正式派個使者到女方家,一方面把聘財(聘禮)送到,另一方面,就是把婚書送過去。

唐朝沒有民政局,沒人給你們兩個即將要走入婚姻殿堂的年輕人發個紅本。但唐朝的婚姻同樣也是很神聖的,凡是下了聘禮,定了婚書的婚姻,都能受到法律的保護。所以唐朝的「婚書」,就相當於現在的結婚證。來看看那時候「結婚證」上的文案:

(某)自第幾男(或第[弟]或侄,任言之),年已成立,未有婚媾。承賢第某女(或妹、侄女),令淑有聞,四德兼備,願結高援。謹同媒人某氏,敢以禮請,若不遺,佇聽嘉命。某白。

這就是唐朝婚書的格式,意思是說我們家裡第幾個孩子,現在已經成年了,但還沒有婚配,聽說你們家有個特別好的女孩兒,想和你們家結為親家,願不願意的,您給回個話。

婚書寫好以後,恭恭敬敬地放在一隻小木函里,跟著你們家的彩禮,就一塊到了你未來媳婦的家裡。他們一旦接了婚書,這婚事就算沒跑了。在法律上,這叫作「許嫁女已報婚書」,然後他們也要回你們家一封《答婚書》:

(某)自第幾某女(或妹、或侄女,任言之),年尚初笄,末闞禮則,承賢第某男(或弟、或侄),未有伉儷,願存姻好,願托高援,謹回姻媒入某氏,敢不敬從。某白。

他們的意思是說,我們家的女兒也到了該完婚的年紀了,還沒有婚配,聽說你家孩子不錯,我跟媒人回話,我們家同意這門親事。這事兒就板上釘釘了。

納徵的程序完成以後,就得請人來占卜吉日準備完婚了。不過,在定這婚期之前,最好先到人家姑娘的家裡去徵求一下對方的意思。但多數情況下女方不做這個主,日子還是得你們男方來定,定好了以後再通知女方。用大紅紙寫上迎親的日子,上人家姑娘家裡去。這叫作「請期」。

上面五個程序全部完成以後,就趕緊回家準備好接媳婦吧。等成親的日子一到,就等著歡天喜地地「親迎」吧。「親迎」是最後一個環節。這一天,你可就要做新郎啦。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結婚總是一個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總覺得現代人結婚似乎越來越難,我身邊三十好幾的大姑娘小伙子一群一群的,還都耍著單。有的說媳婦不好找,有的說沒有錢養家,還有的說,結婚幹啥,一個人過得不是也挺好?

聽了這話,我可就有點著急了。你這話也就是放在現代說說了,要是敢往回倒個千八百年的,活在大唐,那你有可能就是犯了抗旨不遵的大罪。

這話還真不是嚇你,關於勸告市民朋友們早點結婚生孩子的事情,大唐的皇帝那可是下過詔書的。《令有司勸勉庶人婚聘及時詔》上說得明明白白:「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喪達制之後,孀居服紀已除,並須申以媒媾,命其好合……」意思就是說,男子的年齡在二十歲、女子年齡在十五歲以上,以及死了配偶服喪期滿的,就要趕緊給他們做媒,讓他們結婚生孩子吧……看到沒有,連皇上都在為這些剩男剩女們操碎了心。

你也就是生在現在了,如果你生在大唐,二三十歲的大姑娘小伙子還不找對象,連你的父母官都得跟著遭殃,因為《令有司勸勉庶人婚聘及時詔》上面還說:「刺史縣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時,鰥寡數少,戶口增多,以進考第。如其勸導乖方,失於配偶,准戶減少,以階殿失。」這又是啥意思呢?這是說,如果你到了歲數不結婚,就會直接影響到你們當地父母官的仕途。他們如果能讓你們一個個都早早地結婚生孩子,那就能升官,反之可能就要挨板子了。

這下是不是覺得,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再也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了?準備好了嗎?趕緊找個媳婦吧。

婚前幾件事,一樣也不能少

婚前幾件事,一樣也不能少

找媳婦是件大事,雖說有皇帝老兒和地方官兒催著,那咱也不能太著急,該走的程序,該辦的手續,可是一樣都不能少的。

首先,第一步,得先有個媳婦呀!

是的,現在你就看上了鄰村東街王大媽隔壁二樓東戶李嬸他們家的四姑娘。借問一句,你倆是自由戀愛的,還是別人介紹的?

不重要。

無論你是自由戀愛的,還是別人介紹的,既然到了談婚論嫁的這一步,那就一切都得按規矩來。這個時候,你婚姻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應該出現了,他就是媒人。

不管你和你未來的老婆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既然要談婚論嫁,彩禮、婚期之類的你來我往,可不是單憑你倆的愛情就可以解決的。得有個中間人替你們傳話,省得兩家人面對面,有些話不好意思開口。

所以,媒人就這樣出場了。

媒人得是男方家裡人找的,他得精於此道,最好有豐富的媒界經驗、有無數成功的案例才好。你們家給他準備好四樣禮,他把自己打扮得周周正正的,先到姑娘家裡去提親。姑娘家如果答應了,這事兒就成了;如果姑娘家不同意,那就完了,甭管你倆多相愛,這事兒也得黃。這是第一步,叫「納采」。

納采如果一切順利,你倆就得對八字,同時也讓媒人幫著你們家看看姑娘長得咋樣,身體健不健康,家裡人都怎麼樣,同時也得把你們家的情況一五一十都交待清楚了。這叫作「問名」。

兩家情況都知道得差不多了,八字也看過了,一切都沒有問題了,你們家裡可就要忙活了。首先得把祖宗的牌位請出來,告訴祖宗你要娶媳婦啦。然後再通知女方,說咱這事兒就算是訂下了。這個環節相當於現在說的訂婚,那時候叫「納吉」。納吉這個程序走完,你們兩個人的婚事基本就算是定下了,輕易不可以反悔。

既然婚都已經訂了,那麼就該到了送聘禮的環節了,這在當時叫「納徵」。

納徵真正的含義是,婚事已經定了,男方要正式派個使者到女方家,一方面把聘財(聘禮)送到,另一方面,就是把婚書送過去。

唐朝沒有民政局,沒人給你們兩個即將要走入婚姻殿堂的年輕人發個紅本。但唐朝的婚姻同樣也是很神聖的,凡是下了聘禮,定了婚書的婚姻,都能受到法律的保護。所以唐朝的「婚書」,就相當於現在的結婚證。來看看那時候「結婚證」上的文案:

(某)自第幾男(或第[弟]或侄,任言之),年已成立,未有婚媾。承賢第某女(或妹、侄女),令淑有聞,四德兼備,願結高援。謹同媒人某氏,敢以禮請,若不遺,佇聽嘉命。某白。

這就是唐朝婚書的格式,意思是說我們家裡第幾個孩子,現在已經成年了,但還沒有婚配,聽說你們家有個特別好的女孩兒,想和你們家結為親家,願不願意的,您給回個話。

婚書寫好以後,恭恭敬敬地放在一隻小木函里,跟著你們家的彩禮,就一塊到了你未來媳婦的家裡。他們一旦接了婚書,這婚事就算沒跑了。在法律上,這叫作「許嫁女已報婚書」,然後他們也要回你們家一封《答婚書》:

(某)自第幾某女(或妹、或侄女,任言之),年尚初笄,末闞禮則,承賢第某男(或弟、或侄),未有伉儷,願存姻好,願托高援,謹回姻媒入某氏,敢不敬從。某白。

他們的意思是說,我們家的女兒也到了該完婚的年紀了,還沒有婚配,聽說你家孩子不錯,我跟媒人回話,我們家同意這門親事。這事兒就板上釘釘了。

納徵的程序完成以後,就得請人來占卜吉日準備完婚了。不過,在定這婚期之前,最好先到人家姑娘的家裡去徵求一下對方的意思。但多數情況下女方不做這個主,日子還是得你們男方來定,定好了以後再通知女方。用大紅紙寫上迎親的日子,上人家姑娘家裡去。這叫作「請期」。

上面五個程序全部完成以後,就趕緊回家準備好接媳婦吧。等成親的日子一到,就等著歡天喜地地「親迎」吧。「親迎」是最後一個環節。這一天,你可就要做新郎啦。

《時尚大唐》

作者:王一凡

出版時間:2020年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你以為這是現代都市劇裡面的情節?錯了,這其實是唐朝人民的日常生活。我們現代人玩的很多流行時尚,其實都是唐朝人玩剩下的。本書從飲食、服飾、婚戀、居住、宗教、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出行購物等幾個方面,重現了唐朝宮廷與百姓的實際生活狀態,展現了一幅唐朝人日常生活的立體場景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