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個世界地質公園,中國地貌景觀大賞

礦庫 發佈 2020-01-27T17:07:34+00:00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世界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範圍的地質遺蹟景觀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專家實地考察並經專家組評審通過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的地質公園截止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共有147個成員分布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

世界地質公園

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

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

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範圍的地質遺蹟景觀

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專家實地考察

並經專家組評審通過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的地質公園


截止目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

共有147個成員

分布在全球的41個國家和地區

這其中,中國擁有39個世界地質公園


圖自國家地質公園網絡中心


華 北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的阿拉善盟境內,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處沙漠地質公園(地質地貌類),以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額濟納胡楊林和敖倫布拉格峽谷等為主體的自然景觀地質公園。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質構造、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形成了以沙漠、戈壁為主的地質景觀,全面反映了我國西北地區風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各種典型的地質遺蹟,是目前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系統而完整展示風力地質作用過程和以沙漠地質遺蹟為主體的世界地質公園。


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赤峰市西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與大興安嶺山脈南端山地和燕山山脈七老圖山脈的交匯地帶,中國•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是由第四紀冰川遺蹟、花崗岩地貌、高原湖泊、河流、火山地貌、沙地、草原、溫泉及高原濕地等景觀組成的大型綜合地質公園,公園總面積1343 km2,由阿斯哈圖、平頂山、西拉木倫、青山、黃崗梁、熱水、達里諾爾、渾善達克和烏蘭布統9個園區組成。


公園內自然風光獨特,生態類型多樣,民族風情濃郁。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內蒙古石林」,中國東部規模最大、發育最全、保存最完整的第四紀冰川地貌,神奇罕見的大型岩臼群,逶迤千里的西拉木倫河,煙波浩淼的達里湖,珍奇稀有的沙地雲杉,遼闊坦蕩的貢格爾草原與聞名遐邇的史前文化遺存,底蘊深厚的蒙古族文化交相輝映,共同塑造了「塞北金三角」——美麗的克什克騰。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是探索自然奧秘的樂園,是學習地學知識的天然課堂,也是追溯人類發展歷史的百科全書。


阿爾山世界地質公園


阿爾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山脈中段,總面積約3653.21平方公里,以火山遺蹟、溫泉地貌、花崗岩地貌、高山湖泊及高原曲流河地貌為主要特徵,具有獨特性、典型性和多樣性,是探索蒙古高原隆升機制以及研究中國北方地質環境演化的一部地學百科全書,是一處集科學研究、生態旅遊、溫泉療養、科普教育、休閒度假、娛樂探險為一體的中國境內最大的火山溫泉地質公園。


2004年,中科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專家經過兩次大規模的火山科考活動後,認定阿爾山火山群是中國第七大活火山群,火山遺蹟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是天然的火山博物館。當年1月,阿爾山被批准設立為中國國家地質公園;2014年1月,被中國國土資源部推薦為2016年世界地質公園候選地。2017年5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正式批准阿爾山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為中國第34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延慶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延慶世界地質公園地處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是著名的燕山運動命名地之一,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雄偉的燕山山脈南麓。地質公園面積620.38平方公里,分為「一園四區」,由西部龍慶峽園區及古崖居園區,東部的千家店園區、南部的八達嶺園區組成。地質公園以前寒武紀海相碳酸鹽岩為物質基礎,以中生代燕山運動地質遺蹟為核心,集構造、沉積、古生物、岩漿活動及北方岩溶地貌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延慶是北京的生態涵養區和生態屏障。現有多個的保護區,林木覆蓋率達72.5%,成為多種野生生物的樂園。悠久的文化、秀美的山川,哺育了純樸善良、熱忱好客的人民。地質公園建設提供了完善的旅遊基礎設施,成為人們親近自然、了解地球奧秘、休閒度假的絕好場所。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北京市西南與河北省交界處,地跨北京市房山區和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淶源縣。公園總面積1045平方公里,共分為8大園區,分別是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科普區、石花洞溶洞群觀光區、十渡岩溶峽谷綜合旅遊區、上方山—雲居寺宗教文化遊覽區、聖蓮山觀光體驗區、百花山—白草畔生態旅遊區、野三坡綜合旅遊區、白石山拒馬源峰叢瀑布旅遊區。


2006年9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並授牌。


華 中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太行山南麓,河南省焦作市北部,面積約556平方千米,是一處以裂谷構造、水動力作用和地質地貌景觀為主,以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為輔,集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於一身的綜合型地質公園。


公園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學意義和美學價值,能夠代表本地區地質歷史和地質作用的地質遺蹟組成。在裂谷作用大背景下形成的「雲台地貌」,是新構造運動的典型遺蹟,是中國地貌家庭中的新成員。在長期處於構造穩定狀態的華北古陸核上,發育了一套相對完整且具代表性的地台型沉積,完整地保存了中元古代、古生代海洋環境,尤其是陸表海環境的沉積遺蹟。特殊的大地構造位置形成了獨特的水動力條件,造就了公園特有的地理地貌特徵,使其兼具北方之雄渾、江南之靈秀,並成為中國特殊植被的北界和最高緯度的獼猴保護區。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地質(含構造)剖面。嵩山在大地構造上處於華北古陸南緣,在公園範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35億年以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地層層序清楚,構造形跡典型,被地質界稱為「五代同堂」,實際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歷史石頭書。


嵩山主峰地區的玉寨山、峻極峰、五指嶺、尖山等,多為石英岩組成,加之構造運動所致,使諸峰在400m標高上拔地而起,立壁千仞,險峻清秀,奇峰異谷遍布全區,形成獨特的地形、地貌。區內清晰地保存著發生在距今23億年(命名為嵩陽運動)、18.5億年(中嶽運動)和5.7億年(少林運動)三次前寒武紀全球性地殼運動形成的沉積間斷和地層角度不整合介面遺蹟,中嶽運動塑造了嵩山構造地質體的雛形,為風化剝蝕作用提供了原始條件;燕山運動所產生的構造格局為現今嵩山面貌提供原形。喜馬拉雅運動使嵩山在不斷隆升中經受剝蝕,斷層碎裂帶成為隘口;破碎的節理、裂隙形成形狀大小、深淺不同的峽谷;產狀直立的石英岩被剝蝕為簇林地貌或壁立千仞的懸崖。形成隆、陷、褶、斷等地殼表面構造類型與環、線、塊相間排列的構造格局,是地殼構造演化的一個縮影,是研究前寒武系沉積建造受運動影響擠壓變質、褶皺造山、剝蝕夷平等過程乃至地殼演化規律的天然實驗場,是對遊人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寶庫。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於2006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位於中國河南省西北部的濟源市與新安縣境內,包括北部的王屋山、南部的黛眉山和中部的黃河谷地,總面積986km2。它是一座以地質剖面、地貌景觀和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蹟為主,與動植物資源、歷史文化相互輝映的綜合型地質公園。


天壇山地質構造剖面系統反映了25億年以來的地質演化歷史;小溝背~銀河峽展示了17億年前的古火山風姿;黃河三峽的八里峽是黃河貫通形成的重要節點;黛眉山紅石峽谷群紅岩碧水堪稱山水畫廊,又是波痕、泥裂等沉積構造的天然博物館;封門口一帶的晚古生代似哺乳類動物化石和中生代的遺蹟化石等具有世界對比意義。公園有植物1000餘種,堪稱「華北種子植物的基因庫」;太行獼猴憨態可掬,是山中的精靈;愚公移山精神鑄就了中華民族不屈的民族魂,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伏牛山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伏牛山脈的腹地,以西峽、內鄉、欒川、嵩縣、南召境內的伏牛山為主體,面積5858.52km2。公園位於中國中央造山系東段,經歷了中國南北古陸碰撞、拼合、造山等地質過程,對秦嶺造山帶複合大陸動力學的研究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諸葛南陽龍」、「河南寶天曼龍」、「河南西峽龍」、「張氏西峽爪龍」等成為全球恐龍動物群重要組成部分,伏牛山成為研究恐龍生殖習性、破解生物物種滅絕等重大問題的重要區域。長期的地質作用下,不同時期的花崗岩形成了老界嶺「峰叢」、寶天曼「峰牆」、七星潭「摞摞石」、黃花曼「石瀑」、老君山「石林」、龍峪灣和白雲山「斷層崖」、木札嶺「斷褶山」等為代表的地貌景觀,石灰岩則形成了雞冠洞、天心洞、蝙蝠洞等岩溶洞穴,充分展示了公園地貌景觀的多樣性。


公園地處中國北亞熱帶和暖溫帶氣候過渡帶,是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嶺,植被覆蓋率高、生物資源豐富,是河南省重要的物種「基因庫」和生物遺傳演替的「繁育場」;公園所屬區域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伏牛山,以其豐富的地質內涵、優美的自然景觀、厚重的文化底蘊,是開展秦嶺造山帶形成與演化、恐龍及恐龍蛋相關研究以及科普旅遊、休閒度假的理想區域。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張家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屬中國西南地區雲貴高原東北部與湘西北中低山區的過渡地帶,海拔300 ~1300 m,公園面積約398 km2,其中特級保護區面積21.02 km2,一級保護區77.63 km2,二級保護區16.29 km2,三級保護區139.54 km2,發展控制區143.52 km2。地質公園內拔地而起的石柱達3000多根,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多根,優美壯觀,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地貌形態,有著重要的地質與地貌學價值。地質公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生長著木本植物850多種,野生動物達400多種,自然生態保存完好。

這裡有著底蘊深厚的湘西文化,位於武陵源區的魅力湘西大劇院以超凡的藝術形式將湘西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榮獲」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稱號。自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和2004年入選世界地質公園以來,以生態旅遊主導的旅遊業發展迅速。


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


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的西南部,是典型的構造地貌生態綜合型地質公園。由五個園區組成:神農頂園區展示了山嶽地貌及典型地質剖面;官門山園區以豐富的峽谷地貌景觀為主;天燕園區主要地質景觀是峽谷與岩溶地貌發育;大九湖園區以發育冰川地貌和高山草甸為特色;老君山園區發育斷裂構造與水體景觀。


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


圖源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官網

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湖北省東北部黃岡市境內、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總面積2625.54km2。作為中國中央山系地質-地理-生態-氣候分界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保留了自太古代以來地球演化所產生的多期變質變形作用,種類豐富的岩漿活動地質遺蹟,具有全球對比意義;匯「峰、林、潭、瀑」於一地,集宗教文化、民俗風情、歷史人文於一體,層巒疊翠、霧海流雲、林海蒼茫、鳥語花香,以大陸造山帶構造-花崗岩山嶽地貌為特徵,兼具地質遺蹟的典型性、完整性、系統性、稀有性和優美性,是地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和造山帶研究基地,生態環境優良、歷史文化厚重、科普價值極高的自然保護地。


華 東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集高峰森林地貌為一體,公園擁有典型的花崗岩景觀以及岩洞、泉水、池塘、小溪、瀑布等其他景觀。冬季的黃山是一年之中顏值巔峰,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得以在此時完美的呈現,宛如一幅絕色的中國山水畫。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天柱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安徽省潛山市境內,西北襟連大別山,東南瀕臨長江,面積413.14km2。主峰海拔1489.8m,獨立高聳、如柱擎天,故名「天柱」。公園位於華北、揚子兩大板塊之間大別造山帶的東段和郯-廬斷裂帶的複合部位。這裡是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剝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壓礦物和岩石組合最為豐富的超高壓變質帶的重要地段,記錄了大陸板塊碰撞、俯衝、折返的壯觀地質歷史過程,成為研究大陸動力學最典型地區之一。以郯廬斷裂帶上最美花崗岩地貌聞名於世,尤以崩塌堆壘地貌,成為全國同類景觀代表而贏得「天柱山型」花崗岩地貌的冠名美譽,自然風光雄奇靈秀。園區內20多個地點發現了50餘種脊椎動物化石,具有亞洲的地方性特色,在研究新生代初期哺乳動物演化方面具有獨特的地位,被公認為「亞洲哺乳動物的發源地之一,古脊椎動物化石的寶地」。


天柱山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薛家崗文化」遺址即見證了6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及所創造的文明。春秋時期屬皖國封地,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登臨天柱山,封為南嶽(後隋文帝改封衡山為南嶽)。


九華山世界地質公園


九華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南部池州市,屬於花崗岩山嶽地貌。壯觀的大型花崗岩斷塊地貌是區域地理單元的傑出範例,拔地而起的山峰與丘陵、盆地地貌結構創造了形態各異的花崗岩石峰、豐富多樣的生物與水資源,是九華山文明的源泉與載體。


泰山世界地質公園


泰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的中西部,由8個景區組成。泰山拔地通天,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以古老的泰山岩群、漫長的地質歷史、複雜的構造運動、典型的地質遺蹟而被中外地質學家所矚目。


泰山精神崇高,文化燦爛。它將人類文化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完整地保存了一幅絢麗的起始於太古代,貫穿至當代文明的自然與文化長卷,是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冕冠一之地,成為中外著名的旅遊勝地。


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


沂蒙山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臨沂市,由蒙山園區、鑽石園區、岱崮園區、孟良崮園區和雲蒙湖園區組成,總面積1804.76 平方千米。


地質公園地處沂沭斷裂帶以西的魯西地塊上。最古老的地層、太古宙大規模的侵入岩系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北方早期地殼形成演化的歷史。熱液蝕變形成的「金錢石」,獨具特色。這裡有中國最早的金伯利岩型金剛石原生礦,已經產出了180萬克拉金剛石。這裡是岱崮地貌的命名地,崮群簇集,形態典型,蔚為壯觀。這裡峰入天際,雲山霧海,溪流飛瀑,自然景觀引人入勝。這裡還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東夷文化的中心,融道教、佛教、儒教於一體。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在這裡融聚,凝練了具有時代意義的沂蒙精神。


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


   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主要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距杭州300公里,距溫州70公里。地質公園總面積298.8平方公里,包括雁盪山園區、方山長嶼硐天園區、楠溪江園區,最高海拔1108米。  


雁盪山是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岩)帶中白堊紀火山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流紋質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館。雁盪山一山一石記錄了距今1.28億年-1.08億年間一座復活型破火山演化的歷史。雁盪山地質遺蹟堪稱中生代晚期亞歐大陸邊緣復活型破火山形成與演化模式的典型範例。它記錄了火山爆發、塌陷、復活隆起的完整地質演化過程,為人類留下了研究中生代破火山的一部永久性文獻。


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


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距市中心18公里,由仙水岩、龍虎山、上清宮、洪五湖、馬祖岩和應天山等六大景區組成,有55個景點、261個景物景觀,面積達200平方公里。此外,還包括弋陽龜峰等獨立景區(點),面積40平方公里。


龍虎山為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景區面積220平方公里,龍虎山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其道教聖地、碧水丹山與古崖墓群被譽為「三絕」。龍虎山森林覆蓋面積62%,雨量充沛,氣候溫潤,龍虎山景區的空氣負離子含量超過正常值15倍,中國國內景點中名列前茅的天然氧吧。


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



三清山地質公園是中國東南部的一座以中生代花崗岩和元古代——古生代地層為主組成的具有豐富地質遺蹟與獨特地質地貌現象的自然地理區域,位處揚子與華夏古板塊結合帶和歐亞大陸板塊東南部與太平洋板塊活動地帶。該地質公園猶如一部地球科學的巨著,她記錄了地球十億年演化發展歷史,遺存有沉積學、地層學、古生物學、岩石學、大地構造學、地球動力學、地貌學等多學科價值的珍貴地質遺蹟;保存了具有兩億多年演化更替歷史的珍稀生物群落,是一個原生態的生物樂園;擁有類型齊全、特徵典型、分布集中的花崗岩微地貌現象,花崗岩地貌與生態、氣象的巧妙融合併以奇特的景觀形式,展示了傑出的自然美,是花崗岩地質地貌學的一座天然博物館、也是世界花崗岩山嶽峰林景觀的典型代表;一千多年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歷史,又給公園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其中按照中國道學「天人合一」思想創建的古建築遺址景觀,被譽為中國道教古建築的露天博物館。


三清山,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三清山地質公園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一千多年歷史的典型範例,也是中國政府建立的一個保護自然、保護環境、弘揚文化、傳播科學的大型國家地質公園。


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廬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江西省北部, 北臨長江,東臨鄱陽湖。公園面積548平方公里, 核心景區1萬多人。 山頂平均海拔1200米。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是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景觀"。2004年成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員之一。


廬山, 以典型的中國大陸東部山地第四紀冰川遺蹟、地壘式斷塊山構造和變質核雜岩構造遺蹟所構成的多成因複合地貌景觀著稱。其地貌與植物、文化、歷史緊密相連。這裡,風景秀麗,森林茂密,飛流、峽谷、山峰、瀑泉齊備; 風格迥異的異國別墅比比皆是; 不同宗教和睦共處。 從未間斷的歷史承載和豐厚的中西文化底蘊使它被譽為「人文聖山」。


泰寧世界地質公園


泰寧地質公園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泰寧縣,面積492.5平方公里,由石網、大金湖、八仙崖、金鐃山四個園區和泰寧古城遊覽區組成,是一個以丹霞地貌為主體,兼有花崗岩、火山岩、構造地質地貌等多種地質遺蹟,自然生態良好,人文景觀豐富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主要地質遺蹟類型有:出露齊全的中生代地層遺蹟,動、植物化石遺蹟,岩石礦物遺蹟,典型清晰的地質構造遺蹟和特色的沉積構造遺蹟等。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處於歐亞板塊東南緣,瀕臨菲律賓板塊,為西太平洋中生代大陸邊緣活動帶的一部分。公園集晚中生代花崗岩、火山岩地質遺蹟、獨具特色山嶽、峽谷、海洋地貌景觀、豐富的河床侵蝕地貌景觀於一體,是一處綜合性較強的地質公園。


華 南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地質公園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仁化、曲江兩縣交界地帶,總面積290平方公里。丹霞山位於南嶺山脈南側的一個山間盆地中,整體為紅層峰林式結構,有大小石峰、石堡、石牆、石柱38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米之間,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形態各異、氣象萬千。丹霞山由紅色砂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看去似赤城層層,雲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之意,稱之為丹霞山。


丹霞盆地蘊育於晚古生代,形成和發展於中生代,被改造於新生代,其地質歷史包含了從地槽—地台—地台活化(地窪)等三個階段的完整旋迴。構成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是形成於距今約7至9千萬年前的晚白堊世的紅色河湖相砂礫岩。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本區受構造運動的影響,產生許多斷層和節理,同時也使整個丹霞盆地變為剝蝕地區。在距今約2300萬年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得本區迅速抬升。在漫長的歲月中,間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本區的地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質作用將本地區塑造得秀麗多姿。除了美不勝收的自然風貌外,尚有保存完好的生態環境和片狀分布的山頂、山谷原始生態群落及古樹名木和野生動物。


雷瓊世界地質公園


雷瓊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南端廣東省湛江市(雷)與海南省海口市(瓊),自北至南由湛江市區經雷州、徐聞,跨瓊州海峽至海口市。公園具有完整的單一邊界,總面積為3050km²。雷瓊火山(帶)是中國第四紀火山的重要代表,既有岩漿噴發的火山渣錐、熔岩錐與混合錐,又有岩漿與水相互作用而爆發的瑪珥火山——瑪珥湖。公園內火山具多樣性、典型性與代表性,而具傑出的價值。


公園地處熱帶至南亞熱帶的過渡區,以熱帶雨林為代表,珍稀植物、動物豐富,環境優越,被稱為中國熱帶火山生態博覽園。與火山相伴熔岩構造,結殼熔岩、岩漿濺落拋射物、熔岩隧道等地質景觀極為豐富,具有多樣性、系統性、典型性,在國內外同類地質遺蹟中是罕見的,被認為是名副其實的第四紀火山天然博覽園。


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攝影:李晉

樂業-鳳山地質公園位於雲貴高原向廣西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由相鄰的樂業大石圍國家地質公園和鳳山岩溶國家地質公園組成,包括八大景區和兩個地質博物館,即黃猄天坑景區、大石圍天坑景區、穿洞天坑景區、羅妹洞景區、布柳河景區、鴛鴦泉景區、三門海景區和江洲長廊景區,以及穿龍巖綜合地質博物館和樂業天坑博物館。地質公園海拔高程274~1500米,總面積930 平方公里。


樂業-鳳山地質公園內的典型塊狀岩溶區,發育有兩大地下河系統,形成了成熟的高峰叢地貌,擁有全球最大的樂業大石圍天坑群、最集中分布的鳳山洞穴大廳、天窗群、最大跨度的天生橋及典型洞穴沉積物、最完整的早期大熊貓小種的頭骨化石,以及獨特天坑生態環境保留的動植物多樣性,如天坑植物群落、布柳河河谷森林群落、中國蘭花之鄉和洞穴動物群落,這些資源都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以及極高的美學觀賞價值。


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由新界東北沉積岩和西貢火山岩兩大園區組成,以世界罕見的酸性六角火山岩柱群、多樣的海岸侵蝕地貌和完整的多個時代的沉積地層為主要特色,這裡的地貌極具典型和稀有性。


西 北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


圖自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官網

秦嶺終南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距離西安市區僅25km。公園面積1074.85km2。公園以秦嶺造山帶地質遺蹟、第四紀地質遺蹟、地貌遺蹟和古人類遺蹟為特色。2009年8月正式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


獨特的地質背景,造就了中國東部最高的山峰與廣闊富饒的渭水盆地。從距今約132.7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終南山腳下就有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這裡滋養出華夏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最有代表性的地帶,是中國詩詞文化與園林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園區有1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藍田猿人、商於古道、子午棧道、周秦漢唐盛世園林宮闕、宗教祖庭寺廟、歷史悠久的藍田玉等是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人文資源的重要代表。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敦煌世界地質公園位於甘肅省敦煌市,由雅丹景區、鳴沙山月牙泉景區以及自然景觀遊覽區和文化遺址遊覽區組成,面積2180.75平方公里。特殊的地質背景和極端乾旱的氣候條件形成的地貌景觀,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古絲綢之路形成的文化遺址在這裡渾然成為一體。令人稱奇的雅丹地貌、山泉相映的鳴沙山-月牙泉,以及廣袤壯闊的沙漠、戈壁和西湖濕地是大自然的造化;舉世聞名的莫高窟、古絲綢之路文化遺址陽關、玉門關以及古軍事遺址漢長城、河倉城等則是敦煌文化歷史的寫照。


崑崙山世界地質公園



崑崙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崑崙山東段,青海省格爾木市境內西南部,距格爾木市區約30KM。公園以冰川冰緣地貌、地震遺蹟等景觀聞名,它們記錄了這片地區多次海-陸轉化、青藏高原隆起和五次冰期的地質變遷歷程,並且其中大部分地質遺蹟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可可托海世界地質公園


可可托海國家地質公園可可托海是中國第一個以典型礦床和礦山遺址為主體景觀的國家地質公園,加上獨特的阿爾泰山花崗岩地貌景觀和富蘊大地震遺蹟,使它具有了豐富多樣的科學內涵和美學意義,這些地質遺產具有世界罕見的珍稀價值,構成了新疆環準噶爾神秘旅遊線上耀眼的一道風景線。


可可托海國家地質公園面積619平方公里,其中可可托海主景區562.5平方公里,卡拉先格爾景區56.5平方公里。可可托海花崗偉晶岩稀有金屬礦床、富蘊斷裂帶地震遺蹟和額爾齊斯河花崗岩地貌等構成公園的三大主要地質遺蹟類型。園內的三號礦為世界級的花崗偉晶岩礦床,發現礦物84種,被譽為天然礦物博物館,與世界上同類礦脈相比,三號礦脈中的鈹資源儲量居世界第一。可可托海風景區地處新疆東北部的富蘊縣境內,面積788平方公里,由世界地震博物館之稱的卡拉先格爾地震斷裂帶、北國江南之譽的可可蘇里、中國第二寒極伊雷木湖及著名的額爾齊斯大峽谷四大景區組成。由於特殊的地質構造、風雨侵蝕和流水切割,可可托海形成許多深溝峽谷,成為集山景、水景、草原、奇石、溫泉等奇觀於一體的自然景觀區。這裡不僅是新疆的「冷極」,也是全國少有的「寶石之鄉」,還是世界罕見的「天然礦物陳列館」。


東 北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


五大連池火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總占地面積72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火山地質地貌類。


五大連池是中國境內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時代最新的火山群。園區內有規律地分布著14座火山,其中12座形成於1200萬年-100萬年的地質時期,2座火山噴發於1719年-1721年,占地60多平方米,是中國最新的火山。老期火山與新期火山相間排列,規模較大的圓台形火山與規模較小的岩渣堆、盾火山相依偎,圓盆狀火山口、圓椅狀火山口、漏斗狀火山口、破裂狀火山口、複合狀火山口應有盡有,新期火山噴發形成的翻花熔岩、結殼熔岩交替出現,數量眾多、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噴氣錐、噴氣碟世界罕見。最新的火山噴發堵塞了當年的河道,形成了五個串珠狀溪水相連、倒映山色的火山堰塞湖泊—五大連池,享有「天然的火山博物館」的美譽。


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


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寧安市境內,在距今12000年到5140年曾有多次火山噴溢活動,熔岩漿堵塞了牡丹江古江道,形成了世界第一大火山熔岩堰塞湖-鏡泊湖。同時還留下了典型、稀有、系統、完整的火山地質遺蹟景觀和風光旖旎的水體景觀以及峽谷濕地等自然地質景觀。


西 南


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


織金洞地質公園,位於貴州高原西部,地處貴州省織金縣境內,地理坐標26°38′31″~26°52′35″N, 105°44′42″~106°11′38″,公園占地面積170 km2,海拔900~1670m。它於2004年獲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並於2006年1月,正式揭碑開園。2014年1月15日,國家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組織召開了「第八批世界地質公園推薦評審會」,經過評審,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獲得中國201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候選資格。


石林世界地質公園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位於雲南省,總占地面積4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岩溶地質地貌。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是一個以石林地貌景觀為主的岩溶地質公園。晚古生代這裡為濱海——淺海環境,沉積了上千米的石灰岩、白雲岩,為形成本區石林地貌奠定了基礎。經受後期地殼運動的抬升作用成為陸地,多期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隙進行溶蝕,最後形成了組合類型多樣的石林地貌景觀。最早一期石林形成於2億5千多萬年前的早二疊世晚期,而最新一期還正在形成。其間經歷了玄武岩和湖泊碎屑沉積的覆蓋以及多次的抬升剝蝕。在獨特的地質、氣候、水文條件下,多期石林繼承發展,相互疊置,層次分明。


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


大理蒼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處雲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結合部位,屬喜馬拉雅造山帶南延部分,雲嶺山脈南端,由於雄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在蒼山結束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檐」。這裡的地質遺蹟包括:第四紀末次冰期(大理冰期)地貌、斷陷湖、沖洪積平原等。


興文世界地質公園



興文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地處四川盆地南部與雲貴高原過渡帶,由小岩灣景區、僰王山景區、太安石林景區、凌霄山景區組成,面積156平方公里。公園內石灰岩廣泛分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質構造和氣候環境條件形成了興文式喀斯特岩溶地貌,是國內最早對天坑研究和命名地,也是研究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區之一。公園是研究喀斯特地貌形成、發展、演化的天然博物館,也是一部普及岩溶地學知識的百科全書。


公園內保存了距今約4.9億年—2.5億年各時代的碳酸鹽或含碳酸鹽地層,地層中含有極其豐富的海相古生物化石和沉積相標誌。公園內各類地質遺蹟豐富,自然景觀多樣優美,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洞穴縱橫交錯,天坑星羅棋布,石林形態多姿,峽谷雄偉壯觀,瀑布靈秀飄逸,湖泊碧波蕩漾,各類地質遺蹟與神秘的僰人歷史文化和濃郁的苗族文化共同構成了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畫卷。


自貢世界地質公園


圖自自貢世界地質公園官網

自貢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四川省,公園以中侏羅世恐龍化石遺蹟和井鹽遺址為特色,輔以桫植物群落。地質遺蹟由大山鋪恐龍化石群、燊海井、東源井、涼高山長嶺巨型矽化木、青龍山恐龍化石群、貢井平橋瀑布、樂德紅土地等核心遺址構成。


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


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四川巴中境內,處米倉山腹心地帶,由桃園、大壩、十八月潭、神門、諾水洞天、臨江麗峽及空山天盆七大地質區域組成,以花崗岩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為主。在今年十月的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年會上,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成功取得了2020年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年會的舉辦權。


世界地質公園作為一種資源利用方式

在地質遺蹟與生態環境保護、

科學研究與知識普及、

提高全民素質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所以當我們在參觀遊覽這些地質公園時

一定要記住愛護這些古老的地質遺蹟

切勿破壞


文章來源於網絡。本文僅做學習交流使用不做商業用途,如不慎侵權請聯繫礦小雲。感謝理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