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WI-1000XM2 對比BOSE QC 30使用半月談

先生科技匯 發佈 2020-01-02T06:43:10+00:00

加上那顆9mm 動圈,這個聲音的表現完全好過 QC30 是沒問題的,更不用說在支持 LDAC 的設備上還有更好的聲音細節表現了。

在第一代 WI-1000X 發布約兩年之後,索尼終於更新了這款產品的後續型號 WI-1000XM2,而此前索尼已經對 1000X 系列的其他兩款產品完成了升級,頭戴式 WH-1000XM3 和真無線 WF-1000XM3 在發布後都有相當不錯的市場口碑。而還有一部分朋友仍然在持幣等著 WI-1000XM2 的到來,而它也在今年雙十二前正式發布並在雙十二當天開賣,我也拿到了第一批的機器並使用了有大半個月的時間,今天就和各位分享一下有關這款產品的使用感受,以及和自己手裡 BOSE QC30 的對比。

WI-1000XM2 這一代相比上一代的提升主要在三點:設計、降噪、音質,所以今天也會著重對這三點來聊。

這次 WI-1000XM2 的配色依然延續了這一代 1000X 系列的配色,有黑色和鉑金銀可選,兩款顏色其實都比較好搭配穿著。

最大的改變在於佩戴的部分的設計,從上一代的固定項圈形態改為了矽膠頸帶,好處是在佩戴時能夠更加貼合頸部,冬天不會因為衣服的層層疊疊在頸部因為耳機的存在有異物感,夏天也不會那麼突兀。實際體驗也是如此,無論穿衛衣還是襯衫,亦或是直接貼著頸部佩戴,都非常舒適。之前用 QC30 的時候就會有種脖子被套住的感覺,而且還會跑偏,用過 QC30 的朋友肯定都懂。

矽膠頸帶帶來的除了佩戴上的舒適以外,在便攜性上也有明顯的體驗升級,隨意彎折的優勢使得其可以隨意裝進口袋中,或者放進附贈的收納盒中,收納盒大小和一台手機差不多,只不過稍微厚一點,收納盒同樣帶有小內兜可以放一些配件,加了一堆配件的重量也僅僅只有 138g(官方數據),和一台主流的手機相比也要更輕,所以這個體積重量非常方便在隨身的包中收納。相比我的 QC30 的收納盒來說會更友好一些,QC30 那個收納包男生可能還好,背包都還挺搭,女生的話部分中號包都會有些麻煩,當然同樣的問題在上一代 WI-1000X 上也會遇到,所以這次 WI-1000XM2 的這個改進對於日常出行攜帶更加友好。

另外腔體部分的設計也相比上一代做了改進,從直插入耳改成了斜插入耳,相比上一代產品的重心會更偏向耳朵內,所以穩定性會更好,並且斜插也能更深入耳道使得佩戴貼合度更好,這對降噪也有很大幫助,實際體驗來看舒適度好過之前用過的 WF-1000XM3,雖然 QC30 的 StayHear+ QC 耳塞,也就是鯊魚鰭的穩定性更好,但是佩戴後腔體會凸出耳朵,重心略偏外,所以兩者佩戴來說各有優勢。

這次索尼也將 WI-1000XM2 的操作部分作為線控放在了耳機線上,這點和 QC30 倒是一樣了,只不過索尼用了很傳統的三鍵線控加了一個 C 鍵,也就是之前的 NC 環境省切換按鍵,這次不僅能夠切換環境聲和降噪,還能自定義設置為語音助手按鍵使用。BOSE 的話則是單獨做了兩顆按鍵在線控側面調節降噪等級,索尼這樣設計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把通話麥克風也放在了線控上,也算是解決了說了很久的通話清晰度的問題,QC30 的通話則是在右側耳機腔體上和降噪麥克風共用。

杆子上只剩下了開關鍵、3.5mm 插口和一個 USB-C 充電口,依然支持有線連接使用,方便沒電或者插線使用,飛機上還能搭配附贈的飛機插頭使用機上娛樂系統。充電也更方便,出門能少帶一根線了。而這一點 QC30 則處在劣勢了,不支持有線連接、依然還是 Micro-USB 接口,BOSE 趕緊出 QC40 吧。

降噪依然是延續了前後雙反饋數字降噪,不同的是這次 WI-1000XM2 也搭載了頭戴式 WH-1000XM3 上那顆 QN1 晶片,算力相比較前代提升 4 倍,所以在降噪效果上能有更好的體驗,這一點從 WH-1000XM3 的表現上就能明顯感知,所以這下 WI-1000XM2 在和老大哥有了相同的配置後降噪表現非常出色。

和 QC30 在咖啡館的對比中,不開音樂的話能發現 WI-1000XM2 對於環境聲音過濾的更加乾淨,這點在環境聲的低頻聲音部分很明顯、環境中人聲部分的聲音的削減也更好一些,並且開啟降噪後的那種壓迫感也會更小。在開啟環境聲後 WI-1000XM2 的數碼味兒更多一些,會將人聲加一點點音量反饋,QC30 則感覺更舒服以及偏向真實一些。

在開啟音樂播放以後 WI-1000XM2 則表現出更強的能力,基本上是聽不到周圍的環境聲,即使是將音樂音量調低也能明顯感覺強過 QC30,QC30 則還是會透過部分的環境聲音。

另外提一下的就是索尼是有 20 檔的降噪可調,BOSE 是 11 檔,但是僅僅在耳機上操作的話,BOSE 更方便一些,可以直接通過線控調節等級,索尼在線控上只有降噪、環境聲、環境聲音控制關閉可選,如果要調節 20 檔需要在手機端 APP 完成,風噪降低同樣也需要在 APP 完成。所以如果單純的將 WI-1000XM2 和 QC30 降噪部分相比的話,WI-1000XM2 顯然表現要更好一些。

其實音質這個部分作為一個比「木耳」稍微能聽出一些區別的「鐵耳」,簡單聊一下自己的聽感吧,WI-1000XM2 依然延續了上一代的圈鐵方案,只不過把兩顆單元都換了最新的,並且在單元放置結構上也讓動鐵更靠近耳朵,所以能明顯感到 WI-1000XM2 聲音更透亮,整體解析力也更好。

加上那顆 9mm 動圈,這個聲音的表現完全好過 QC30 是沒問題的,更不用說在支持 LDAC 的設備上還有更好的聲音細節表現了。諸如我們在聽那英的《默》時候,由於樂器和人聲的融合會非常頻繁,又需要展現人聲十分細膩的聲線,9mm的動圈可以說是更能滿足雙耳需求,提琴聲音下潛明顯,那英女音的厚重與情緒可以在軟硬體結合上被盡情展示。

所以聲音部分我也和 WI-1000X 做了對比試聽,上一代產品其實聲音表現就得到了不少人的好評,能發現這代產品和上一代有很明顯不同的取向,如果你只聽上一代還不會覺得,聽過這代產品以後你就會突然發現上一代產品好像有那麼點柔,一開始單論聽感我其實更喜歡上一代的味道,不過用了幾天習慣 WI-1000XM2 以後發現這個聲音才更健康耐聽一些。

以上基本上就是在體驗過半個月的 WI-1000XM2 之後的一些分享了,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短板,開降噪差不多十小時的續航也足夠我日常使用,Type-C接口和柔軟可摺疊的收納設計補足前代多種缺點,如果說這該價位端的降噪大哥大產品,我想也沒人敢有底氣說一個不字。目前WI-1000XM2售價2000+,這也是我在2019年最為推薦的讓生活更美好的產品 之一,有興趣的不妨一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