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保台、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楊泗洪

梁山273798771 發佈 2020-02-21T10:14:30+00:00

宿遷博物館裡的楊泗洪塑像楊泗洪生於1847年,字錫九,號茂齡,宿遷城彤華街人,自幼習武,好打抱不平,後棄學從軍。



宿遷博物館裡的楊泗洪塑像

楊泗洪生於1847年,字錫九,號茂齡,宿遷城彤華街人,自幼習武,好打抱不平,後棄學從軍。曾參加中法馬尾海戰,在戰爭中屢立戰功。光緒十五年升任鎮標左翼統領,後任台灣鎮總兵。光緒二十一年(1895)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同時命令守台官兵內渡回大陸。此時的楊泗洪任劉永福黑旗軍的副帥,拒不執行清廷撤回的命令,率領台灣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他率軍英勇作戰,身先士卒,奮不顧身,馳騁台灣島南北,在安溪、新竹兩地大敗日軍,令日寇聞風喪膽。被譽為"黑虎將軍"。1895年8月,在落虹橋追擊敵寇的戰鬥中,不幸中彈,在彌留之際,仍密令軍中不得發喪,做到主帥喪而兵猶勝,殉國時年49歲。

楊泗洪將軍在犧牲之後,台灣人民聞訊,萬分悲痛,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執萬民傘、擎萬民旗,揮淚送別楊泗洪遺骨還歸故里,表達對他的愛戴之情。


楊泗洪墓在宿遷城南,古老的大運河西畔,在一片蒼松環抱、綠樹掩映之中,一座赭紅色的牌坊拔地而起,赫然矗立,牌坊的中柱和邊柱分別高為五米、六米,中額刻有"楊公墓"三個隸書大字,柱上對聯:"血灑台灣,誓保中華疆土;骨歸故里,共欽民族英雄。" 兩根邊柱上,也有一副對聯:"沂泗如襟、黃運如帶,橫貫十三州,獨立中流如砥柱;摧秦有項,敗倭有楊,上下兩千載,同生一地兩英雄。"




神道東西兩側各有一塊紀念碑,東側神道碑記述楊泗洪將軍守台抗日殉國的英雄事跡。西側是建墓紀念碑。


神道盡頭為墓冢,墓冢下為長方形的水泥平台,墓冢、墓台為赭紅色,東邊墓為楊泗洪及夫人蔡氏之合葬墓,西邊為楊泗洪父母之墓。

楊公墓後面是一條碧溪,四周環繞著蒼松翠柏,肅穆清幽。

因為楊泗洪是違令守台灣,被清政府視為叛臣逆將,對楊泗洪「不屬於朝、不及於恤",因而多年來為一冢土墳。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重建墓地,並在墓地立造神道碑,江蘇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