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之——《七宗罪》:人性最深處的黑暗

好好學微課堂 發佈 2020-01-02T08:09:12+00:00

但是加以文學作品再配合著心理理論進行學習,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讓人有一種從作品中悟出哲理的感覺,視野也開闊了許多。

犯罪心理學這門學科由於他的特殊性,似乎總是蒙上著一層神秘的感覺,總覺得他很深奧也很虛幻。但是加以文學作品再配合著心理理論進行學習,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讓人有一種從作品中悟出哲理的感覺,視野也開闊了許多。心理學來源於生活,又指導著生活。

電影中的犯罪心理學主要研究電影中的犯罪人的意志、意圖、反應以及與現實生活中的犯罪心理的聯繫。


電影《七宗罪》作為犯罪心理學電影中的翹楚,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以罪犯約翰·杜製造的連環殺人案件為線索,從警員沙默塞和米爾斯的視角出發,有關「七宗罪」系列謀殺案的故事。

冷灰的畫面色調,淅淅瀝瀝下不停的雨,充滿濕氣的破舊街道,影片在開頭就鋪墊好了壓抑陰沉的敘事基調。

劇中的主人公以近乎變態的手段完成了以天主教的七個罪過: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慾和暴食為犯罪動機。我們知道,傳統案件的犯罪動機無外乎情殺、仇殺、財殺、姦殺等,很顯然劇中主人公的犯罪動機依然超越了傳統。那麼他的犯罪心理是什麼呢?


犯罪心理學家達萊德和米勒修訂了弗洛伊的觀點,他們提出「挫折一攻擊」理論,「挫折一攻擊」理論認為,當個人動機、行為受到挫折時,攻擊與侵犯就成為一種原始而普遍的反應。

這屬於行為解釋心理學的內容,即由結果推導原因行為。在該理論的發展中,多拉爾德提出,攻擊發生的強度與欲求不滿度成正比,也就是說,欲求越不得到滿足,人們所受挫折越大,攻擊行為就越可能發生。

杜約翰受到的挫折不同於一般的罪犯,他屬於心理創傷;

對整個社會及人類的失望不滿使深受天主教義薰染的他有一種挫折感,他的挫折感不同於一般的挫折感,甚至可能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挫敗的體現,或者他自己還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是高尚的,是來救贖人類救贖世界的。

實際上,他的這種挫折感已經發展到了深深地咬噬他的靈魂的地步,於是他選擇了攻擊他所認為有違天主教教義的那些人。而且由於他心理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扭曲,所以其攻擊手段及其殘忍。

其實,與其說主人公他是一個十足的大變態、瘋子,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偏執狂,只是和我們偏執的東西不一樣罷了,而且,偏執的程度比較深而已。

他堅信人間有七種原罪,他對於世界有很多的不滿,他瘋狂、睿智、嫉惡如仇,他要替天行道,他堅信自己是被上帝選中的,他要懲罰世人,用自己的行動警醒世人,還世界一片祥和與安寧。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每個人都有「人格陰影」,陰影是邪惡的存在,與我們人類是積極的存在相仿。

其實人格的劣根性是每個人最黑暗的部分,也是每個人的心魔。

禁錮著我們的思維和處事方式,一旦沒有控制好,就衝出來吞噬我們的心智,毀掉我們的一生。

整個影片貫徹著沉重的壓抑,除此之外,每個人物形象心理塑造的似乎又無法去界定誰是真的好人,誰又是真的罪大惡極,每個人內心的想法都不是單純的。

冷漠如薩摩賽特,雖然看似逃避麻木,對於事情總是消極對待。但不得不說,他卻是位好警察,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和分辨能力,為了工作他失去了一切。

暴躁易怒的米爾斯,雖然總是顯得焦躁不安。作為警察最終卻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開槍打死了約翰杜。可他卻又是一位好丈夫,對於自己的妻子深愛有加,還擁有極強的正義感和樂觀的心態。

暴力血腥的約翰杜,他瘋狂到幾近變態,他是殺人不眨眼,把人命視為兒戲的惡魔。但是他卻是為了喚醒人們冷漠的良知,他從不傷害任何一個善良的人,影片中,他無意傷害了米爾斯,他還專門打去電話道歉。他唯一傷害的無辜之人就是米爾斯的妻子,但最終他也懲罰自己以死謝罪。

影片結尾處,七宗罪案在血腥和罪犯的勝利中結束,米爾斯被警車帶走。在這黑色世界中摸爬滾打,飽經滄桑的薩默塞在落日的餘暉中說:

「海明威曾寫道:『世界是美好的,值得為它奮鬥。』我同意後半句。「 只有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人格中的劣根性「原罪」,去層層剖析它是什麼,為什麼存在,知道它對你帶來哪些不利的影響,才能對症下藥,不會走上歧途。

整個影片將人的心理描寫的深刻而又隱晦,罪犯主人公杜約翰從一個微小的細節、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里,反映出來的都是其隱藏極深的犯罪心理和反社會人格。

他對於社會中那些混亂的秩序,想要除之而後快,對大家「審判」、「布道」,在行使自身權利的同時深深的傷害了他人的權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