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窮人是如何在一線城市生存的?| 地球知識局

風雲之聲 發佈 2020-01-19T18:36:25+00:00

可能高檔公寓是綠色建築,不會破壞紅樹林吧都很窮的時候,任務艱巨一部分人富先起來了,同樣任務艱巨德里居不易,髒亂差的貧民窟中聚集了無數夢想擁有自己公寓但無法離開的人,政府需要治理貧民窟,維持治安,美化環境,畢竟貧民也有生存的權益。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印度也算走出了一條本國特色的柔性貧民窟治理道路。今天印度的貧民窟怎麼樣了呢?

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找「風雲之聲」,即可在線收聽~

貧民窟是困擾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慢性病,印度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迅速,且沒有戶籍限制的國家,在城市化、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中自然也染上了貧民窟這一頑疾。


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快,印度政府對於貧民窟的認知也在不斷變化。從開始時拆除貧民窟,並建造永久性住宅,再到慢慢向越拆越大的貧民窟妥協,也算走出了一條印度特色的柔性的貧民窟治理道路。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turtix)

今天印度的貧民窟怎麼樣了呢?

自發形成的低等級城市化

印度獨立後就開始了自己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工業化意味著更密集的產業,也意味著更好的潛在工作環境。對於印度這樣沒有戶籍制度限制,人員可以任意流動的國家來說,快速的工業化總能吸引大量農民前來。

雖然農民進城務工並不容易,也冒著很多風險作為連接城市與農村的至關重要的鐵路實在是印度政府應該下大力氣投資改善(圖片來自:shutterstock@Nila Newsom)

這倒不是因為城市真的有極大的吸引力,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印度農村當時的條件讓人沒有呆下去的動機。

印度的土地集中程度在土改後就不斷攀升,農村集中了大量絕對貧困人口,且印度人口膨脹很快,人地矛盾越來越明顯,留在農村也未必能填飽肚子,去城市打拚一番還有生的希望。

(圖片來自:google.com)

但是這種自發的城市化的速度總是高於工業化的速度,大量來到城市的居民往往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Dhapa Nitaben Harshaddhai)

經濟基礎較弱,又沒能找到足夠餬口的工作的外地人,面對都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特別是難以承受的房租價格,自然會選擇租金低的地區聚集。在缺乏監管的地區,就乾脆連租房都省了,自己拉一些建材亂搭亂建即可。這就成為了印度貧民窟的濫觴。

感覺光是用城市建築邊角料就夠蓋自己的棚屋了而且還是直接服務於市中心的「甲方」(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bydos)

貧民區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很難找到一個確切的開始時間點。但現在人們可以知道的是到1956年,印度的貧民窟已經成為了足夠引起政府重視的問題。印度《貧民窟地區法案》也是在這個時代提出的,政府將貧民窟定義為過度擁擠,安排設計不當,缺少通風,電力,衛生設施,不利於安全、健康和道德的建築。

對貧民窟定性這麼低,也就意味著政府早晚會採取行動。

最初的措施是柔性的,政府希望通過提高福利,疏導這些扎堆出現在城市邊緣的貧民。公務員和弱勢群體保障住房就是這一時期的特色政策,中央政府還積極為各邦政府提供貸款支持,將改善城市貧民生活當作一種福利。

貧民窟很大的問題是水電暖等基礎設施缺乏而且由於沒有規劃,後期很難補救出問題的時候就要臨時救濟(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hashank Agarwal)

而對於原有的貧民窟,政府則採用了剛性的措施,大規模拆除貧民非法違建的房屋,原地建造建築質量良好的建築作為貧民窟居民的新家。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odom)

理論上講,這是最常規也最得當的辦法,但是實操起來並不簡單。最大的問題在於缺錢,五六十年代的印度並不富裕,政府並沒有足夠的財力改造如此大規模的貧民窟。而且亂搭亂建沒有產權的貧民窟可以拆,形成於私有土地的貧民窟就比較難了(其實還是錢的問題),再加上印度常見的中央政策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不協調、官僚團隊執行變形等問題,讓以福利為導向的貧民窟改建工程效果大打折扣。

住得久了,甚至可以父傳子自然會認為這就是自己祖屋甚至祖地(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lena Odareeva)

住得久了,甚至可以父傳子自然會認為這就是自己祖屋甚至祖地(印度-孟買-Dharavi貧民窟)(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lena Odareeva)

而且改建貧民窟還帶來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少數經過改造的貧民窟成為了吸引力模板,更多的農村貧民慕名而來,希望能在城市化進程中分一杯羹。結果老貧民窟沒拆掉多少,新貧民窟卻日漸繁密。

產業與自組織

和南美貧民窟以黃賭毒等犯罪活動緊密相連不同,在政治尚算穩定、經濟發展較快的印度,貧民窟里的犯罪活動並不常見,更像是連片的印度特色城中村。

像這樣的居住格局在國內住過城中村的也不會太陌生雖然各方麵條件比較差但生活其中的人大都有可以餬口的正常職業(圖片來自:Kobby Dagan / Shutterstock.com)

像這樣的居住格局在國內住過城中村的也不會太陌生雖然各方麵條件比較差但生活其中的人大都有可以餬口的正印度-孟買-Dharavi)(圖片來自:Kobby Dagan / http://Shutterstock.com)一個證明是,印度大城市周圍的貧民窟並不是自給自足的封閉社群,居民們往往可以在周圍找工作。當然工作不會太好,基本上是司機,保姆,藍領工人,洗衣工,服務生等基礎性的工作。

(圖片來自:StevenK / Shutterstock.com)

突突車是印度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新德里,三輪計程車)(圖片來自:StevenK / http://Shutterstock.com)

這樣的工作收入不高,居住在貧民窟正好是這些人在大城市安身立命的唯一選擇。而印度城裡人也清楚,如果貧民窟消失,這些大城市則將難以運轉。

(圖片來自:Kobby Dagan / Shutterstock.com)

而隨著這些初級工作人員在大城市打工有了一些積蓄,貧民窟本身的產業也會得到發展。以前的司機會組建自己的車隊,工人會開自己的皮革廠,服務生則擁有了自己的飯店……這些商業設施不僅服務於貧民窟里的居民,產品也會外溢到城市,構成了城市的一種特色分工。但由於它們基本在法律的監督和保護之外,只能說是一種印度特色的地下經濟。

而且很多工作甚至會在貧民區形成特定的產業聚集事實上成為一個勞動密集服務者的生產居住一體區域(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aiko3p)

也正因為如此,搬遷貧民窟往往會受到巨大的阻力。搬遷政策一下,往往意味著貧民窟人口被趕到遠離工作地點的更偏僻的地方,貧民窟內種種充滿活力,但處在灰色地帶的髒亂小作坊也將難以為繼。

條件雖然差,收入雖然低但有一分是一分都是自己的,勞動積極性極高(圖片來自:paul prescott / Shutterstock.com)

但人們願意忍受這種生活也並不意味著貧民窟就有多好:幾百人共享一個廁所,不通自來水或者限時供水電、道路曲折狹窄、缺少垃圾處理和醫院、容易爆發火災等等,都是外人看來難以想像的痛苦。貧民窟居民只能自己服務自己。

可這並不意味著貧民窟居民是高度自覺的公民。他們本質上是被邊緣化的貧民,選票可以起到有限的影響力,僅限於爭取到供水供電、基礎教育這些最基本的權益。他們對於自己的社區也並沒有多高的責任感,亂接電線,小偷小摸,垃圾成堆和貧民區地表水嚴重污染的情況依舊很普遍。

(圖片來自:Yury Birukov / Shutterstock.com)

政府所做的努力與現狀

隨著印度國力的增強,大眾受教育程度和政治參與度的提高,政府對貧民窟的態度也發生著變化,印度認識到了貧民窟會是一個長期現象,且貧民窟中的居民也逐漸擁有的政治影響力,整體上不再是可以被隨意清理的對象。況且隨著印度城市化,大城市也有相當大比例的新遷入人口生活在貧民窟中。

即使很窮他們也已經成為印度城市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他們的後代在接受更好的教育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印度的未來有他們一份(圖片來自:gary yim / Shutterstock.com)

八十年代開始,政府聯合社會力量,有針對性地改造貧民窟,拆除舊建築同時提供平米數很小的新建築,允許貧民以低價貸款的形式買房。雖然印度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前前後後提出了數個計劃都沒有圓滿實現,甚至有的計劃只實現了兩成,但是起碼在一眾計劃實行後,62%的建築改造為了使用水泥,磚塊建造的永久建築。

即使沒有政府介入很多貧民區也早已不是窩棚了,都在逐步升級但規劃和基礎設施欠缺的問題較難補救(圖片來自:shutterstock@pp1)

印度政府在2000年左右也開始使用商業開發的思路改造貧民窟,建設高層住宅樓作為回遷安置房,剩餘土地用於商業開發,利用商業開發為貧民窟人口提供更多工作。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這一種方式大概會逐漸成為主流,畢竟有其他國家摸著石頭過河成功過。

可能樓房夢這一點就能實現不過商品房估計還是買不起(圖片來自:Yavuz Sariyildiz / Shutterstock.com)

2009年,印度政府又放了衛星——拉吉夫住房計劃,建設12萬套低價住房,希望在2020年實現沒有貧民窟的印度。不過,2020年馬上就要到了,這個計劃可能是很難實現了。印度政府治理思路的轉變穩定了基本盤,但是貧民窟畢竟是非法的,脆弱的,政府每片具體的貧民窟也是不同的。並且隨著市政理念實時變化,去年房子安好了水錶,明年則可能連房子帶水錶一起被推土機推掉。

管道錯綜複雜,取水方式也五花八門...(圖片來自:paul prescott / Shutterstock.com)

比如洛杉磯時報報導過貧民窟因為涉嫌侵占紅樹林被搬遷的事件,原本被默許存在,通了電和自來水的貧民窟就這麼被拆遷了。很多人質疑這只是地產開發征地的藉口,被拆掉的貧民窟不遠處則有一棟31層的高檔公寓,作為退休軍人的公寓,其中很多間被開發商送給了政府官員。可能高檔公寓是綠色建築,不會破壞紅樹林吧

都很窮的時候,任務艱巨一部分人富先起來了,同樣任務艱巨(圖片來自:Biro Iosif Ionut / Shutterstock.com)

德里居不易,髒亂差的貧民窟中聚集了無數夢想擁有自己公寓但無法離開的人,政府需要治理貧民窟,維持治安,美化環境,畢竟貧民也有生存的權益。

在可見的未來,貧民窟還會是印度政府需要面對的大問題,如何面對就要考驗印度政府的智慧、財力與耐心了。

封面圖片來自:Kobby Dagan / Shutterstock.com

擴展閱讀:

印尼靠什麼養活本國2億6800萬人?| 地球知識局蘇聯石油帝國是如何由盛而衰的?| 地球知識局

參考文獻:

王英 印度城市居住貧困及其貧民窟治理——以孟買為例 國際城市規劃

張超 李超 產權管制與農村人口減貧成效:中國與印度比較的視角

江海學刊趙干城 印度無戶籍:貧民窟成城市頑疾

On the Ground: Life in an Indian slum: Piped water and metered electricity, but the bulldozers can come at any time Los Angeles Times

In One Slum, Misery, Work, Politics and Hope The New York Times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為斯文的樊學長,文章於2020年1月17日年發表於微信公眾號 地球知識局(印度窮人是如何在一線城市生存的?),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祝陽

關鍵字: