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馮小剛、周星馳、徐崢一人一部電影,述說電影春節檔變遷

雨天論娛樂 發佈 2020-02-22T07:46:46+00:00

有醫者鍾南山,攜雷火二神,率白衣三十萬,戰疫區,誓守生死玄關。2020年的春節,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會是刻骨銘心,焦慮和感動交織,憂愁與喜悅相伴。

  • 庚子鼠年,荊楚大疫,九州閉戶。有醫者鍾南山,攜雷火二神,率白衣三十萬,戰疫區,誓守生死玄關。死戰不退,護我華夏。

2020年的春節,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會是刻骨銘心,焦慮和感動交織,憂愁與喜悅相伴。本該狂歡的節日,卻被置於一片空白之境,其中就有戛然而止的春節檔。


1月23日,距離春節檔開啟還有兩天,原本計劃上映的七部影片,全部撤檔;原本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的電影院線,人去樓空。連續保持多年增長的春節檔,就以這樣一種方式回歸零點。

1月25日大年初一,全國電影票房181萬元。相比去年大年初一的14.58億票房,今年數據幾乎等於零。

隨著疫情發展,國內院線全部停擺。2020年春節檔,留下的只有一片空白。

然而,這個結果並非電影行業所導致,實在是不可抗力。既然春節檔沒有電影可看,那就趁著春節檔的安靜,雨天與大家好好回憶一下春節檔歷史和春節檔的電影。


春節檔的前身賀歲檔,代表作品:《紅番區》《甲方乙方》

現在的春節檔非常明確,就是春節七天假期。可是,過去中國電影市場並沒有春節檔的說法,有的只是春節檔的前身賀歲檔。


上個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進入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1981年,許冠文自導自演的電影《摩登保鏢》上映,首次打出賀歲片的口號。電影上映後,收穫1500萬的票房,一舉打破香港電影票房記錄。這個成績極大的刺激了香港電影市場,賀歲片的概念因此形成。

所謂賀歲片,其實就是辭舊迎新之際,為了迎合節日喜慶氛圍製作的電影,大多都以歡樂開心的喜劇片為主。


賀歲片出現後的十幾年時間,香港賀歲電影繁榮發展。張國榮、周星馳、成龍等大牌明星,紛紛進入賀歲檔競爭,先後推出了《家有喜事》《東成西就》等經典影片。

內地電影市場相對於香港,成熟的要晚一些。真正知道賀歲片的概念,還要等到九十年代中期。


1995年大年初一,香港電影《紅番區》在內地上映。

《紅番區》有香港導演唐季禮執導,成龍和梅艷芳領銜主演,是一部極具成龍特色的動作喜劇電影。影片講述香港警察馮漢強,到美國參加叔叔的婚禮,恰巧遇到有黑勢力欺負超市店員衣玲,由此引發阿強與黑勢力之間的矛盾。在與黑勢力鬥爭的過程中,阿強又陷入了鑽石栽贓的漩渦之中。最終,阿強與警方聯手,成功將違法的黑手黨抓獲。


《紅番區》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大投資,製作經費超過1億。高額的製作費,成就了電影畫面的真實感,影片中的快艇追逐、飆車、槍戰、打鬥全都是實打實的拍出來的,給觀眾的感官效果非常好。


與此同時,當時的成龍已經憑藉《醉拳》《A計劃》《警察故事》等電影,在內地享有很高的人氣。《紅番區》中,成龍一如既往的沒有替身、沒有特效,真打真拼拍出來的電影,更是吸引著觀眾的目光。

最終,《紅番區》收穫了9500萬的高票房,內地觀眾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賀歲片。


不過真正開啟內地電影市場賀歲檔的還是導演馮小剛。

1997年12月24日,馮小剛導演、葛優主演的電影《甲方乙方》上映。影片中,四個沒有工作的年輕人,突發奇想的開辦了「好夢一日游」業務,幫助他人完成夢想。於是他們見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夢。在完成他人夢想的過程中,體驗生活中的樂趣,感悟人生的真諦和真情。


《甲方乙方》是馮小剛與各有合作的第一部賀歲片,是一部「大荒誕、小真實」的經典喜劇電影。影片用幽默詼諧的語言,通過一連串的誤會、笑話,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將一個又一個溫暖的故事展現出來。

影片把馮氏幽默展現的淋漓盡致,不但開啟了馮氏幽默賀歲片的先河,奠定了馮小剛賀歲片第一導演的地位。而且以3000萬的票房,成為1998年國產電影票房冠軍,並以此確立了賀歲檔的概念。


可以說,內地的賀歲檔因為《甲方乙方》而開啟。自那時起,賀歲檔逐漸成為國內導演和大明星競爭的關鍵時段。不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馮小剛的喜劇電影在賀歲檔占據絕對優勢,《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碗》《手機》幾乎每年一部,每一部都以很大優勢,奪得賀歲檔票房冠軍。直到2004年的《天下無賊》,票房1.2億,馮小剛電影達到巔峰。

因為電影模式的固定,馮小剛陷入了困擾,開始尋求突破,嘗試新的電影類型。而賀歲檔也開始湧入更多類型的電影。

不過,那個時候春節檔還涵蓋在賀歲檔之中,直到周星馳的出現,徹底將春節檔獨立出來。


正式確立並蓬勃發展的春節檔,代表作品:《西遊降魔篇》

雖然馮小剛將賀歲檔推向了電影市場的最佳時段,但春節檔依然屬於賀歲檔的一個雞肋。不過,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導致。春節一直都是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日,每到過年最重要的就是和家人團聚,除夕在家裡守歲、吃年夜飯;初一開始,串門走親戚。那幾天根本沒有時間做其它事情,更別說去電影院看電影。


讓國人開始意識到春節檔的,還是《阿凡達》。2010年,《阿凡達》在席捲全球電影市場之後,於大年初一正式登陸中國內地,而當天恰逢情人節。《阿凡達》的名氣加上情人節的氛圍,讓其在短短几天獲得1億票房,春節檔由此開始進入人們的目光。

這也讓更多的外國電影看到了機會,於是為了避開賀歲檔國產電影的鋒芒,外國電影紛紛選擇春節檔上映,《大偵探福爾摩斯2》《碟中諜4》等電影取得不俗的成績,間接太高春節檔的票房。


2013年,周星馳帶著《西遊降魔篇》進入春節檔。影片共收穫12.45億票房,僅春節七天票房就超過5個億。高票房一下子刺激了國內電影人,開始紛紛進軍春節檔,春節檔正式從賀歲檔中分離出來,成為電影檔期中最重要的一個。


《西遊降魔篇》的成功其實不難理解。一方面「年味」變淡導致。相信所有人都有一個感覺,年味越來越淡。回過頭來,看八、九十年代的過年,包餃子、放鞭炮、買新衣、看春晚等等,太多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那時候過年才是過年。

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物質需求已經得到了極大滿足,人們對年的渴望不那麼強烈。尤其是一些年紀不大的孩子,他們沒有經歷過過去的年味,只是把過年當做七天長假,只想通過假期放鬆一下,好好玩幾天。因此,我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過年出去旅遊,不能出去旅遊的人,也都會走出家門,而看電影成為了最受歡迎的一種娛樂方式。


另一方面周星馳的個人號召力。對於大部分上了年紀的人,並不理解周星馳電影的意義。可是對於八九十年代,以及之後的觀眾,周星馳的電影就是神作。正所謂「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這句話並不假。從1990年周星馳的無厘頭風格確立開始, 1990年的《賭聖》,1991年的《逃學威龍》,1992年的《逃學威龍2》,1993年的《唐伯虎點秋香》,1999年的《喜劇之王》,2001年的《少林足球》,2004年的《功夫》,2008年的《長江7號》等,全都是當年的票房冠軍。可以說,十幾年的時間裡,香港電影票房冠軍多數出自周星馳。

從票房數據就可以看出,周星馳的吸引力之大。《西遊降魔篇》既是《長江7號》之後5年磨一劍的全力之作,又是周星馳全面退居幕後的第一部電影,觀眾對他的期待可想而知。


在確立春節檔之外,《西遊降魔篇》還起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把外國大片趕出了春節檔。


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春節檔進入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唐人街探案》《瘋狂的外星人》《紅海行動》等既叫好又賣座的電影,相繼推出,極大的推動了春節檔票房,到了2018年春節檔總票房達到了57.71億,2019年漲幅回落票房達到59.05億,春節檔愈加成熟。


嶄新播放形式的春節檔,代表作品:《囧媽》

2020年春節檔,已有多位行業內的專業人士預測,票房將突破70億。可是誰能想到,疫情突襲,春節檔遭到史無前例的打擊,票房幾乎為零。


但是在這種形勢之下,徐崢的《囧媽》選擇了一種新的模式,網絡首播。1月24,字節跳動宣布以最少6.3億的價格買下《囧媽》,並與大年初一凌晨,在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抖音上免費播放。

也就是說,《囧媽》將在網絡上首播,這無疑是歡喜傳媒和徐崢的一次自救。但是同時,《囧媽》的網絡播放也獲得了巨大成功,上線三天的播放量超過6億,觀看總人數達到1.8億,成為觀看人數最多的電影。


喜人的播放量和觀看人數背後,是歡喜傳媒和字節跳動的雙贏。但《囧媽》的網絡播放,對於春節檔和電影行業的影響,不止於此。

1月24日,《囧媽》宣布網絡播放後,全國23家電影院線公司提出抗議,並向總局提出申請,要求停止這一行為,抵制歡喜傳媒和徐崢。究其原因,《囧媽》的網絡播放,動了院線公司的蛋糕。


不過,正是因為院線的強烈反應,能夠看得出來,《囧媽》的網絡播放相當於開啟了電影春節檔的一個嶄新模式。從網友和觀眾的反應來看,對這種新的模式,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持。至於未來的春節檔,會不會走向院線播放和網絡播放共存的模式,尚未可知。但是《囧媽》的這塊石頭已經拋出,至少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全新嘗試。

  • 在雨天看來,春節檔早已經成為最重要的電影檔期,而播放模式如何其實只是手段,關鍵還在於電影本身。觀眾從來都不是傻子,用爛片糊弄觀眾,遲早會失去觀眾的信賴。只要好的電影內容,才能使電影人在春節檔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觀眾可以不在乎播放模式,觀眾可以不在乎票價高低,但觀眾一定在乎電影內容的好壞!

我是雨天論娛樂,歡迎點讚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