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川之役:明英宗失敗的西南邊陲羈縻政策,耗盡了仁宣之治的成果

抱影無眠夜歸人 發佈 2020-01-28T01:03:34+00:00

驥等慮師老,度賊不可滅,乃與思祿約,許土目得部勒諸蠻,居孟養如故,立石金沙江為界,誓曰「石爛江枯,爾乃得渡」無眠心語:明朝正統年間發動的麓川之役持續了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中經歷了五次較大規模的戰役。

明英宗即位後,曾經發動過五次麓川之戰。這場歷時十年的兵禍,給了正處於盛世末端的大明朝一記悶棍,也正是因為這場曠日持久的西南邊陲戰禍,讓明朝對北方蒙古瓦剌部的崛起掉以輕心,使好大喜功的明英宗陷入到強大盛世的幻覺中不能自拔。所謂「麓川之役」的大捷也不過是一個閃爍著七彩光芒的肥皂泡而已。

平緬宣撫司

麓川,位於今天的雲南瑞麗,麓川是傣語勐卯的漢語譯稱。

忽必烈把大理納入蒙古版圖後,在雲南地區設立了金齒宣慰司。金齒宣慰司的治下有柔遠路、忙施路、鎮康路、鎮西路、平緬路、麓川路六路,元朝任命了當地六位首領作為土官,對地方事務進行管轄。

元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麓川路前總管芳罕之子混依翰罕宣布脫離金齒宣慰司,建立麓川王國,自號「思汗法」。麓川王國建立之後,開始擴展自己的版圖。隨著麓川王國的逐漸強大,元朝開始向麓川用兵。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 思汗發派自己的兒子莽三向元朝投降納貢,元朝設立平緬宣撫司,思汗發被任命為宣撫使。元朝對麓川開始羈縻統治。

思汗發去世後,經過多年的內部爭奪後,思汗發之孫思倫發即位。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軍在基本平定中原後,明太祖派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與沐英為副將出征雲南。明軍一路勢如破竹,大理、金齒相繼被明軍攻下,近在咫尺的麓川之主思倫發眼見明軍如此強大,主動向明朝投降。明太祖朱元璋繼續延續元朝的羈縻政策,設立平緬宣慰司,思倫發出任宣慰使。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思倫發派遣自己的手下刀令孟向朝廷進獻方物,同時上交了元朝時期的宣慰司印。明太祖朱元璋將平緬宣慰司更名為平緬軍民宣慰司。幾天後,再次更名為麓川平緬宣慰司。之後,明朝在西南邊陲地區設立了包括麓川平緬宣慰司在內的十個宣慰司,這種土司制度的實施,基本實現了當地土官的自治。

屢次叛亂

在麓川平緬宣慰司設置的第二年,思倫發就發動叛變,攻打景東。在這次戰役中,明軍由於是在大霧天的情況下,受到突然襲擊,明軍大敗。在收到麓川叛亂的消息後,朝廷派遣通政司經歷楊大用帶白金文綺前往雲南慰問受難的景東知府土官等人。

身在雲南的西平侯沐英承擔了這次平叛任務,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沐英派都督寧正在摩沙勒大敗思倫發,斬首1500多人。同年三月,思倫發為報摩沙勒之仇,發兵三十萬,驅趕百餘頭大象攻打定邊。能征善戰的沐英命令雲南前衛指揮使率領前鋒五十人迎敵,其後以弩箭射殺大象,大象中箭後思倫發軍中大亂,開始撤退。次日,沐英增加了火器、神機箭的數量,輪番向思倫發隊伍中射擊,這一戰明軍斬首敵軍三萬多人,俘虜一萬,大象死傷一半,生擒三十七頭。思倫發逃走。朱元璋派遣使者讓沐英移師到景東附近屯田。這就是著名的「定邊之役」

定邊之役中,思倫發損失慘重,一年多以後,思倫發被逼投降,並向明朝廷重新納貢。次年,明朝在景東、蒙化設置兩衛,用以加強對西南邊陲以及麓川附近地區的軍事威懾。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麓川發生內亂,根源是來自於兩場思倫發的人事安排。按照平緬當地的風俗習慣本不信佛教,有一位雲南來的和尚,擅長講因果報應之說,思倫發對這位和尚深信不疑,對他十分禮待。不久,有一位金齒的逃卒投靠平緬宣慰司,此人身懷製造火器的技能,也被思倫發看中賜給他金帶。麓川平緬宣慰司連續出現了兩位不尋常的人物,受重用的程度都在原來的部族首領們之上,自然引起了當地首領們的不滿。

思倫發的手下有一位叫刀干孟的首領,發動叛亂,率領部分當地首領攻打明朝騰衝府。思倫發眼見刀干孟已經無法控制,只得率領家眷逃往西平侯處,此時西平侯沐英已經過世,繼任的是他的兒子沐春。麓川發生叛亂的消息傳到明朝廷,朱元璋任命沐春為征虜前將軍、何福為左將軍、徐凱為右將軍。對刀干孟進行征討。

聽說思倫發從朝廷搬來了救兵,刀干孟頓時心虛,自請進貢稱臣,被朝廷拒絕,最終在明朝廷軍隊的幫助下,刀干孟被擒,思倫發得以回到平緬繼續出任宣慰使。作為交換條件,思倫發同意了朝廷在他原來的地盤上設立了三府和四長官司,分別歸屬雲南和金齒。思倫發在回到平緬後,一年左右也亡故了。

分其地,設孟養、木邦、孟定三府,隸雲南;設潞江、干崖、大侯、灣甸四長官司,隸金齒。

思倫發去世後,他兒子思行發向明朝廷申請承襲麓川平緬宣慰使。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對孟養府和木邦府升級為宣慰司,與麓川平緬宣慰司平起平坐。如此一來,原本的麓川平緬宣慰司被分割成三個宣慰司、一個府和四個長官司,麓川平緬宣慰司的的管轄地域也大幅縮水。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思行發病重,他向朝廷推薦自己的弟弟思任發代其職位。明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思任發成為了下一代麓川平緬宣慰使。

思任發最初對明朝廷保持著藩屬的關係,進貢的方物特產也保持著正常數量,明朝廷反饋的賞賜也自然豐厚。這種和平的狀態大約保持了十年左右。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思任發終於耐不住寂寞,發動了對南緬州的滋擾,不久後,他又向朝廷進行謝罪進貢,以謝興兵犯南緬州之罪。此時,明成祖朱棣的軍事重點在北方阿魯台,所以對思任發朱棣採取了寬大處理的做法。

思任發第一次試探性的做法,得到好處之後,從宣德年間他就開始減少納貢的金額。思任發本是一個反反覆復,得寸進尺的人,逐漸地他就想把其父失去的三府四長官司收回。

次子任發襲為麓川宣慰,狡獪愈於父兄,差發金銀,不以時納,朝廷稍優容之。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雲南三司和黔國公沐晟先後請旨征剿思任發,都被明宣宗否決。只是給於了他嚴厲的警告。在收到警告後的思任發,狡獪的他及時向朝廷進貢,明朝廷也就沒有繼續追究他。

明初的幾位皇帝在對待西南邊陲的政策是相對寬鬆和明智的,對於土司之間疆域上的一些爭奪明朝廷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招撫為主。明朝初年的重點基本放在了對付北元殘餘勢力,有了北方的穩定,中原地區才會平安。

明英宗時期的五征麓川

第一次麓川之役

從明英宗即位後,思任發不斷試探明朝廷的底線。

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十一月,黔國公沐晟任總兵官,與都督沐昂與方政合兵到金齒。方政作為前鋒,趁黑夜突襲了思任發手下部將緬簡大營,緬簡一路逃亡,追至高貢山下,斬殺麓川叛軍3000餘人。

突襲得手後的方政,對麓川軍一路追趕,犯了窮寇莫追的兵家大忌,再加上沐晟的援兵未至。參與突襲的明軍陷入思任發的埋伏,最終方政戰死。

沐晟在得到方政戰死的消息後,無心戀戰,只得暫時退兵。當行至楚雄時,正好遇到朝廷派出的使者,當收到朝廷使者帶來的敕書之後,驚懼的沐晟暴卒於軍中。與此同時,思任發趁機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攻。第一次麓川之役以失敗而告終。

第二次麓川之役

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愛面子的明英宗任命右都督沐昂為左都督,佩征南將軍印充總兵官,率領右都督吳亮、都督僉事馬翔等人展開了第二次征麓川之戰。明軍從湖廣、貴州、四川等地集結了五萬人,經過半年後,大軍才到達金齒,經過第一次麓川之戰後,沐昂被嚇破了膽,畏敵如虎。消極的情緒導致了初戰失利,大敗消息傳到朝廷,明英宗大怒,將沐昂記死罪並貶為都督同知,戴罪立功。右都督吳亮等人被押赴京城。

見到皇帝動真格的了,沐昂只得硬著頭皮,指揮大軍繼續討伐思任發。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沐昂與方政之子指揮僉事方瑛,指揮柳瑛、土官知府陶瓚等人攻破了叛軍重鎮之一的孟羅,斬首敵軍五百餘。思任發眼見明軍勢盛,趕緊向沐昂投誠。之後,思任發派人向北京朝貢。第二次的麓川之戰,先敗後勝

第三次麓川之役

對於思任發的投降的誠意有幾分,明朝廷是存在懷疑態度的。是否需要進行第三次麓川之役,朝堂上分為兩派,支持再次征戰的是以王振、英國公張輔和兵部尚書王驥等人為主,持反對意見的是以楊士奇、楊溥、翰林侍講劉球為主。劉球還提出了麓川等地實施屯田,不直接動用大批武力鎮壓的方案,但是此時的明英宗最信任的只有王振。

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趁明軍立足未穩,思任發派遣刀令道等人來到大侯州,此次明軍的指揮是兵部尚書王驥,明軍利用火銃和箭矢的優勢取得了大侯州大捷。這次短暫的交鋒,明軍斬首麓川軍三百五十餘人。

此後,明軍兵分三路進攻上江,王驥利用火攻,拿下易守難攻的上江寨,斬殺敵軍五萬餘人。思任發一路潰逃,在馬鞍山被明軍攻破叛軍象陣,斬首叛軍十餘萬。

思任發逃回麓川,明軍在王驥的帶領下,再次採用火攻,攻破了麓川城。思任發逃往孟養,此次麓川之戰,明軍大勝。

第四次麓川之役

明軍撤退後,思任發之子思機發占據者藍等地,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思機發向明朝廷進貢謝罪,同時也放任涓孟在麓川進攻芒市。

緬甸宣慰使將思任發拘捕,將他囚禁在阿瓦城,但是緬甸宣慰使提出的條件卻是割讓孟養,這個條件對於愛面子的明英宗來說是萬萬不能接受的,明英宗再次調集五萬人,任命定西侯蔣貴等人,第四次發兵麓川。

思機發得知明軍再征麓川的消息後,多次向蔣貴、王驥表示了投降的願望,鑒於思機發的表現,明軍的主要進攻方向轉向了緬甸。緬甸占據地利與明軍周旋,明軍在殺敵三千餘人後,並沒有得到思任發。明軍轉向了思機發,數萬大軍只是擒拿了思機發的下屬頭目以及家屬九十餘人、象11隻。此次麓川之戰,雷聲大雨點小,基本是無功而返。

第五次麓川之役

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迫於明朝廷的壓力,緬甸交出思任發以及他的妻兒三十二人。自知難逃一死的思任發在被押往京師的路上,拒絕進食,千戶王政將他殺死,首級被送往了京城。

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明英宗再次任命王驥總督軍務再次出兵麓川,征剿目標是思機發。明軍此次出徵人數達到了三十五萬之眾,明軍渡過金沙江後,思機發逃往鬼哭山山寨。明軍採用火攻,攻破山寨後,思機發逃走。

雖然此次明軍大獲全勝,可是之後在明軍回朝後,當地人立思機發之弟思祿為首領,再次占據了孟養。明朝與思祿最終達成協議,劃金沙江而治。

驥還兵,其部眾復擁任發少子思祿據孟養地為亂。驥等慮師老,度賊不可滅,乃與思祿約,許土目得部勒諸蠻,居孟養如故,立石金沙江為界,誓曰「石爛江枯,爾乃得渡」

無眠心語:

明朝正統年間發動的麓川之役持續了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中經歷了五次較大規模的戰役。這十年的戰役,勞師動眾,極大地消耗了明朝從仁宣期間積累下來的國力。

明朝在西南邊陲沿用了元朝延續下來的土司制度,實際上這就是一種羈縻的自治制度。在麓川平緬宣慰司對朝廷過度忤逆的時候,採用適當的軍事打壓(羈)是正確地,同樣地給予一定的好處進行招撫(縻)也是同樣需要的。掌握好這種羈縻的平衡,才是當時西南邊陲問題的解決之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